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高中必修本求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现代史论文,中国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册
1.第5页的《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图例“〔香港〕被迫割占地”文字表述欠准确。因为香港领土归属的改变,对中国来说是“割让”,对英国来说是“割占”;而“被迫”一词,只适用于中国,对英方而言则是“强行”,所以“被迫”一词在此只能修饰“割让”而不能与“割占”相联。
2.第13页:“……于1857年率领军队到达中国,组成英法联军。第二年初,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的时间值得商榷。查阅多种参考资料,未曾发现1858年之说。根据《中国通史讲稿》(下)59页:“……于1857年11月开始发动对广州的进攻,12月29日攻陷广州”。《教学参考书》26页“柏贵”条:“1857年12月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3.第15页《割九龙司地方一区》图,图名与地图内容有出入,建议改图名为《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图》,并将此图移到第四章第三节。
4.第15页“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表”第五格“1881年《中俄议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领土范围是“中国西部”。这种表述不准确且和表头“北方大片领土”不一致。因为根据该条约及议定书,沙俄侵占我国的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主要位于霍尔果斯河以西,斋桑湖东北,伊塞克湖东南和阿克赛河源等地区,正处于中国西北部。
5.第16页“《沙俄侵吞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图例文字:沙俄通过1860年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的中国领土44万多平方公里。“通过1860年北京条约”与“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表第三、四格不一致。根据《中国通史讲稿》(下册)81页,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强行规定了中俄西部边界的走向。这为《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提供了非法依据。但中国44万平方公里领土被割占,是通过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而不是《北京条约》。建议教材修改一致。
6.第23页“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在鄱阳湖口大败湘军”,“鄱阳湖口”当为“鄱阳湖湖口”。“鄱阳湖口”一词有语法错误。
7.第47页“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海军提督丁汝昌”之前冠以“中国”不够严谨,建议改为“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或“中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因为中国近代海军有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教材表述易引人误解。
8.第55页绘有《时局图》,但教材中对帝国主义列强强占租界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缺少说明,建议为《时局图》配上《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9.第70页“1900年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八国组成侵略联军”,其中的“奥”容易引人误解为“奥地利”。根据世界近代现代史高中必修课本下册29页:“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奥匈帝国境内发生革命,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别建国”,建议教材把“奥”改为“奥匈”。以免使人发生错觉。
10.第76页“1905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与史实不符。根据大学历史系自学丛书《中国近代史》528页,1904年,刘静庵等在武昌正式成立科学补习所,后因响应华兴会起义计划受牵连,被迫停止活动。于是,刘静庵等利用有合法地位的教会阅览室——日知会,继续进行革命宣传和联络,并于1906年2月,重新组织了秘密革命团体,名称也叫日知会。所以,刘静庵建立革命团体日知会应为1906年。
11.第78页“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使用“保皇派”一词,与插图“《立宪论与革命论之激战》书影”不一致。本册教材第75页:“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仍顽固坚持走改良主义道路,……他们不断发表歌颂君主立宪、诽谤革命的文章”,为使教材内容前后一致,正文与插图一致,建议改为:“立宪派”。
12.第79页“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第二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后来,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由两岁的溥仪继位,改1909年为宣统元年。”上文时间交待混乱,使用“后来”“不久”等词语,容易使人误认为指的是1906年。故建议把“后来”改为“1908年”,则时间就清楚了。
13.第89页“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上文有失误之处。根据《初中历史教学资料》近现代部分上册第339页:“1912年3月10日,袁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4月5日,临时参议院迁到北京,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就此夭折,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建议在“孙中山正式……之前加上“4月”。
14.第93页“……麦克马洪线,把我国西藏东部9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划到这条线以南。”上文中“西藏东部”表述失误。麦克马洪线横切云南和不丹北界之间的我国领土,把西藏东南部九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新编《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38页也采用相同表述。所以“西藏东部”应改为“西藏东南部”。
15.第94页“中国政府和以后历届政府”表述不当,应在“中国政府”之前加“当时的”。因为“中国政府”和“以后历届政府”两个词是包含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中间用“和”字连接有误。
16.第107页“冯如早年留学美国”与史实不符。查阅多种有关冯如的资料,没有冯如早年留学美国一说。根据《小学历史教师手册》第216页,冯如因家贫于1895年随远亲赴美国旧金山谋生。在艰苦劳动之余坚持自学英语和科学技术知识。新编《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14页表述为“冯如少年时赴美谋生”。建议教材修改为“谋生”。以免留下错误印象。
17.第117页“1915年,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根据《小学历史教师手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大事年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建议修改为“《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18.第132页的插图人物说明,“苏兆征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其中(今中山市)解释属重复多余,因为第58页已有注释,后面的应略去。
下册
1.第3页“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表述欠准确。因为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时,台湾为日占,香港为英占,澳门为葡占,所以,国民政府是在形式上基本完成了对大陆的统一。不是“统一全国。”
2.第9页“会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前面是“八七”会议,容易使人误认为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同册第165页大事年表为“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新编《中国历史》第四册第15页表述为“会后,他回到湖南,9月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更为准确。
3.第11页“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湖南的工农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上级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朱毛会师后成立的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个名称是从1928年6月4日开始使用的。
4.第15页“制订了宪法大纲”,“宪法大纲”应使用书名号。因为《宪法大纲》是文件名称。据张杨、张建祥主编《中国现代史》(上)第305页: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并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5.第17页第5行与第18行,分别使用“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不同的名称,容易造成思想混乱。建议统一使用“中央革命根据地”。这样可以与前文一致。第14页《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和《1929年至1930年夏红军创建的主要革命根据地》都使用“中央革命根据地”这一名称。
6.第25页“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掀起了新高潮”,犯了语法错误,应改为“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7.第62页插图与文字配合欠妥。正文中“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战役中,西北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队3万余人。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而地图《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战役示意图》图例文字为“解放军进攻方向”,叙述不准确,应为“西北解放军”。《孟良崮战役示意图》使用“华东解放军”称谓,建议把正文中“野战军”改为“解放军”。
8.第70页《人民解放军突进中原示意图》欠准确。武昌是武汉三镇之一,正文“……威胁南京和武汉”,所以武昌应改为武汉。“晋冀鲁豫军”、“西北军”、“华东军”等称谓应该加上“解放”二字。
9.第127页“……他们更把刘少奇打为所谓的‘叛徒、内奸、工贼’,并以中共中央名义永远开除出党,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容易让人误认为事件发生在1967年。据《教学参考书》,1968年10月,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通过了由江青、康生、谢富治等人凭伪证写成的《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永远开除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新编《中国历史》第四册第162页,表述为“1968年,刘少奇被开除出党”。建议标明时间。
10.第131页“1976年1月,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逝世,……即四五运动……接着,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时间交待不确切。新编《中国历史》第四册第164页表述为“7月,朱德委员长逝世。9月,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一目了然。
标签:中国历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青年杂志论文; 历史论文; 新青年论文; 冯如论文; 刘静庵论文; 武昌论文; 哥老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