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过程中图书馆工作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图书馆论文,社会转型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图书馆正经历着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震动着以公益事业为特性的图书馆,对图书馆事业原有的生存方式、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广泛应用于信息存贮、处理与传播、文献开发与利用,图书馆的工作内容、藏书体系、服务方式和手段、人才结构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 生存观念的转变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图书馆,主要靠国家经费支持,进多少人,买多少书,都执行指令性计划,图书馆工作是一份四平八稳的铁饭碗。改革开放初期,图书馆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较小,有相对固定的工资收入,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和国家有限经费的支持,大部分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缺乏危机感、使命感,更缺乏参与竞争的意识。图书馆员对自身的发展与图书馆事业兴旺等问题不需过多的考虑。因此,“旱涝保收”、“轻松、自由”的图书馆生存环境成为许多求舒适、求稳定的人员的向往之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全面转型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尤其是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带来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手段的巨大改变,原来必须由许多人经过很多环节才能完成的采购、编目、借阅等工作现在只需几个人利用计算机就可完成。进入联机公共查询系统,无需工作人员的帮助,读者可自己在网上预定、续借图书。一些原来直接面对读者服务的馆员通过学习、培训逐渐转向从事馆藏信息建设、网络信息开发和用户培训等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工作。图书馆员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程度的提高,对图书馆馆员使用计算机熟练程度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图书馆员“朝不保昔”的危机感日趋强烈,“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是图书馆员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现实,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员的生存已成为图书馆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网络环境下如何做好图书馆工作,发展图书馆事业,如何提高图书馆员自身的素质,稳定图书馆员队伍是目前有关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广为探讨的话题。紧迫感和危机感成为图书馆员求生存、求发展的动力,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主动地做好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已成为人们转变生存观念的最好表现。当今的图书馆员,不仅是信息的收集者、加工者、传递者,还是信息的开发者和利用者。生存观念的转变,使他们开始注意信息获取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提高,以适应日趋复杂的信息环境变化。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有提高,成为图书馆工作者新的思想观念,并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竞争氛围,这种竞争氛围有利于拓展图书馆业务,促进图书馆工作的全面转型。
二、图书馆馆藏建设的转变
图书馆藏书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献信息需求的变化,始终处于不断转型过程中。在社会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印刷型文献的采集、整理在传统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物理的藏书环境足以满足读者获取文献的需求,馆藏书刊的数量是衡量图书馆办馆规模和藏书建设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转型环境的影响,人们的生存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对文献信息的获取方式、获取手段和文献信息内容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生存的前提条件。图书馆馆藏建设的转型就是为了满足用户全方位、多渠道、多手段地获取信息的要求。当前,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也由强调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逐渐转化为侧重信息开发的图书馆馆藏信息建设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多种载体形式共存是转型期图书馆藏书建设的一大特点。传统印刷型书刊的馆藏形式依然存在,馆藏信息电子化和虚拟馆藏建设是当今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点,并且网络门户的建立,信息的网络化知识组织管理,具有强大检索功能的全文数据库的创建将成为21世纪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发展趋势。在进行电子化馆藏建设中,标准的数据处理格式和多功能XML标记语言等的使用使不同载体之间、 不同数据库之间的转化成为可能,是我国图书馆走向世界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保证,也是图书馆馆藏建设不断转型的目的所在。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启动和国家虚拟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成立,是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中馆藏建设发生变化的突出例子。
人大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在近一年内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目前,我馆不仅有馆藏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查询系统,还拥有50多种光盘数据库和5种大型中英文联机数据库, 并建有能进行全文检索的社科信息导航库和重点学科资源库。年底,我们将联机英文数据库中的全文电子期刊(我馆没有收藏的或己订购印刷型的英文期刊)经过整理、编目通过公共查询和独立建库的方式揭示给读者,逐步完善我馆的虚拟馆藏建设。
三、服务方式的转变
以往,传统图书馆以收藏印刷型文献为主,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是向读者提供未深度开发和加工的图书、期刊和报纸等一次文献,借借还还是读者最熟悉的服务形式。这种传统的手工传递形式受图书馆员的工作态度、服务质量和读者使用文献的地域限制,促使大多数读者自寻渠道获取所需信息,而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却得不到充分利用。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单调,服务手段的落后和服务方式的被动削弱了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性,制约了图书馆读者工作的提高。图书馆成为人们心目中可有可无的东西。
服务手段计算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是当今图书馆工作的突出特点。由于社会信息的迅猛增长和图书馆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图书馆用户的文献获取行为逐渐由手工查找转变为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同时对检索结果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用户对图书馆提供帮助的依赖性有所增强。无论是图书馆的本地读者,还是远程访问的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性越强,就越希望图书馆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服务。因此,图书馆要不失时机地抓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用户的特点,通过服务方式的不断转变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快捷、高效的用户信息服务。
现代图书馆中,馆藏内容包括本馆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馆藏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和共享化是服务方式转变的基础,尤其是虚拟图书馆馆藏在利用上打破了文献传递的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为现代图书馆各式各样的信息服务给予了有利的支持。扫描、拷贝、电子邮件是当今图书馆进行信息存贮和传递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图书馆业务部门进行的专题检索、全文传递、特色数据库揭示、用户教育培训、馆际互借等都是在信息时代开展的服务方式。图书馆已由过去单一的、封闭的、被动的馆内、馆际间的服务方式扩展为面向社会、面向全球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形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用户个人化特点的发展,用户对物理图书馆的依赖性将趋予减小,对虚拟图书馆馆藏的服务要求将提高。将来的图书馆会为用户提供一种分布式的,合作的沟通环境,允许用户浏览、创建、编辑、修改和使用系统中所存的各种类表、词表及词汇数据库。此外,用户自己还可以向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中上载有关书目记录信息,修改有关被授权的事项。用户既是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者,同时又是网络信息服务的受益者。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将受到用户个人化特点的挑战。图书馆要不断地为用户提供网上查寻信息资源的新方法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读书、治学的新思路,逐步培养用户利用现代图书馆的意识,使读者服务工作和图书馆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图书馆只有提供深入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信息服务方式才能彻底改变图书馆的传统形象,吸引广大用户,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向前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 )的建立旨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深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高高等学校教育和科研的文献保障水平。CALIS 开展的联合订购、联合编目和馆际互借服务弥补了馆藏资源的不足,拓宽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展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转型中改进服务方式的有效手段。
四、管理体制的转变
以往,图书馆的职能部门分工细,业务重复,工作环节多,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内部门之间沟通少、交流不够,即使有交流,地方保护主义和小而全的思想也相当严重。馆际之间、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协作,造成了各馆的经费严重浪费,文献资源重复建设,工作效率低等现象。制度不健全,管理死板,对表现出色的馆员缺乏有效的激励办法,而对怠慢工作和缺乏工作积极性的馆员又没有制约机制,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始终难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图书馆改革管理体制,进行机构重组,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是加速图书馆转型的重要举措。机构重组主要是精简图书馆内部机构,减少工作的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使馆藏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更加优化。目前,许多图书馆都将原报刊部、电子阅览室、情报研究室、工具书阅览室等工作性质相似或相同的部门重组为一个信息机构,集信息服务、咨询和开发为一体,有效地完善了信息开发与利用一条龙服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图书馆管理法制化,规范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程序,同时改善健全管理机制,包括建立图书馆的奖励机制、聘任机制、竞争机制等,对挖掘工作人员的潜力,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稳定图书馆骨干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建立业务考核制度是保证上述措施顺利实施的监督手段。
业务考核制度就是要完善岗位责任制,建立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岗位职责是对馆员的最基本要求,但多年来,由于没有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业务考核通过对馆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创新程度的综合评价,达到对工作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全面考核,强化图书馆员的竞争意识,对于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使其自觉地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速了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型。
收稿日期:20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