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八字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字诀论文,语文学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考试,取消了标准化考试,大大削减了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性试题数量,增加了识记与运用、阅读与写作等主观性表述的开放性试题的比重;减少了课本教材中原搬生套的内容,选取了相当部分课本外的优秀的文段和题型。这样做,丰富了学生对古今中外佳作美文的积累,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的提高,突出了语文学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功能。然而,这样的考试却也引起部分语文老师的误解,他们认为语文教材可以不教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也迷惑了,就有好几位初三的学生这么问我:“老师,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语文到底该学什么,怎么学?”我的理解是:语文教材不仅不能不教,还要教的得法——授人以渔,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从字词句章几方面对教学内容有所规定,但在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的阐述中,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它体现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课程目标”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各阶段目标更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因此,语文学习具体到语文教材内容和课外阅读篇目,则是要明确地告知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中学语文学习“八字诀”:多读、善思、敢说、能写,是结合语文新课程理念和中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状况提出的,经过我们课题组实验研究并在反复实践中收到显著成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它对丰富中学生语文积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和较大的作用。
“多读”即对老师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阅读的名篇名著要广泛阅读,对视同范例的教材课文的理解,老师则要设计出能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逐步理解其深刻内涵的导学题让学生“书读百遍”。语文课前“三读预习法”对学生提出了由浅入深的要求:第一,读通,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顺句子,排除学习障碍;第二,读懂,了解文章大意,感悟作者意图;第三,读透,从作者思路和语言特色方面分析文章章法。如在具体课文教学前,可给学生留下导学题:一读,圈出你读不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新词,结合文下注释查字典、词典,在文中注明字音和词义。二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查资料了解作者信息及文章写作背景,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思想等写作意图,即文章主题思想。三读,标清自然段序梳理作者行文思路,试用网状表格形式列出文章段落层次结构;画出你认为感触深刻的语句和描写精彩的片段,在文旁标注理由。此类导学题可以根据不同课文和体裁灵活变动,在每课学习前给学生出示,以达到强化培养的效果:既教给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基本技能。
“善思”即要求学生在读书的同时要学会用脑。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会在要求学生动脑筋思考而不得的情况下,责怪学生不动脑子。其实他们动了,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动,朝什么方向动,因此思而不得。再说,学生是要“学”的,我们不告诉他们或者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思考什么、如何去思考,学生也就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我觉得“思”路是有“章”可循的,那就是要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语文课堂“三问学习法”就是根据人们认识事物是由整体到部分、由浅易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提出的,以“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为问题探究思路的全新语文学习步骤。以本课(本单元或本章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作者或编者的思想情感“是什么”为首问,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整体概括、思维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接下来,以“作者以怎样的思路和表现手法来写作此文和表达思想情感的”为第二问,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章法进行梳理,学习作者在课文内容结构安排上的精巧之处。第三问则是引导学生学会赏析精美语段,在文中找出自己感触深刻的语句和认为精彩的片段,思考“为什么”。在诵读别人的精美语段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学会精彩的语言表达。同时提高他们感受美、认识美、表达美的能力,陶冶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操。“三问”语文学习思路是符合中学生知识学习的认知规律的,对引领学生学会思考、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培养思维能力、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敢说”是针对教学过程中,中学生课堂发言不踊跃提出的,也是语文新课程理念中“培养语感”、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实际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需要。在我们课题组的一项调查研究中表明,中学生课堂发言不踊跃,课后发问不积极,究其原因有三:第一是怕说错或所提问题太浅被别人耻笑;第二是迷信教参、老师和尖子生,不敢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第三是有的优生觉得问题太过简单,觉得不屑一答。而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根源有:一是有的老师、学生对当今社会新形势下所需求的、语文新课程理念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认识不深刻;二是有的老师在不同层次学生发言、提问时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有失偏颇;三是学生在长期完成大量书面作业的训练下,养成了喜欢动手不动口的不良习惯。为此,语文教师应加深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中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实践需要的重要性。其次是对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让我们教师在学生提问、发表意见时,能因材施教,多给予表扬、激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恰当地运用赏识教育,鼓励学生的勇气、激发表达欲望。三是要在平时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巧妙地利用阅读、写作和综合实践课等机会,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
“能写”是根据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较严重、书写不能认真工整、语句表达中心不明、结构不完整、用词造句不规范等现象提出的,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第六条“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和第八条“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在“语文学习八字诀”中,我们对学生写作提出了三条由低到高、由字句到章法的评价标准,首先是书写要认真工整、卷面整洁;其次是语句表达要语义明确,语言通顺,用词造句规范完整;再有就是结构上要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详略得当,段落分明。习作指导中,教师对学生习作要能从谋篇布局、结构安排、详略搭配等章法上给予点拨引领;在学生习作中,要从文字书写上严格要求;在习作评讲或平时语文口语表达训练中,针对学生用词造句的完整规范和其他典型问题,一定要有效地加以纠正,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学习也是一样,学无成规,但要适合自己。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事半功倍,百战百胜。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补充,是语文教学改革极为重要的课题。语文学习“八字诀”是在新形势下,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学什么”、“怎样学”的困惑,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经过我们课题组调研、实践,在一定区域内取得显著成效的成功经验。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用是很大的。让学生明白了每节课、每篇课文乃至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向,学习方法又把握得好,一定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符合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方向转变,符合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