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把论文,教育质量论文,位置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重要任务。今天讲发展,不仅数量要增加、规模要扩大,而且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实现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工作不懈追求的目标。没有质量,就不可能有数量,即使有了数量也会落下来;没有质量,就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我们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质量,并且要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质量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人民群众要求接受优质的教育,其中包括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质量。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今年教育部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全面启动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一、认真总结、充分肯定近一个时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绩
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 000万元支持这一规划的实施。教育部认真落实《行动计划》,在包头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启动了职业教育跨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同年,教育部会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6个有关部委,联合启动了“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上一个新台阶。9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成效显著,主要有:
——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逐步实现了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上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在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背景下启动的,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职业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能够就业,胜任岗位的需要。这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也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中教育的地方。思想道德是方向,是灵魂,文化知识是基础,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体现和本质所在。一个学生如果缺乏职业道德,没有文化、没有技能,就不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就业,胜任岗位的需要,这是新形势下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学生不能胜任岗位需要,就不了业,说明质量还是有问题。
——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这是近些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一个特色,是根本性的经验,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过去的职业教育确实在很大的程度上与经济社会脱节,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了三年,他不知道自己出去是干什么活儿,不知道他所学的知识是不是能够在岗位中用得上。学校按传统的以学科划分专业办学,教学以课堂为中心。近年来,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是很大的突破。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按照市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来办学,来培养学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中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高职属于高等教育。要努力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继续深造有希望,终身发展有基础”。
——形成了一套灵活开放、有职业教育特色,与经济社会和就业市场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这也是近些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的结果。最突出的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这是9年来职业教育走出的、适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企业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有设备、有办学资源、有就业渠道,把我们的学校和企业结合在一起,发展的前景会非常好。现在,许多职业学校的合作企业多达几十甚至上百家。我们要继续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技能训练条件,但是更重要的实训基地是在企业,企业才是学生技能学习和实训的真正场所。现在,职业学校发展得好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校企合作搞得好。如果不和企业合作,那么学校办学就会困难重重,发展就不会那么快。过去搞那种封闭办学、关起门来办学,很难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近年来职业院校积极推进学分制等弹性制度,这有利于学生分阶段的完成学业,学生可以在学校学,可以参加工作以后,实践了再回来学,可以在农闲的时候学,农忙的时候去劳动;“订单”培养,也是一项很好的模式,很多学校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很好地适应了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
近些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培养目标和学制方面,把几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统一定位于“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并统一规定了“以三年为主”的基本学制。把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统称为中等职业学校,并对其培养目标和基本学制作出规定,这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结构调整的需求。
——在专业设置方面,改变了按学科划分专业的传统做法,首次以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岗位性质和类别来划分专业,使学校的专业大类与社会的职业大类对接,适应了就业需要,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同时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把原有的500多个中专专业和1000余个职高专业统一调整为13个专业大类、270余个专业、470余个专业方向,实现了专业设置上的重大突破。
——在课程改革方面,统一制定了82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4种德育课、23种文化基础课及公共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提出既要克服忽视文化基础教育的倾向,又要防止加大文化基础教育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实施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建筑、物流、保安、煤矿安全生产等8个专业领域展开,参加这一工程的职业院校有1 000多所,企业达2 000多家,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了校企双赢。在依靠行业、企业制订培养培训方案的机制和程序方法上,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摸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在教材建设方面,建立了“两级规划、两级审定”的教材管理体制,教材开发、编写出版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一纲多本”,编写出了1 000多种国家规划教材,开发了100多个多媒体课件,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采用国家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推荐教材,地方和行业也根据需要,组织编写和推荐了部分有地方、行业特色的教材作为补充。
——在教研方面,大力推动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使研究工作更好地为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服务。“十五”期间,教育部组织“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立项研究与开发项目155个。研究成果经评选整理,已汇编成6卷200余万字专著公开出版。
——锻炼、培养、形成了一支熟悉职业教育、能够很好地胜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需要的专家队伍和师资队伍,他们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依靠的主要力量。
这些成绩反映了近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值得我们充分肯定,取得的经验要在进行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认真总结和推广。
二、正确把握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工作要求。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职业教育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把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职业教育的主题。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就是要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能够就业,并胜任岗位需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这个基本要求来展开。
——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要根据这四个面向来设置专业、开发课程、编写教材。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必须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社会的需求,这是判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把握不住这一条就容易失去方向,职业教育就办不好。就业乃民生之本,职业学校要培养学生就业本领、创业能力,为其生存发展打下基础。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继续学习提高,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要为他们的继续深造创造条件。要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轨道,使其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两个“三段式”的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模式,这些都是我们近些年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是深化职业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制度,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它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并且可以帮扶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近年来,河南、天津等地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创造了“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海南省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出农村学生“一年在县级职教中心学习、一年在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的办学模式。这两个“三段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办学的方向,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要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这两个“三段式”,并长期坚持下去。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大做强职业院校、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近些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天津、江苏、河南、海南、山东、上海、福建以及青岛、宁波等地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据初步统计,全国的职业教育集团已达200多个,参与集团化办学的职业院校达2 000多所。今后要继续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依托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或示范性高职,以专业为纽带,组建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县级职教中心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学分制是我们这几年教学改革一直提倡和坚持的。这有利于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农闲学习、农忙可以参加生产,学习时间可以灵活;初中毕业的农民工在建筑工地上可以参加业余学校学习,实践经验和所学技能也可以折换成学分。我们要建立一种和普通教育不同的、更加灵活开放的、更便于人人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体现、深化和服务这些改革,继续推进这些工作,并将此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出发点、推进器。
——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努力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服务。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是决策和管理的依据。近年来,职业教育的科研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取得了不少有水平的科研成果,但从整体上看,成果的数量,特别是有影响、有分量、有创新性的重大研究成果还不多,质量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推动科学实验,这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自身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也有许多新课题亟待探索和研究。“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有两个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项目,一个是“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军伟副总编主持;另一个是“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由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邓泽民教授主持。最近,在高教社的支持下,为筹备好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认真总结、借鉴上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又设立了15项“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重视职业教育的科研工作,加强统筹规划,为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条件保障,积极参与和开展科研工作,推动科研工作更好地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为教学改革和创新服务。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没有一支懂理论、懂技术、懂教学、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也就无从谈起。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是当前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质量的一项紧迫任务。这几年,我们在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去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个亿支持这个计划的实施,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从没有过的。已经实施了7年多的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已实施了3年多的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到德国进修提高计划,等等,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今后,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要进一步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来任教,要面向社会广泛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处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系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事业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如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发展数量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在职业教育连续几年扩大招生,数量、规模得到空前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必须狠抓质量和效益,否则这个速度和规模就难以持续,就谈不上又好又快发展。再如,要正确处理教育教学一般规律与职教特色的关系。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关系最密切,与生产、技术和社会活动联系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它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普通教育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个性特征。我们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新形势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如何正确理解“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如何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如何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关系,如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学校与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双赢发展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正确处理。
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经验、做法,要总结我们这些年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要立足国情。对国外的经验与做法要有所分析,不要看表面、看形式,而要看实质、看效果。例如、最近,有同志主张向英、美国家学习,把中职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对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进行研究。据我所知英、美、澳、加等英语国家是用“课标”,而德国、日本、俄罗斯等仍用“计划”、“大纲”。我国台湾地区从1912年起,一直沿用课标80余年,但在2001年颁布了《国民中小学暂行课程纲要》,改“课标”为“纲要”。这里的原委不清楚,我们可以进一步做些了解和研究。目前我国普通中小学用“课程标准”,是否职业教育也改用“课程标准”,值得商榷。不能说搞“课标”是改革,搞“大纲”就不是改革。不在名称,而要看实质。2000年颁布的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与传统的大纲相比在许多方面有很大突破。我想,在此基础上,本着继承与创新的精神,吸取普教课改的成功经验,我们共同努力,制定一个既体现上一轮改革成果,又反映新时期改革方向的职业学校新教学大纲。
总之,在推进新一轮职教教学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坚持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改革不做表面文章,切切实实地向前推进,取得预期的效果。
注:本文为2008年3月作者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