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完善基础研究创新的运行机制和支撑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试论论文,环境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情况,就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创新运行机制和构筑良好的支撑环境作了探讨,提出了增加基础研究创新的动力机制,健全基础研究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基础研究创新的评议机制,提供基础研究创新的组织保障, 建立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网络5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基础研究 创新 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高举基础研究的旗帜,大力支持基础性研究,在努力争取国家对科学基金更多投入的同时,积极开展工作,试图把不多的经费尽可能准确地资助属于科学前沿的高水平基础性研究工作、培养和发现高水平的科技人才。这几年不算重大、重点项目,每年约资助面上项目3500多项,经费达2.6亿元左右。 科学基金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它为我国科学事业上水平,攀高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科学基金制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强化和支持基础研究创新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基础研究的任务就是探索未知,认识和改造自然。这一探索和认识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创新是基础研究的灵魂和生命。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科间不断渗透交叉,新发现、新概念层出不穷,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和措施越来越严厉,而我国的财力、物力还远不能满足科研需求的今天,进一步鼓励、支持、保护基础研究中的创新,让我国的基础性研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十分紧迫和重要的意义。
然而从这些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资助项目和已完成项目来看,虽然有一些项目具有较大创新性,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但跟踪国外研究工作的项目仍占很大比例,真正属于有创新的项目并不多,在有些学科或领域中据统计只占5%,能独创重要的科学新概念、 新理论的则更少。据华中理工大学陈国清等人1993年对400 多名学科评审组成员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255份有效问卷中只有8名专家(占有效问卷的3.14%)认为已评审过的项目“绝大多数创新性很强”。调查的结论是:“在第一个10年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受理的申请项目中,只有少数项目创新性比较强,大多数项目属于跟踪性研究或局部小创新”。这一状况表明,大力促进创新研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强化基础研究创新的运行机制和支撑环境是我国科学基金工作的当务之急和工作重点。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完善这一工作的设想(见图1),具体来说, 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图1支持基础研究创新系统环境图
1.增强基础研究创新的动力机制
进一步设法增强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以期提高有特色和创新性强的项目在申报项目中的比例,这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因此,
(1)要进一步鼓励科研人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基础和特长, 在申请自然科学基金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冒风险、不怕失败。进一步加强宣传,让科研人员明确支持这类创新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坚定不移政策,在评议中增加创新权重是这一政策的一个具体表现。同时,还要让评议人员和学科主任都能充分认识到及时判别和资助有创新思想的研究项目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确定是否资助时,不用简单的数学统计来取得项目。
(2)根据美国学者罗期门的研究,40 岁左右时个人的创造能力处于最高峰。中国管理科学院赵红洲教授的研究也证实了产生重大研究成果的最佳年龄设为25~45岁之间,峰值为37.5岁左右。因此,进一步增加对青年科学基金的投入,增加对中青年提出的创新项目,甚至“风险”项目的支持,并对预期的结果采取一种灵活宽松的态度,是十分有利于吸引和鼓励有才华的中青年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的。
2.健全基础研究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般而言,基础研究的创新不是随意产生的,它需要有较多的工作和能力积累。保持工作和能力积累是提高创新研究效率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
(1)在支持面上创新项目的同时, 应注意对多年工作在学科前沿,研究工作多有创新的研究群体申请项目的连续、稳定支持。这种连续,稳定地支持将会激励研究人员继续坚持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在这些方向或领域的研究工作能有一个较大的积累,打下一个雄厚的基础,从而可为今后在科学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获得系统的、较大的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2)对多年来队伍稳定、研究能力强、 工作成绩突出的研究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增加项目资助强度的同时,还可设立学部机动基金拨给该研究群体作为增添重大设备或工作机动用。这方面的工作也应尽量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实验室项目研究工作结合起来,确保重点投入,使这些研究群体不再老为经费不足而四处奔走,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安心科学创新工作上。
3.完善基础研究的创新评议机制
提出创新是重要的,在科学基金项目的评价过程中对创新性加以认识与保护也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评议机制。
(1)要保护创新项目,保证同行评议的公正、合理, 正确挑选专家并不断完善专家库是关键。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的专家库不免混杂着一些不合条件的所谓“专家”,这给项目评议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专家选择机制,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选择那些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学术造诣较深,学术思想活跃的科研人员作为同行评议人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应予以抓紧落实。与此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学科应更加注意了解评议人员及其最近的研究工作情况,并不断加以评估,在一定时期内总结评议情况,对评议人员进行“反评估”。据此适时扩充和修改专家库里的专家行为记录,排出“暂停使用”人员名单。通过这方面的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先期选择同行评议人员的一些漏洞,帮助学科能更准、更可靠地选择同行专家去评价申请项目。对评议意见严重分歧的项目,学科主任应在进一步调查之后予以慎重处理。
(2)现有的学科评审组专家系统在评审中发挥了把关的作用, 但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四届学科评审组的年龄分布看,学科评审组成员的年龄普遍偏高,见表1。
表1 四届学科评审组人数与平均年龄
届次1234
任期 (1986~1987) (1988~1989) (1990~1991) (1992~1993)
平均年龄(岁) 59.6
5959.1 59.1
人数(人) 488612
632 677
四届成员平均年龄为59.2岁,以第四届成员为例,46岁的6人, 小于45岁的仅4人。若以45岁为中青年上限, 则第四届中青年的比例仅占0.59%,算入46岁的6人也才仅占1.47%。实际上, 近几年我国也成长起一批“洋”博士,“土”博士以及博士后,他们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工作勤奋、精力充沛、信息灵通、成果显著。让这批优秀中青年更多地进入学科评审组,对于增加评审组新的活动和动力,增强对创新项目的理解和支持,无疑是重要的组织保障,并且还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3)加强制订一系列明确的保护性措施,如对年纪很大, 多年不在第一线工作以及行政、社会事务繁忙,已无时间参加科研的专家,不再发给申请评议书;严肃评议纪律,评议专家两年内不能申报相同内容的基金项目;允许申请人提出不希望送交评审人的名单供学部参考;对评议意见应全部返回项目申请人,如有争议申请人提出申诉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关学部应认真对待,专门研究并给以正式回复。
4.提供基础研究创新的组织保障
现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交叉学科是一块培养创新学术思想的沃土已为大家所公认。但这类创新项目常常又难以获得支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评议专家本身的学术水平,知识面的“宽度”以及对国际研究动态的了解程度所造成的,一方面也是由于各学部、学科的经费有限,很多属于本学科“正宗”项目都不够安排,跨学科交叉、有风险的项目就更得往后排了。因此多年来喊积极支持交叉学科的创新项目,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要解决上述问题,除如前所述在思想上加强认识外,从组织措施上也要作出新的安排,建议在学部设立交叉学科管理处(或扩大综合处的职权),负责评议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项目或本学部与其他学部交叉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每年应从经费中划拨一部分专款(或称为风险基金)或大致确定一个比例下达给各科学部统一掌握使用。
5.建立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网络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高速繁荣的时代。不能及时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不能快速、大量、准确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难以产生重要创新思想和成果的。同样,我们的管理也要跟上节奏,满足基础研究创新工作的需要,做到快速应变、快速决策、快速行动,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因此,尽快建立一个能连通全国各主要单位的准确有效的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网络是十分必要的。这个网络的主要作用是:①引进“高速管理”概念,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服务。基础研究具有较强的探索性、较长的研究周期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它的创新性不只表现在项目提出时,实际上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产生出许多新的思想、新的发现。我们不光要注意项目申请时有无创新思想,而且还要利用这个管理信息网络对项目执行过程加以跟踪,一有创新苗头,各级管理部门就应快速反应,及时支持,以创造该项目“持续的竞争优势”。②可使科技和管理人员掌握和处理相关的各种信息。通过这个信息网络,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快速检索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的资助情况、资助项目的研究内容、完成项目情况、取得的结果和成果等等。这个管理信息网还应争取和其他部、省的科技信息网联网。相信在这种环境支撑下,我国基础研究创新的数量、程度都会有较大的提高,项目重复立项将会明显减少,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就会得到有效的遏制,有限的经费将会得到准确地投放,管理效率和效益也将会明显提高。
On Perfecting the Motion Mechanism and Support Environment of Basic Research Innovation
Ge Chaoyang Chen jin
(Zhejiang University)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condition of financialsupport to scientific research made by the Natural ScienceFoundation of China(NSFC).this paper explored the ways to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innovative basic research ( IBR) operation and to construct the
welldesigned
supportingenvironment.As a result, proposals in the following fiveaspects are proposed:the reinforcement of motive mechanismof IBR,the amplification of incentive system of IBR,theperfection of comment system of IBR,the
organizationalinsurance of IB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agementinformation network of science foundations.Keywords:Innovative basic research, Innovation, Sciencefoudation.
注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标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