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科技信息资源分析_科技论文

试析台湾科技信息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信息资源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科技信息资源作为整个信息资源的主体,其有效开发、高效利用,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试对台湾科技信息资源的发展状况、配置及管理特点作一分析,以作为海峡两岸科技资源比较研究的一个基础性工作。

一、台湾科技信息资源配置

近年来,台湾科技信息系统发展很快,各有关部门都积极地建立各类科技信息服务系统,配合当局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政策,推动学术研究机构和生产部门进行各项科技研究与开发工作。

1.台湾科技信息资源发展历史概况

1949年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后,台湾的政治、经济十分混乱,既无力顾及科技的发展,亦无力顾及科技信息资源的发展,科技信息工作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工作中。台湾的“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以及若干图书馆的藏书自大陆相继迁台,为台湾图书馆事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50年代中期,台湾当局颁布了《台湾省各县、市立图书馆组织规程》等法规,为各层次图书馆的设置和组织的建立提供了依据,省、县、市图书馆次第设置。

60~7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研究资料大量增长,庞大的研究资料急需专门机构予以汇集、处理,以便研究人员参考应用。而原有的图书馆已不能完全承担科技信息资源的工作,于是诞生了为研究人员提供快速有效的信息服务为主要任务的专业科技资料单位。1973年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的科学技术资料中心(以下简称“科资中心”)成立,以后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专门的资讯服务单位,如农业科学资料服务中心、标准及专利资料中心、“教育部电子计算机中心”(国际学术网路资讯服务)等。此外,还有“工业技术研究院”所属各资讯中心、“资讯策进会”市场情报中心、产业工会、工商企业的专业部门,等等。这些机构除了进行岛内外期刊、图书、研究报告、标准文件、缩微、光盘等形式的资料的汇集,以及提供阅览、参考咨询、联机检索等各项服务外,还致力于岛内研究成果的收集、分析及汇编工作。

80年代初,世界电脑业的发展,对台湾科技信息事业既提出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80年代中期,台湾计算机技术日益成熟,科技信息高效处理、快捷传递的内在潜力得到了深层挖掘。伴随着“信息基础建设计划(NII)”的实施, 台湾科技信息事业以经济的腾飞为后盾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开辟以及高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刺激了科技信息的需求量的急剧上涨。据统计,1991年台湾地区共有各类图书馆3545所,图书47371973册,期刊483495种。1988年底,“科资中心”建立了科技性全岛信息网络,分别建立了18种资料库,库上可查询的资料有1100余万篇,发出使用密码6000余组,并于1992年经台湾地区学术网络,连接了Internet。目前,全岛信息网络化已大体形成,图书馆自动化步入了新阶段,科技信息资源从量到质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2.台湾科技信息资源配置特点

(1)地域配置——南北布局

台湾的科技信息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其中台北市作为台湾地区的文化中心集中了各类图书馆。据不完全统计,台北市有公共图书馆36个,大专院校图书馆31个,还有各专业图书馆、资料室近百个。如“中央图书馆”、“科资中心”、台湾大学图书馆、政治大学图书馆等都集中在台北市。台湾的科技信息资源呈现出以台北市为中心,向全岛辐射的格局。其中,北部辐射线密集,而南部较为稀疏。

(2)部门配置——平行发展 为了加快科技信息的流通, 使其实现最有效的配置与运用,台湾当局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全岛范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1973年“国科会”设立“科资中心”,引进国外最新科技情报,专门组织分析处理,并以最快速的方式提交给有关部门作研究参考。1977年,农业科学资料服务中心成立,迈出了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的重要一步。1979年,标准及专利资料中心成立,专门收集专利、标准、商标及工商资料。此外,“教育部”、“经济部”、“农委会”、“卫生署”、“研考会”等也纷纷结合本身的专业特点设立自己的子系统。在科技发展信息体系下,形成了科技管理、科技研究发展、科技人才等三大信息系统,而且每个系统又发展出众多既有所分工,又密切配合的子系统,组成一个平行发展的有机整体。

(3)人员配置——精干高效 台湾信息机构精简、人员编制少, 这是其科技信息队伍的又一特点。例如,“科资中心”人员设置最初只有53人,至今才120余人。1991年, 台湾大专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1200人(包括工读生),每万册图书配备人员0.82人。在台湾,市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平均每馆3.59人,大专院校图书馆平均每馆10.31人, 专门图书馆平均每馆5.64人。这是由于台湾图书馆自动化程度高,因而人员配备少。而且在馆、部两级均不设副职,还大量利用工读生,压缩编制,减少人员开支,但工读生经常轮换,又存在不便管理的问题。

(4)经费配置——官民共担

台湾当局很重视科技信息的经费投入。在台湾八项重点科技中,资讯研究经费投入逐年增加,1986 年为4241百万元新台币,1990年为14625百万元新台币,约为五年前的3.5 倍。1992年7月, 由“经济部”和“资策会”联合推动实施的“资讯工业五年计划”中,经费投入逐步实现从官方拨款为主向官方与民间共同分担的转变。1992—1996年台湾资讯工业总投资为240亿新台币, 其中官方投入为140亿新台币,约占总投资的58%;民间投入为100亿新台币,约占总投资的42%。因而,官民共担成为台湾科技信息资源投入的主要特色。

二、台湾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

1.政策法规

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政策和法规是指导和规范科技信息工作的准绳,对于促进科技信息工作的健康发展、优化科技信息资源配置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台湾较早注重科技信息资源的发展,在1979年提出的“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中就将资讯作为四项重点科技之一。近些年来,台湾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得到了持续发展,本土资料库制作日趋多元化,特别是多媒体资料库的发展对科技信息传播产生了巨大推动。为了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发展,台湾当局明确提出“必须加强科技情报的收集,建立情报处理系统,作为科技研究和政策决定的根据,以充分利用科技情报”,并为此作出一系列决定:

(1)加强宏观管理。在发展政策上,实行对内保护,对外开放。官方和民间共同成立“资讯工业策进会”,在“行政院”设立“资讯发展推动小组”,以实行集中领导。台湾当局还对科技信息工作做出全面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中、长期规划和具体执行措施。对科技信息系统进行专业分工,采取措施保护知识产权。

(2)采取倾斜式重点鼓励政策。 指定专业银行对与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相关的领域施以中长期低息贷款和短期优惠融资,以求达到科技信息应用方面的投入由1990年占GNP的1%增长到12年后的2.5%以上。 通过财税金融法令配合,以鼓励发展、重点突破。

(3)建立全岛科技信息网络。 加速建设具有高速数据通信能力的公众数据网络,建立各类重要资料库,并与网路相连,推动信息岛的建成。采用国际标准,以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流通、交换和国际合作。

(4)创造良好环境。提高广大民众信息意识, 普及全岛科技信息网络的使用,提供全文资料快速、优质服务,加强重点产业信息服务,提高岛内学术期刊出版论文的品质,推动信息使用的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强科技信息人才培养,开展宣传普及教育。

2. 管理体系

台湾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的建构中没有专设的各级综合性和专业性科技信息情报机构,而是在科技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科技发展信息体系。台湾当局通过有关机构编制信息发展方案和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引导科技信息工作的开展,并协调各界力量,逐步建立起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分工和合作相配合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如图所示:

资料来源:台湾“行政院国科会”编印资料

3.管理模式

(1)统筹规划、“政府”调控的模式。 台湾“行政院资讯发展推动小组”负责推动和管理行政机关信息化。由“国科会”组建的科技发展信息体系,为科技管理、研究发展提供依据;同时又满足学术研究机构、工商业界对科技信息日益迫切的需要。各大专院校联合建立台湾学术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校际网络;“工业技术研究院”、“农委会”、“卫生署”等分别负责筹建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等产业科技信息系统,满足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需求。“资讯工业策进会”通过信息应用与产业服务计划、企业管理电脑化先期计划等,推动企业管理电脑化,借以刺激应用需求,扩大台湾信息产品市场;“交通部”拟完成卫星长期发展计划,逐步实现综合服务数据网络,到2005年台湾成为亚洲信息中心之一。

(2)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的模式。 台湾在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中开始考虑到科技信息的用户需求、经济效益及投入产出问题,信息系统逐渐向商业化转轨。科技信息虽以学科为主框架,但为了实现其时间性和实效性,则必须与市场相衔接。台湾各信息单位把握市场机制,发挥所长,作好市场预测和分析,满足用户查找需要已成为趋势。

(3)加强信息人才培养的模式。 台湾科技信息服务人员约两万人,其中软件专业人员占35%,约7000人。台湾重视信息人才培养的专业化、高层次,因此科技信息队伍总体素质较高。1991年,台湾高校图书馆中仅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就达67.7%。台湾图书馆学教育体系较为健全。现有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政治大学等高校进行图书馆学教学。目前台湾各校共有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270多人,硕士生30 余人,另有博士生若干名,形成了从学士到博士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充分体现学以致用,台湾还抓紧在职信息人员的继续教育,因地制宜,加速知识更新,增加知识广度和深度。

4.管理现代化

台湾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现代化可追溯到60年代。70年代初期图书馆自动化开始起步,80年代推行集成自动化系统,90年代开始进入网络化新阶段。

1988年,台湾13所高等院校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1992年增至23所;1994年已有46所,比6年前增加了2.5倍。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早期的自我摸索、引进与修改岛外系统到今天的自行设计、整体规划;从个别图书馆或科研机构的独立操作发展到多所乃至形成全台湾地区的信息网络;从原先的仅仅进行西文资料处理发展到今日的建立了完整的中文书目数据库,台湾图书馆自动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而且在解决相关问题如自动化规划标准的研究、各类型图书馆中文书目数据库建档、“国家”书目数据库的建档与发展、书目网络的建立和发展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全岛网络化发展,并形成了由科技信息网、学术网和书目网组成的台湾联机信息网。

“科技信息网”综合系统地处理台湾的科技研究资料,配合台湾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引进岛外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书目数据库,提供现代化信息服务。该网总共拥有15种数据库,共含800万条信息。 其中有9种为自建数据库,主要涉及工程、化学、物理、生物、医药、 经济、教育、管理等岛内外科技领域的信息。“学术网”将遍布于台湾7大区域中各大学、学院的计算机网连结起来, 以促进岛内各大学间信息的交换,支持各大学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凡已联机的国际用户通过其PC机即可检索到台湾32个学术机构的信息,通过Internet网检索到50多个国家的4500多个计算机系统资源。“书目网”旨在使台湾图书馆界达成互通信息、交换书目资料,形成合作编目、合作采访、合作流通、合作服务、馆际互借的局面。该网主要是以“中央图书馆”书目信息网为基础扩大而成的。

台湾数据库建设主要采用了引进与自建并举的策略。早在1979年,台湾的国际联机检索服务(UDAS)开始可以通过电话拨号查找DIALOG、BRS、DRI、ORBIT等国际大型数据中心的数据。1984年, 启用分组交换设备,台湾建立了更适合信息检索用的通信网络,可直接与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网络进行联网操作,从而可便利利用国外数据库系统和文档。台湾科技数据库建设主要是由几个大型资料中心承担。书目数据库是各类数据库中起步比较早的,现存数据库共7种,包括台湾书目数据库、中文期刊文献索引、中文古典文献、 中国学术论文以及台湾ISBN和CIP数据库等。

近年来,台湾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现代化中系统实用性不强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发展更为迅速,并在发展中形成自身的特色。

(1)政策扶持。80年代初, 台湾制定了“图书馆自动化计划”和“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成为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政府”重视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就技术人员的合理使用以及资金补贴分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视文献资源建设,倡导馆际间文献资源交流,鼓励联合共建网络文献资源,建立了书目文献信息中心。台湾信息网络的构建,正是得益于80年代后期制定的实现集成联机信息网的发展规划。在前瞻性的规划、科学化的管理和阶段性的建设下,台湾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全岛信息网络化。

(2)投入可观。台湾当局提出的“六年建设计划”, 为“中央图书馆”增拨款18亿新台币,其中图书馆自动化部分就占8.1亿新台币, 占拨款数的45%。此外, 还为其他分馆单独拨出图书馆自动化专款13.84亿新台币。

(3)环境优化。台湾科技、经济发展中信息需求量的急剧增大, 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等数据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以及公众信息意识的提高,进一步为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促进了全岛信息网络化。

(4)注重标准化。在1980年4月,台湾图书馆学会和台湾“中央图书馆”联合成立了“图书馆自动化作业委员会”,制订了整体规划,并报请“教育部”核准实施。1982年制定出了与USMAR相通的台湾MARC; 制定了统一的文献编目著录规则,统一采用了ISBN和ISSN等;议订了一个编制汉语主题词表的计划。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提高了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现代化中的标准化程度。

三、台湾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科技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知识资源、智能资源具有无限性的特征。数量的累积性、范围的广阔性使得科技信息资源必须在不断的开发与利用中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开发与利用水平是科技信息资源丰裕度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资源开发以用户的需要作为价值尺度,其中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存贮和传递。

1.收集

收集信息是开发利用的起点。台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及有关单位大都有1~2万种或几千种的期刊订阅量。如台湾“中央图书馆”订购总数为15581种,台湾大学为20300种,台湾中山科学院为10000种,某钢铁公司为1089种。

引进信息是收集信息的重要环节。台湾近年来光碟资料库的引进迅猛。目前已引进的科技类光碟资料库约280余种。另外, 在全文资料方面,“科资中心”已引进美国政府科技研究报告(NTI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出版的文献全文微缩档案,以及欧共体官方重要信息(EC official publications)等。 目前, 国际科技情报信息除利用SIC、CA、EL专利公报等参考工具书获得二手资料外, 岛内各资料单位还引进了DIALOG系统、ORBIT系统、BRS系统、ESAIRS系统、SIN系统、 DIIMDI及FOODLINE系统,约604种资料库可供检索使用。

收集信息在台湾科技界、产业界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单位期刊订阅总量多,品种也较齐全。同时,本着实用性原则,引进多种信息系统,力求达到科技、经济发展所需的科技信息储备。

2.加工

台湾科技信息资源的加工主要集中在几个资料中心。例如,“科资中心”能迅速收集各国最新科技资料,加以选择、处理、分析,并针对岛内科技及工业发展现状,分类编制为各种中文摘要、专辑出版。还建立科技资料库,提供各项电脑及人工信息检索服务。此外,“农业科学资料服务中心”主要是建立全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以处理岛内产生的农业科技信息,并从岛外引进适合岛内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料,提供各种服务。各资料中心虽根据自身特点各有所侧重,但总体上都是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保证信息的高质量。

3.流通利用

台湾科技信息的流通很大程度上是由“科资中心”推动的。在岛内科技资料流通方面,早在1972年,“科资中心”就成立了“科技图书馆及资料单位馆际合作组织”,参加单位有189个,如今已发展到320余个,包括台湾所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政府”机构、农业、医学、生产事业等各专门图书馆及资料单位。该组织在台湾科技资料流通体系中规模最大,进行馆际合作已有20多年的历史。各馆间利用各种联合目录,每年相互支援,近几年资料流通量每年约为20万篇件,及时使科技信息得到快速传播,促进资源共享。

4.对外交流与合作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早在1980年,台湾就已向岛外1560个大学、研究机关赠送了学术刊物,其中美洲765个,欧洲252个。另外,台湾还同美国、日本等国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的技术、资金和资料库,采用国际标准,实现跨国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也努力使本土资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科资中心”近年来已与北美、欧洲及大洋洲等地区科技信息机构建立资料交换关系,通过与这些地区115个资料单位的资料交换及联系关系, 代科研人员申请影印原文及利用“教育部”所联接的国际学术网络(BITNet)系统。并且“科资中心”参加了ASIS、LFLA活动较为频繁的国际信息组织,还加入了ASIDIC、NFAIS、ICSTI等较偏重于资料处理与出版的国际组织,并与日本科技情报中心、美国国家技术资讯局、韩国产业研究所、南非科学暨工业研究委员会等签订了合作计划。其他单位也可通过通信卫星网络,与岛外资讯系统联机的国际百科联机检索服务,直接获取所需岛外资料。近年来,随着两岸交往的扩大,台湾当局也已开始重视与大陆在科技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总体上,台湾比较关注与先进国家的双向交流,把对外交流与合作视为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一步。

四、结语

台湾科技信息作为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纽带,发展极其迅速并形成特色,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注重“以人为本”

人才资源是能动性信息资源,不仅在科技信息的增值和升华中,而且在科技信息机构最高决策层的经营决策、中层的执行计划中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台湾在科技信息资源体系中把“人”放在了一个醒目的位置,并对之分门别类逐步细分,对本地区专业科技人才资源(包括农业、理工、医药卫生、社会科学等)加以宏观把握。在信息高级人才培养上,台湾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图书馆学教学体系,培养出大批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门人才。但是软件人才仍然缺乏,流动性高且招募困难,难以满足科技信息资源发展中的需要。台湾当局已经意识到科技信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软件人才,并把目光对准大陆所拥有的大批软件人才上。

2.优化配置、科学管理

台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规划、预算、组织、指挥、协调的系统方式,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有效管理,确保其高效利用。台湾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科技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较为灵活,构成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有机体系;机构精简,高效运作;经费投入形成官民共担的格局。“政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推动了台岛科技信息资源处于科学管理之下。全球网络化,资源共享观念的深入人心,政策、法规因素的推动,已使得台湾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日趋有序化。台湾逐步实现了信息无偿服务到有偿服务的转变,并使科技信息的开发利用与经济效益紧密相联。台湾一方面着眼于科技信息服务中的回报,另一方面加强了科技信息利用的市场预测,以促使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卓见成效。

3.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由于台湾一直强调实用和功利,造成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一方面,科技信息深层加工不够,例如,“科资中心”对科技信息进行编目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信息加以综述、预测并提出展望,但结合调研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以之推动政策发展还做得不够;专家网络尚未建立,规范化不足;各信息单位结合特长,明确研究范围,创出特色,还需作进一步的努力。另一方面,网络基础理论建设不够,例如,对国际著名网络如UNAS、Internet、BITNet的依赖性较大,依托于国际网从某种程度上迟滞了自身的独立建设;各大学图书馆与NCL 数据库联网的积极性也并不很高。台湾科技信息资源网络化中的现实问题应该得到慎重对待。

标签:;  ;  ;  

台湾科技信息资源分析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