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放射科 广西贵港 537100
【摘 要】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椎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显示椎动脉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根据椎动脉以及周围结构的显示情况,分析该病的发生机制,并初步据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分型。方法 收集经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0例(实验组),临床诊断为非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0例(对照组),无颈椎病症状者20例(正常组),行16层螺旋CT增强检查,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测量椎动脉直径大小;统计椎动脉形态正常数目、异常数目;统计各组钩椎关节增生数目,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组CTA椎动脉直径左侧4.1±0.75mm,右侧4.0±0.82mm。对照组CTA椎动脉直径左侧3.9±0.75mm,右侧3.8±0.82mm。椎动脉型颈椎病异常椎动脉直径1.78±0.95mm。正常人椎动脉直径与非椎动脉型颈椎病无显著差异(P>0.01)。正常人椎动脉直径与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显著差异(P<0.01)。60例受试者120条椎动脉有45条椎动脉显示异常,其中实验组为34条,占85%,对照组、正常组分别为5、6条。实验组对照组、正常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16层螺旋CT椎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首选检查手段,并能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分型提供依据。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
如何准确、经济、简便的检查以对该疾病进行临床诊断及分型是许多医学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笔者应用16层螺旋CT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管三维成像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受试者60例,其中20例为无颈椎病症状受试者(正常组),临床无心脑血管疾病,无头痛、头晕,且X线、CT或MRI证实无颈椎病。20例为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受试者(实验组)。对 CSA的诊断主要参照 1992 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标准: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颈部过伸或转动至某一方位时出现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脱离该方位时症状消失;③X 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④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⑤应排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应排除椎动脉Ⅰ段和Ⅲ段供血不全,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1]。20例为临床诊断为非椎动脉型颈椎病受试者(对照组),经X线、CT或MR证实颈椎病且临床症状典型,但无头晕、猝倒发作史,旋颈试验阴性。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26~76岁,平均46岁。
1.2检查技术 使用东芝公司Activion 16 CT机,原装工作站。受试者取仰卧体位,采用螺旋扫描方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180~240mA,矩阵512 x 512,扫描准直0.75mm 螺距0.75,重建层厚0.5mm,重建间隔1.0mm。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ml),用量1.5ml/kg。使用CT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以3~4.0ml/s的流率团注。应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进行扫描,触发阀值为90HU,触发点至于主动脉弓。扫描范围从颅底至主动脉弓下缘水平。分别采用软组织函数和骨函数两种方法重建图像,血管重建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等,结合原始横断位图像分析椎动脉的病变情况。
1.3观察指标
1.3.1椎动脉直径:正常人椎动脉平均分三段测量直径,异常的测量椎动脉异常区(椎动脉受压、狭窄、迂曲部),排除椎动脉完全闭塞2例,用工作站软件自带工具进行测量。
1.3.2椎动脉的形态改变:包括粥样硬化斑块、血管走行迂曲或盘绕、血管闭塞等。粥样硬化斑块是指血管壁粗糙、不规则,形成软斑块或纤维斑块、钙化斑等;血管走行迂曲或盘绕是指由于椎体和或椎旁软组织退行性变导致椎动脉偏离正常解剖路线,其走行迂曲、折角或盘绕;远端血管不显影者定义为血管闭塞;先天发育变异是指椎动脉起源及分支与正常所见不符,属于先天畸形改变。
1.3.3钩椎关节增生:选择骨函数图像进行MPR重建,窗宽和窗位为骨窗,以便观察骨性关节的细微结构,钩椎关节的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并致使椎动脉移位或局限性狭窄。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椎动脉直径测量情况 正常组CTA椎动脉直径见表1,对照组CTA椎动脉直径见表2,实验组CTA椎动脉直径见表3。
2.3钩椎关节增生
椎动脉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主要为钩椎关节增生为主,实验组钩椎关节增生较普遍,达32例,占80%,对照组、正常组分别为24、13例。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正常组行成组设计t检验,a=0.05水准,P均>0.01,与对照组、正常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MSCTA成像对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价值。螺旋CT血管成像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的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其工作原理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通过在血管充盈对比剂后与其他组织的密度产生差异而成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准确地探测各种不同组织间密度的微小差别,是观察病变的一种较理想的检查方式,也是唯一能够将在三维重建血管和骨性结构关系下清楚显示椎动脉行走异常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3]。
椎动脉型颈椎病成因复杂,韩伟等[4]认为椎动脉受累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可做为诊断此病一有力的客观依据。利用MSCT对椎动脉型颈椎进行分型,鲜有报道。我们利用本组病例椎动脉的MSCTA表现尝试作如下分型:
1型(机械压迫型):主要以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钩椎关节、横突孔增生压迫至椎动脉走行屈曲或局部狭窄,继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钩椎关节增生是椎动脉机械压迫变窄的主要原因,实验组病例达80%,钩椎关增生常见于颈4~7椎体。正常情况下,颈椎横突孔内径大于椎动脉外径。而由于骨质增生导致椎体横突孔变小时,多发生椎动脉颈椎病[6]。
2型(椎动脉粥样硬型):动脉粥样硬化,以中老年人常见,动脉粥样硬化时管壁僵硬,弹性降低,此时如作旋颈运动,受管腔狭窄与管壁僵硬的双重作用,导致椎动脉的供血不足更为明显,严重者可引起体位性眩晕。实验组病例达85%。其常见于颈段(V1)和颅内段(V4)。椎动脉起始部硬化斑块占35.5%,椎动脉起始部左侧狭窄者占22.3%,右侧占18%,颅外段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的发生率仅次于颈动脉分叉部。
3型(椎动脉先天变异、闭塞型):主要为椎动脉单侧纤细或单侧闭塞。本实验组中,椎动脉
单侧纤细4例,单侧闭塞1例。
4型(交感神经受刺激型):本实验组共6例其椎动脉MSCTA显示无明显异常表现,但其临
床症状明显,表现为椎动脉受累和交感神经受累共存。本实验组共6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以颈部制动为主)多数症状缓解,部分行椎体融合术稳定颈椎,获得较好效果。
MSCTA检查速度明显加快,三维重建功能更强大,操作更方便快捷。椎动脉MSCTA检查方法安全可靠,图像质量良好,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宇,陈琪福.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476.
[2] 韦峰,刘忠军,刘晓光.等.椎动脉CT血管造影在颈椎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7):487-488.
[3] 韩伟,刘克,王金红,等.颈椎型椎动脉的MRA直径测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10):960-961.
[4] 龚建平,杨晓春,陆之安,等.颈椎钩突关节骨质增生对椎动脉的影响[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17(6):354-356.
[5] 李景限.颈椎横突孔及动脉的观察及其在椎动型颈椎病发病学上的意义[J].中国骨伤,1994,7(1):34- 37.
作者简介:
莫深,广西贵港市人,就职于广西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在职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等。
基金项目:广西贵港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贵科攻1205008)。
论文作者:莫深,林益良,卢家灵,黄发明,张中文,盛国全,冼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4
标签:动脉论文; 颈椎病论文; 实验组论文; 血管论文; 颈椎论文; 直径论文; 关节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