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地区试管婴儿夫妇的细胞遗传学分析论文_林慧,刘英,黄敏,文平,邓磊玉,段金良*

【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性对桂林地区10418例试管婴儿的夫妇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检测分析,统计染色体多态性、异常核型检出率及其分布,探讨其与不孕不育、不良孕产史的关系,对再次生育提供指导意见。 方法 采集每例患者静脉血5ml,经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最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计算染色体多态、异常检出率及不同类型染色体核型的占比。结果 ①10418例试管婴儿夫妇中,共计检出染色体多态性848例,检出率为8.14%(848/10418)。②此外,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283例,检出率为2.72%(283/10418)。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及不良孕产史的重要因素,对于试管婴儿夫妇,建议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相应的遗传咨询。

【关键词】桂林地区;试管婴儿;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不孕不育

不孕不育及不良妊娠是困扰育龄期夫妇的一大难题,目前的研究显示[1-5],遗传因素是导致不孕不育及不良妊娠的重要因素之一。种族不同,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也有差异。近年来,由于个体化超促排卵方案的使用、胚胎培养技术的进步、仪器设备的更新,极大地提高了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术后的临床妊娠率。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流产,尤其是复发性流产仍然是医学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导致自然流产的病因众多,其中胚胎染色体异常占50%以上 [6-7]。本研究以10418例试管婴儿夫妇为研究对象,探讨染色体多态性、异常与不孕不育、不良孕产史的关系,对夫妇再次生育提供指导意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桂林地区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底于本中心初次就诊,具有不孕不育、自然流产

史、曾经生育过异常儿等临床表现的试管婴儿夫妇作为研究对象,共10418例,其中男性5239例,女性5179例。夫妇年龄在20-60岁。

作者介绍:林慧(1986-),女,硕士,主管技师,研究方向:分子遗传

通讯作者:段金良(1963-),男,研究生,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辅助生殖内分泌

课题支持:军队计生专项研究任务计划(合同号:17JS008);

广西卫健委计划课题(合同号:Z20190279

1.2方法

1.2.1 染色体制备 采集外周静脉血5ml,肝素钠抗凝,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取0.3-0.5ml血液接种于细胞培养基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68-72小时。经细胞收获、标本制备、G显带、Giemsa染色,必要时增加C显带或N显带。

1.2.2 核型分析 运用蔡司的全自动染色体分析系统辅助分析,按照行业标准,常规随机计数中期分裂相20个,若发现是嵌合体,增加计数中期分裂相至100个,核型分析不少于5个。遵从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ic Nomenclature,ISCN)2013版对核型进行命名[8]。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染色体多态性、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不同类型染色体异常核型占比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2 结果

2.1 染色体多态性核型及其分布

10418例试管婴儿夫妇中,共检测出染色体多态性848例,检出率为8.14%(848/10418)。在多态核型中,以1、9、16号染色体次缢痕增加最多见,占多态核型比例最高(57.08%),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次之(18.99%),其他染色体(1、2、3、10、16号)倒位较少见(0.71%),部分病人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复合多态,其占多态核型比例为3.77%。详见表1。

表1 10418例试管婴儿夫妇染色体多态性核型检出情况

2.2 染色体异常核型及其分布

10418例试管婴儿夫妇中,据统计,共检出外周血染色体异常核型283例,检出率为2.72%(283/10418)。常染色体结构异常核型98例(平衡易位62例、罗伯逊易位22例、倒位14例),检出率为0.94%(98/10418),占异常核型比例34.63%(98/283);性染色体数目异常169例,检出率为1.62%(169/10418),占异常核型比例为59.72%(169/283),其中男性以47,XXY(克氏综合征)多见,女性以染色体嵌合体多见;性反转4例,检出率0.04%(4/10418),占异常核型比例1.41%(4/283)。详见表2。

表2 10418例试管婴儿夫妇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情况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辅助生殖领域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试管婴儿的活产率明显提高,该技术帮助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夫妇获得了健康的子代,但高流产率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以往的研究表明,染色体异常是不孕不育以及不良孕产史的重要原因之一。

3.1染色体多态性 染色体多态性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①1号、9号、16号和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长度变异;②D、G组染色体双随体、随体柄、随体长度变异;③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④Y染色体倒位等。这些变异遵循孟德尔遗传方式,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6%[9]。本研究中,10418例试管婴儿夫妇共检测出染色体多态性848例,检出率为8.14%(848/10418)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1号、9号、16号和Y染色体异染色质区由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该区域的长度变异由DNA序列的增加或减少导致的。研究表明,这类变异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分裂导致同源染色体配对困难,进而产生染色体不平衡配子,从而造成生育的障碍。本研究发现此类变异约占多态核型的57.08%,该类患者均具有不孕不育、不良孕产史。国内外的研究表明[10-12],大Y、小Y染色体可能会造成男性少精、弱精、畸精症,跟配偶出现自然流产、死胎等不良孕产史有关。

D、G组染色体随体变化主要表现为随体柄长度增加、随体延长、双随体。国外学者认为[13],随体变异是由于核糖体RNA增多引起的,可导致细胞分裂时染色体重排不分离的概率增加。黄鑫等[4]对743例不孕不育患者的研究发现,D、G组随体延长者共24例,均具有自然流产史及不良生育史。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即inv(9)是一种常见的多态现象,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0%[14],与国外报道相近(0.95%-1.02%)[13],其他染色体倒位发生率较低。本研究中,inv(9)共检出161例,发生率为1.55%(161/10418),占多态核型的18.99%。关于inv(9)的临床效应,目前的研究是有争议的。赵亚梅等[15]的研究显示,不孕不育组的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4.44% vs 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P<0.05),其中以男性inv(9)的检出率较高,认为不孕不育的患者与inv(9)有一定的相关性。周建军等[16]回顾性分析了19对携带inv(9)不孕症夫妇IVF/ICSI临床结局,发现男性携带inv(9)可以降低精子的质量,ICSI比例明显增加;值得庆幸的是,对IVF/ICSI鲜胚移植的妊娠结局无影响。

染色体多态性的研究,目前的报道很多。杨明雪[17]对200例不育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的夫妇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检测外周血染色体,结果显示染色体多态组与正常组相比,妊娠结局无显著差异(P>0.05)。高评分囊胚形成率中,女方多态组明显高于男方多态组(P<0.05);而受精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周丹妮等[18]的研究表明,染色体多态性男性患者中严重少精、弱精子症的比例增加,且对IVF妊娠结局产生不利的影响,然而对ICSI影响甚微。另有研究表明[19],对于男性而言,染色体多态性的类型与IVF-ET的结局并无相关性。朱晓雪[20]的研究表明,携带染色体多态性可提高接受ART治疗的患者的早期流产率,对受精率、优胚率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不大。

3.2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异常主要包括结构异常与数目异常。结构异常可涉及任意一条染色体,包括易位、倒位、插入等;数目异常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良孕产史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夏家辉报道[21],中国人群中,染色体异常的携带率为0.47%,而人群中平衡易位的发生率为1/600[22],罗伯逊易位的发生率为1/500[23]。易位携带者一般表型正常,根据易位的染色体不同,产生配子的类型也不一样。其与正常配子结合后,产生的胚胎1种为正常,1种为易位携带者,其余均为部分三体或部分单体的胚胎,后者可导致胚胎发育异常,严重者一般于孕早期自然流产或胎死宫内,轻者可导致发育缺陷。本研究共检测出66例平衡易位携带者,22例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绝大多数有自然流产史。对于易位的患者,一般建议行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助孕治疗,降低流产率,提高活产率。

染色体倒位可包括臂间倒位以及臂内倒位两种[24]。其中inv(9)是正常的多态现象,其余绝大多数的染色体倒位都有病理意义。倒位的部位和倒位片段的长短决定了生育后代异常的严重程度。理论上倒位携带者可形成4种不同类型配子,其中两种为染色体平衡配子(染色体正常或染色体倒位),另外两种为不平衡配子(倒位染色体部分重复或缺失)[25]。

据夏家辉[21]报道,性染色体异常中,女性以Turner(45,X)、47,XXX综合征常见,而男性以47,XXY、47,XYY综合征常见。而本研究显示,女性以性染色体嵌合体常见,男性以47,XXY综合征多见。对于性染色体嵌合体患者,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得越早,嵌合比例越高,临床症状越严重。本研究中大多数患者异常核型嵌合比例较低,无表型,少部分有卵巢功能较差、月经稀少等症状。男性克氏综合征(47,XXY)表现为身材瘦长、喉结小、胡须少、体毛稀少、无精症。47,XYY患者表现为身材高大、一般具有正常的生育能力。本研究共检出37例47,XXY综合征患者,表现为无精症;6例47,XYY综合征男性,精液常规检查正常,具有正常的生育能力。本研究还发现了4例性反转的患者,外观男性,染色体检查为46,XX,表现为无精症,占异常核型1.41%(4/283)。46,XX男性性反转综合征较为罕见,据国外报道[26]发病率为1/30000~1/2000。

综述所述,染色体多态性及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不良孕产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试管婴儿夫妇中开展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检查,对临床诊断及选择助孕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冬冬.500例有不良孕产史及不育不孕患者外周血染色体分析[J].医药前沿,2016,6(7):158-159.

[2]朱海燕,张海荣,沈祖楠,等.900例不孕不育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5,32(4):583-584.

[3]唐敬龙,王丽媛,冯雪花.不良孕产史夫妇染色体核型的大样本分析[J/CD].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15(3):314-319.

[4]黄鑫,张磊,郭云霄,等.不孕不育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6,23(4):422-427.

[5]Suganthi R, Vigesh VV, Vandana N,et al. Y Choromosomal Microdeletion screening in The Workup of Male Infertility and Its current Status in India[J]. Int J Fertil Steril, 2014, 7(4): 253-266.

[6] Sugiura-ogasawara M, 0zaki Y, Katano K, et a1. Abnomal embryonic karyotype is the most frequent cause of recurrent miscarriage[J]. Hum Reprod, 2012, 27(8):2297-2303.

[7]Tur-Torres MH, Garrido-Gimenez C, Alijotas-Reig J. Genetics of recurrent miscarriage and fetal loss[J].Best Pract Res Clin 0bstet Gynaecol, 2017, 42: 11-25.

[8] Simons A, Shaffer LG, Hastings RJ. Cytogenetic nomenclature: changes in the ISCN2013 compared to the 2009 edition[J]. Cytogenet Genome Res,2013,141(1):1-6.

[9]Suganthi R,Vijesh VV, Vandana N, et al. Y Choromosomal Microdeletion screening in The Workup of Male Infertility and Its current Status in India[J]. Int J Fertil Steril, 2014, 7(4): 253-266.

[10]Xiao Z, Zhou X, Xu W, et al.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ng arm of the Y chromosome(Yqh+) and reproductive outcome in IVF/ICSI-ET [J].Eur J Obstec Gynecol Reprod Biol, 2012, 165(1):57-60.

[11]陈亮,付杰,陈菲,等.Y染色体长度变异对男性生育功能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6(2):211-214.

[12]张峰,刘建兵,车与睿,等.小Y染色体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及临床效应分析[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9,53(2):91-93.

[13]Liotta LA, Espina V, Mehta AI, et al. Protein microarrays: Meeting analytical challenge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J]. Cancer Cell, 2003, 3(4): 317-325.

[14]王峻峰,耿金花,许飞.9号染色体异常41例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学杂志,2001,9(6):45.

[15]赵亚梅,刘建刚.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不孕不育的关系分析[J].中外医疗,2016, 26:025-027.

[16]周建军,王玢,孙海翔,等.携带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不孕症夫妇IVF/ICSI结局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2015,24(11):885-889.

[17]杨明雪.染色体多态性对辅助生殖妊娠结局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19, 32(4):910-912.

[18]周丹妮,李赛姣,杨菁,等. 男性染色体多态性对精子质量及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结局的影响[J].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17,37(10):797-802.

[19]乜照燕,张娜,甄秀丽,等.男性不同类型染色体多态性对常规体外受精治疗结局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8,26(11):1123-1140.

[20]朱晓雪.探讨染色体多态性对辅助生殖治疗后妊娠结局的影响[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8,28(1):50-52.

[21]夏家辉,李麓云主编.染色体病[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64.

[22]Schaaf CP,Zschochke J,Potocki L.Human Genetics: from molecules to medicine[M]. 1st ed, Baltimore: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2:37-40.

[23]杜传书,刘祖洞主编.医学遗传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68-169.

[24]唐敬龙,王丽媛,吴莉莉.罕见46,XX,inv(4)(q12q22)一例[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6,33(4):497.

[25]杨凌云,明蕾,孙丽萍.479对反复自然流产病例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9(11):36-38.

[26] Jarrah N, El-Shanti H, Khier A, et al.Familial disorder of sex determination in seven individuals from three related sibships[J].Eur J Pediatr, 2000, 159(12): 912-918.

论文作者:林慧,刘英,黄敏,文平,邓磊玉,段金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6

桂林地区试管婴儿夫妇的细胞遗传学分析论文_林慧,刘英,黄敏,文平,邓磊玉,段金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