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毛映辉,成丽

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毛映辉,成丽

甘肃木林森源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743000

摘要:农村水土保持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基础,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特别是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如火如荼开展,使得水土保持工作被重新提上议题。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措施。因此本文章就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生态文明建设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处理方式是否有效与和谐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性战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对农村水土保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进行建设迫在眉睫。提高对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可从一定程度上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提供一定的保障,也可以实现对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和谐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一、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基本概述

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是指:在土壤环境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域,通过采取相关措施缓解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负荷压力,以生态学的各项理论知识为坚实的基础,采用相关有效措施推动该地区受损区域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和修复,并逐渐恢复到原来正常的情况,促使该环境区域的水土资源能够得到良好的保护和维持,并提高该地域生态环境质量。要以自我调控、修复能力为主,以人工调控、保护为辅,从而实现对水土保持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使用。预防减少水土流失工作的具体措施有:退耕还林、加强封育禁牧工作、建设人工草地、落实生态系统中的,在确保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能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述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是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的,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掌握环境的基本规律,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以衡量环境承载力为前提,最终达到友好型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文明目标的建设和发展,正确认识并把握自然规律,进一步实现人、自然、经济、环境、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要将环境承载力作为重点考量因素,对产业结构、产业方式进行优化和整改,尽可能的满足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建设要求。也要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内涵,生态文明内涵是由先进文化与完善制度,发达经济与良好环境等几方面组成的,要想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应该从资源环境问题上着手,认识并分析其本质,了解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结构和环境发展方式,在实践中要时刻注意这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三、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因地制宜,加快治理水土流失

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应因地制宜,强化水土保持工作,做好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从整体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各方面的条件差异较大,且水土流失的类型与形式复杂多样。应大力实施不同地区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与此同时,还应以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相关标准为基础,按照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因地制宜,有效推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体系,科学合理配置农耕、林草等措施,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治理体系,维护水土保持功能的同时达到增强水土保持功能的效果。此外,还应注意着重治理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如北方的土石山区、西南岩溶区、西北黄土高原区等,同时还要注意坡耕较为密集的区域,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侵蚀沟地区,有效推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在治理各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强化监管,依法严控水土流失

以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意见为出发点,应在尊重自然、保护现存植被的前提下,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科学、系统的规划新农村环境绿化建设工作,优化完善由田野乡村、自然山水以及自然植被构成的农村生态系统,从而充分发挥其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减噪音的作用,充分体现农村地区的魅力及田园风光的特色。

(三)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顶造林戴帽子、山坡种草披褂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下建棚围裙子、沟底打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布设径流调控工程,对位配置农林牧各业措施,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径流开发利用体系,形成多功能、多目标、多方位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将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降雨和径流变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水资源,将低效劣质的侵蚀土地改造为高效优质的农林牧业用地。例如甘肃安定区,全区治理程度达到 80%以上的流域面积 1377km2,占全区应治理完整小流域总面积的 53.8%。建成各类淤地坝 157座,形成了 6 条较为完整的坝系工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逐步完善。通过采取造林种草、退耕还林、封禁治理等措施,促进植被的恢复,全区造林存活面积 90333hm2,种草留床面积37933hm2,林草覆盖率 35.3%,现有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 84.9%,生物种类趋于多样化。防洪拦蓄效益明显,减少了进入黄河的泥沙,每年可拦泥沙 1200 万 t,拦泥效益59%,拦蓄径流能力 4700 万 t,蓄水效益 65%,年土壤侵蚀模数由 5640t/km2减少到 2340t/km2,年平均流失泥沙量由治理前的 2052 万 t/km2下降到现在的 852t/km2,土壤侵蚀量减少59%。通过治理,基本实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就地拦蓄”效果,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流域经济,壮大特色产业,群众增收致富的目的。

(四)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群众生活水平

梯田建设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旱作高效农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基础性工程。例如某地在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中,治理坡耕地面积达到 15 万 hm2,其中兴修水平梯田9万hm2,农村人均 0.3hm2,坡耕地治理程度达到 83.9%,退耕还林还草3万hm2,人工种草0.5万 hm2。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运用,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保障了粮食安全。

(五)积极探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治理时,也要考虑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当地民情、地情的生态自然修复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道路,以满足今后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也要从制度建设等方面作为另一切入点,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升区域人群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认知,促使相关举措能够顺利实施。

(六)与美丽乡村结合,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能力

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水土流失工作的管理,深化小流域治理,将水土保持工作与整治河道、乡村绿化提升、乡村景观改造计划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建设相应的治理意识体系,从而开创水土流失问题治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其次建设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完善水土保持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使各部门能有效联系和沟通,促进水、路、山及电力建设,并通过相应的审核制度和管理制度,提升水土流失治理能力。

综上,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对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农村建设中水土流失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因此,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实施相应的对策,进而使美丽乡村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使水土保持工作在美丽乡村建设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小霞.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推 进水土保持新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01)

[2]李月,齐实.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S2)

[3]尹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 进一步做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J].中国水土保持,2018(12)

[4]马建华.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进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新发展[J].中国水土保持,2018(12)

[5]张东升.生态文明建设中水土保持监测现状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8(20)

论文作者:毛映辉,成丽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毛映辉,成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