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若干问题探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事物,可以从运作层面与本质层面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从运作层面上说,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在全球范围扩展的过程和状态。没国籍的企业乃至不同的国家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纽带,形成了既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关系网络,市场机制是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在这个跨国界的经济网络中自由流通乃至实现有效配置的基本调节机制,而信息流通则是各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并实现有效配置的重要中介。从本质层面上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扩展的过程。因为任何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社会生产,都不可能不受一定生产关系的制约。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从其开始之日起就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相连。正如马克思所曾经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5页)当代世界经济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通和配置仍然是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则实现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实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运行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简而言之,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经济市场化在全球的扩展与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展的统一体。经济全球化运行层面的意义与本质层面的意义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是“经济全球化”这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国内外一些学者往往割裂经济全球化运行层面含义与本质层面含义的内在统一性。其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大都只强调经济全球化运行层面的意义,只强调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鼓吹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一体化”。如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认为,“全球化还是反映了一种广泛的认识:在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推动下,世界正在被塑造成一个共同分享的社会空间。”(注:摘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第67页)与此同时, 西方学者都有意无意地回避经济全球化本质层面的意义,极力掩盖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和配置依然是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则,按照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私利来实现的,极力掩盖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中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或依附于发达国家的事实,掩盖它们在“共同分享”这个世界“社会空间”时实际上的不平等性。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则只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层面,而不看其运行层面,认为:“所谓全球化只不过是现代资本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殖民地式剥削的另一种形式。”(注:李钢:《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及我国的对策》,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9 期)因此对经济全球化采取一概否定和拒绝参与的态度。我国也有一些学者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发展中国家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陷阱”。这两种对“经济全球化”的界定在认识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经济全球化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科技革命加市场机制。早在几百年前,当产业革命兴起之后,机器大工业生产就逐渐脱离了本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逐步走向世界,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开始。“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5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深化更是大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计算机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经济全球化进展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国际互联网的建设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自由流通的空间大大扩展、速度空前提高,世界各国的市场迅速融为一体,为生产、交换的国际化、全球化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技术条件。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单独一个国家越来越难以承受新科技项目研究与开发所需要的巨大的资金投入,单独一个国家已越来越难以在各个科技领域独占敖头,反之,走国际联合研制、开发之路,可以形成各企业、各个国家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资金投放、销售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增强国际竞争实力,从而直接促成了科技研究开发乃至生产的国际化、全球化;科学技术本身还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使用既可以大大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与此同时,也可以破坏甚至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空间,因此事关全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增多并且愈加尖锐,客观上要求发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又为进行这种合作提供了越来越完备的手段”,(注:沈骥如:《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我国的对策》,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4期)因此也促成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市场机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润滑剂”。历史上世界市场的开拓为资本主义列强带来大量的超额利润,它们对世界市场的追逐和瓜分,把各国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二战结束以来,尽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生产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是不平衡的,但通过世界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为本国带来可观的实际经济利益,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还因此而实现了现代化,这一点却是世界性的共识,成为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动力;世界市场激烈竞争所形成的巨大外部压力,也促使各国,尤其一些中小国家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实力,从而推动了战后地区性乃至全球性经济一体化进程。90年代以来,中国、前苏联地区、东欧各国以及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继推进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经济全球化拆除了体制性障碍。
二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时,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仍在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立面的已不再是一国范围内的社会化大生产,而是全球范围的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的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的表现之一,就是个别经济主体内部经济活动的有约束性与全球经济活动的相对无约束性的矛盾。当今世界,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无论是企业、跨国公司,还是国家,对其内部的经济活动都实施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计划管理或宏观调控,其经济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有序性。另一方面,由于不存在超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因此不可能对全球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尽管国际社会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国际惯例为数不少,但其价值取向是贸易自由主义,所追求和满足的首先是在世界经济中实力最强大、地位最优越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少数金融寡头的私利。全球经济活动无法依照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作调适,因此不具有约束性。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金融资本在全球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快速地流动。根据有关资料,目前世界上有100万亿以上美元的衍生金融品在寻找机会,进行股票或证券投机,使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的无序性更加突出,结果先是对若干国家,随后逐渐发展到对某些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秩序造成极大冲击和破坏,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蔓延就是这对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面对这样的恶果,就连西方的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也在反思,法国总理若斯潘也发出这样的议论,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自己,因为它带来了不稳定。(注:宋以敏:《全球化新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复杂化》,载于《国际问题研究》1999年第2期)
由于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机构大都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持或控制,所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是以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国内规则为范式,满足的是这些大国的私利,因此,受这些规则制约的经济全球化所造就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富国与穷国、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两极分化、对立更加严重。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所提供的资料,世界上最富的1/5人口与最贫困的1/5人口的人均国民收入之比在1960年为30∶1,到1997年达到74∶1,前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出口市场的82%,外国直接投资的68%,而后者只占有以上各项的1%。今天占世界1/5 的最贫困人口只消费世界财富的1.3%,几乎只有30年前比重的一半。 这份报告认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并且认为这种两极分化和对立还在加深,就连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也指出,“如果我们现在不行动起来, 不平等现象必将会加剧, 在每年以8000万速度增长的世界居民中,今后30年内每天靠不到两美元生活的人数将可能从目前的30亿增加到50亿”,他把这一现象比做威胁世界稳定的“定时炸弹”。(注:伍贻康、钱运春:《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
这一切足以证明资本主义对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可容纳性具有历史局限性,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替代终将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结果必将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提到议事日程。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不存在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景,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就经济全球化发展目前所达到的水平而言,现代社会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仍有发展的余地,“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一般可能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88页)
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现代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之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把那些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严重污染环境的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把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高科技产业保留在本国,结果是本国传统产业工人人数越来越少,同时造就了为数众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雇佣劳动者阶层,这个阶层的成员尽管并未改变其雇佣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但其劳动条件、生活状况、文化水平、价值观都与传统的产业工人具有很大差别,更接近于社会的中间阶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依仗其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占据的优势或特权地位,将从中所获取的一部分经济收益用以改善本国劳动者的生产、生活待遇,因而缓和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其次,尽管经济全球化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和对立、没有消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与对立,但同时也增强了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这种既矛盾与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使各国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尽管从未消失过,但也不是呈直线性的尖锐化、激化化,而是有冲突又有缓和、有斗争又有妥协。总之,无论是发达国家内部还是国家间,穷人与富人、穷国与富国、富国与富国的矛盾和对立都没有尖锐到足以使被剥削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剥削者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程度。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上述新变化,因此,难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各种内在矛盾的会聚点,目前不存在爆发世界革命的形势,也使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而使21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式和态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外延的扩展转变为内涵的深化。所谓社会主义外延扩展是指各国工人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相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扩展社会主义世界阵营。但是,既然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先决条件,即世界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会聚点与世界大战都不复存在,那么社会主义通过外延扩展的方式获得发展的可能性也就不复存在,必然转化为内涵的深化,即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发展壮大自己,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本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从而增强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的感召力,为最终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创造条件。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练好“内功”,壮大和发展自己,最终超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就成为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课题。
三
中国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键在于把握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坚持社会主义的统一。
如果我们割裂这个辩证统一体,只见前者不见后者,盲目追随“全球化”、以及所谓的“一体化”、“与国际接轨”,就会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丧失警惕,最终可能落入“西方化”、“殖民化”的陷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夭折;反之,只见后者不见前者,因为当今经济全球化依然受制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则和要求,就拒绝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技术往来与合作,再回到昔日的闭关自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应该看到,尽管经济全球化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张的一面,但就其运作层面而言,毕竟反映了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正是抓住了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适时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了国外各种资源的相对优势发展自己,实现了现代化。我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也证明,我们完全可以并且必须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给我们所提供的机遇,加快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但是同时应该看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会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风险,西方敌对势力必定会利用经济全球化,加紧对我国实施分化和“西化”,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
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坚持社会主义的统一,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有:
1、我国应下大力气研究和开发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网络经济。 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与配置可以概括为:物质资源的流通、人力资源的流通、信息资源的流通。其中物质资源的流通与人力资源的流通是受信息资源的流通所控制的,现代科技革命使信息控制和传递技术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流通控制手段的现代化,无论是本国国内的经济、社会管理运作,还是作为经济全球化基本运作方式的国际专业化分工、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国际金融都已经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来谁掌握了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优势,谁就会在经济全球化中掌握主动权,谁就会从经济全球化的运作中获得最大收益,就会成为全球经济竞争中的胜利者。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成为国家增强经济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说,信息技术产业,也包括其他高科技产业将成为决定社会主义未来发展命运的物质基础。其次,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事关未来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有的专家认为,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65%与集成电路产业有关,一个国家若没有自主、强大的集成电路产业作支撑就会在经济上受制于人,进而在国防上、政治上受制于人。(注: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第9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然而“中国目前在信息技术方面基本上完全依赖西方特别是美国。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主要从境外特别是美国进口,自己有充分能力生产的只是一些附加配件。”有的学者提出,近年西方发达国家具有“逐步实现中国信息产业附庸化的倾向”,呼吁要高度重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未来究竟是成为信息主权国家还是沦为信息殖民地或信息附庸国?”(注:华涛:《网络信息安全与全球化时代信息安全国际体制的建立》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3期)这确实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一个现实问题, 因为西方敌对势力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上的垄断,控制我国的关键产业甚至经济命脉,逼迫我国实行“西化”,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窃取我国国家机密,甚至对我国的网络系统实施电脑“病毒”袭击,使整个国家经济政治运作和社会管理、军事指挥系统瘫痪。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在“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78、380页)我国应该充分利用经济科技全球大交流的机遇,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信息技术(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与此同时,更要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消化和技术创新,重视和加强自主开发和安全与保密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发展我国的高科技产业,以便夯实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联合世界有关国家共同谋求建立国际信息安全机制,防范少数西方大国对信息技术和系统的垄断和操纵。
2、金融资本作为社会财富及其增殖的一般等价物,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其运行正常与否,事关国民经济命脉、国家主权和安全。我们既可以充分利用国际金融资本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西方敌对势力、国际金融寡头或投机商也会利用国际金融自由化冲击我国金融市场,以便破坏、瓦解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迫使我国就范,按照他们的社会模式和既得利益,实行改变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所谓“改革”。我国应深化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的规则和国际惯例,高效、安全的金融运行管理体制,作到既能充分利用外来资金,又能防范国际金融危机,以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要重视和切实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济全球化必将推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大交流,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种思想、价值观念都可以无限量地向世界任何地方传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接触、接受各种外来思想、文化。反之,通过行政手段限制或阻拦外来思想文化传播将变得更加困难,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各种思想和价值观、道德观的交汇、碰撞不可避免。这一方面可以为我国借鉴和吸取一切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条件和各种思想材料,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也会利用国际互联网络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诱使我国年轻一代背弃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发展道路。为了能够主动应对这种挑战,在技术方面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建立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网站,占领这个舆论阵地;在思想内容方面,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建设既继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又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我们要加强对文化艺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研究,并针对这些规律和特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形式。
其次,还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落实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潮,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加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能使我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实践以及与各国的横向比较,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增强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使社会主义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全球化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