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同规模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关于不同规模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姜志华[1]2003年在《关于不同规模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多角化经营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战略管理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论文主要研究不同规模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和企业绩效的关系。首先比较了不同规模企业的多角化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规模企业的多角化程度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探索多角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不同规模企业的多角化相关度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探索多角化相关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不同规模企业的多角化战略类型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比较不同多角化战略类型的绩效差异。总之,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发现多角化战略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 本论文首先用统计方法实证分析不同规模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然后用典型案例分析不同规模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及其结果以辅助证明实证分析的结果,最后比较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本论文的研究结论。 本论文的主要发现: 1.企业多角化程度的提高有损于中小型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对大型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显着影响,但企业多角化程度的提高都有利于企业销售增长率的提高,不管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 2.多角化相关度和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绩效没有显着相关性,而对于大型企而言,多角化相关度的提高有利于其盈利能力,但有损于其销售增长率。 3.不管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多角化战略类型对企业盈利能力没有显着影响,但在企业销售增长率上,有些多角化战略类型之间却存在着显着统计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非相关产品战略和主导产品战略之间。 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将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决策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多角化战略。

戚永红[2]2004年在《多角化过程中的知识利用与知识开发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我国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战略管理领域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着企业绩效的差异?或者更确切地说,也就是哪些因素为企业带来了可持续超常盈利能力(Rumelt,Teece and Schendel,1991;Casta(?)er,2002)。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潜在来源,战略管理研究者们大致将其分为两类:一是企业层面,二是业务层面(Ansoff,1965;Casta(?)er,2002)。本研究则主要从企业层面探讨了两个颇有争议的问题:(1)多角化经营是否会以及怎样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不同多角化模式是否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着差异? 本研究在分析和总结传统多角化理论基础——交易成本经济学和PENROSE理论的基础上,将企业能力理论(Cohen and Levinthal,1990,1994)与企业行为适应理论(March,1991;Levinthal and March,1993)引入多角化分析框架,并以企业知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开发为主线建立起了一个基于学习视角的研究架构。架构中,知识利用系指企业将既有知识在不同业务间进行转移与共享以充分实现蕴含于其中的范围经济,知识开发则指企业进入新业务领域以获取新的知识资源或竞争能力,缓冲因子吸收能力则既指企业识别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也指它对新旧知识进行融合、创新并最终运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Kumar,2002)。 据此架构,本研究主要就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1)不同吸收能力情形下知识利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2)不同吸收能力情形下知识开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3)不同吸收能力情形下基于知识利用与知识开发投入强度差异而形成的不同多角化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4)基于所利用与开发的知识类型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多角化学习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在逻辑推理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已达成之研究结论,本研究相应提出了如下四类假说:(1)在吸收能力较强情形下知识利用对提高企业绩效有积极作用,但随着知识利用投入强度的不断上升该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减的趋势;在吸收能力较弱情形下知识利用在较低投入强度范围内对提高企业绩效有积极作用,但超过某一临界点后其作用则刚好相反。(2)在吸收能力较强情形下知识开发对提高企业绩效有积极作用,且该作用会随着知识开发投入强度的不断上升而呈现出边际递增的趋势;在吸收能力较弱情形下二者的关系则刚好相反。(3)在吸收能力较强情形下,并进型模式在绩效上优于利用型模式,利用型模式又优于开发型模式,沉默型模式则绩效最差;在吸收能力较弱情形下利用型模式在绩效上优于沉默型模式,沉默型模式又优于开发型模式,而并进型模式的绩效则最差。(4)无论吸收能力强弱情形如何,学习模式G在绩效上均最优,其次是模式A、B、C,再次是模式D、E、F,最差模式则非H莫属;至于模式A、B、C,及D、E、F彼此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差异则还不得而知。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多角化过程中的知识利用与知识开发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然而,以我国信息技术类125家上市公司(1 999一2002)为例进行的经验研究却并未对上述假说提供全部支持。检验结果表明,对于知识利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在吸收能力较强情形下的确如假说所述,但在吸收能力较弱情形下知识利用却总是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且边际作用递减。对于知识开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在吸收能力较强情形下二者虽呈正相关变化,但其趋势却边际递减;在吸收能力较弱情形下二者则呈负相关变化且其趋势边际递减。对于多角化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在吸收能力较强情形下开发型在绩效上反而优于利用型,并进型与沉默型则如假说所料分别排在两端;在吸收能力较弱情形下研究结论则与假说预期一致。对于不同学习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论则为假说提供了有效支持。 至于本研究的创新点,则主要体现在理论与经验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l)将多角化程度与多角化方向这两个不同多角化特征维度纳入到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从而为不同模式间绩效差异的比较提供了可行性及理论基础;(2)基于知识类型来考察不同多角化学习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其意义不仅在于突破了知识管理主流研究中以知识典化特性为标准的显隐性类型划分法,而且也填补了“基于知识类型来研究多角化学习行为”这一理论空白;(3)以企业吸收能力为缓冲因素来研究『多角化一企业绩效」关系,结果不仅证实了吸收能力对「多角化一企业绩效』关系的缓冲效应,而且也为企业“能力”与“行为”在理论上的有机结合做了积极尝试。在经验方面,本研究则不仅弥补了国内国类研究中尚未有过针对某一特定产业进行大样本、系统性经验研究的缺陷,同时也为我国多角化企业尤其是那些身处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刘素[3]2010年在《基于多元化战略的中国系族集团对成员上市公司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出现了大量高度多元化的企业集团。由于制度背景以及企业多元化动因等方面的差异,西方的多元化理论难以完全解释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多元化企业集团盛行的原因。我们不禁思考:中国转轨经济的特殊制度背景是如何影响和推动中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西方的多元化理论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中国企业的多元化实践?探讨中国企业多元化问题无疑是对现有研究的有力补充。近年来,随着中国控制权市场和企业并购重组活动的快速发展,一批系族企业借此机会迅速成长起来。但是在外部监管弱化和企业内部治理缺乏制衡的现实情况下,很多系族集团屡屡出现违背商业诚信的行为,这对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造成严重影响,其给资本市场造成的巨大破坏力日益引起学者和各方的关注。因此,对中国系族集团多元化战略和治理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研究为系族集团、系族集团多元化战略、集团对成员公司的治理安排、成员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以及其他公司治理机制界定基本的研究范畴。在分析集团多元化战略、集团对成员公司的治理安排、成员公司的多元化战略的其他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系族集团多元化战略、集团对成员公司的治理安排以及系族集团多元化战略如何影响成员公司的绩效。第二部分主要对相关重要理论文献加以回顾和评析。在介绍与评述不同分析视角的多元化研究基础上,对公司治理和多元化、多元化和公司治理之间匹配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第叁部分主要探讨中国企业多元化的演变历程和发展现状,结合理论分析中国制度背景下企业多元化的独特诱因,提出系族集团多元化与一般企业多元化的差异,进而引出公司治理对系族集团多元化的重要意义,并针对本研究的核心研究对象—中国系族集团的不同形成路径和当前公司治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首先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理论分析,构建出本文的理论模型,然后从集团多元化战略与集团对成员公司的治理安排特征、集团对成员公司的治理安排如何影响成员公司的绩效、集团多元化战略如何影响成员公司绩效以及其他治理机制对集团多元化战略和绩效的影响四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第五部分主要基于集团对成员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治理安排和控制方式等视角,对集团治理与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关系以及集团治理对成员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第六部分主要从集团多元化的扩张模式、集团的资源分配、其他外部治理机制等视角将集团多元化战略对成员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第七部分给出公司治理如何优化集团多元化战略的研究结论和启示,并指明本文的研究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将研究对象聚焦于中国转轨时期形成的时代产物—中国系族集团,其独特的形成路径使它们比一般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和公司治理问题更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本文深入挖掘系族集团多元化区别于一般企业多元化的特征以及不同系族集团公司治理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对现有公司治理和多元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第二,提出系族集团战略依赖性命题,即根据系族成员公司多元化战略的不同,构建与之匹配的治理结构。本研究有利地支持和解释了这个命题,实证检验结果也为不同多元化战略如何构建一套与之匹配的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第叁,本文将集团多元化战略、集团对成员公司的治理安排与成员公司的绩效紧密联系到一起,进而使对系族成员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的分析更为科学,也为系族成员上市公司优化公司治理和保证多元化的科学决策与成功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赵凤[4]2011年在《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匹配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知识、技术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同时,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能源的出现,带来了很多新兴的产业,这为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然而多元化战略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效果是复杂的,企业如何有效的实施多元化战略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动态能力作为企业适应环境一种能力,一种企业拥有的特殊资源,在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有研究提出动态能力要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从而为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支持。那么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匹配的关系,如果存在,是怎样的一种匹配形式,这一问题的研究对理论界与实践界都具有较大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动态能力、多元化战略以及匹配关系的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提出了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负影响作用的假设,以及动态能力对这一影响过程起调节作用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动态能力、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叁者关系的理论模型。从而研究以绩效为判别标准的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匹配关系。本研究的样本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依据设定的样本选择的原则,在我国深沪上市的135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中选择112家作为本研究的样本。依据确定的变量测量指标,在上市公司年报以及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中收集2009年样本指标数据,并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对样本以及变量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对数据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运用SPSS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前文提出的假设。回归结果验证了提出的假设,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显着的负影响,动态能力对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说明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二者存在调制型的匹配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的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分析,得出高动态能力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负影响程度较低,说明高动态能力对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有积极影响,高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是匹配的。最后,依据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结论,为制造业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提出建议。

栗洋[5]2016年在《企业相关多元化战略选择与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元化战略作为企业管理中重要的战略之一,受到学术界及企业的广泛关注。已有的研究只是基于一种理论动因下的相关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较少考虑不同理论动因下的多项相关性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因此,企业选择多元化战略的特殊性不仅同单项业务多元化因素有关,也依赖于多种动因的整合。依据现有理论探索企业相关多元化战略与绩效的关系分析,对相关多元化结构以及单项和多项相关多元化的探索有助于揭示相关性的形态。本文以多元化动因理论为基础,构建技术相关性、市场相关性、管理相关性和营销相关性多种结构类型,进一步细化了企业产品业务相关性。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相关多元化在企业管理运行中的互补关系,结合企业绩效的考察,是企业更深刻的认识多元化战略的影响。检验相关多元化战略与绩效的影响关系及判断多项相关多元化互补关系中对企业绩效影响关系,建立以多元化动因为基础,多项相关多元化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对多元化战略选择与企业绩效的研究做出新的尝试。本文研究从企业多元化战略动因出发,而非简单的多产品扩张化的战略,对于企业在多元化战略中给与更深入的视角分析,帮助企业在多元化战略中针对自身特点,运用不同类型相关多元化战略的结合互补关系,发展其核心产品领域,为企业绩效持续提高提供帮助。

罗维[6]2009年在《多元化与绩效的关系:来自以信息技术为主业的企业的证据》文中提出企业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一直是战略管理、产业经济、金融学等学科研究的中心课题。自上世纪20年代美国企业率先实施多元化经营以来,多元化战略就成为众多企业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选择之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以信息技术为主业的企业多元化经营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为此,依据2001年至2006年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与相应的结论为:(1)以往关于企业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分析多采用加入企业负债,企业规模以及企业成立时间等控制变量的多元回归单方程模型,忽略了多元化本身对企业负债与企业规模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将使分析结果更反映实际情况。结果发现,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直接效应为正,通过影响企业规模和企业负债对企业绩效产生的间接效应为负,但整体效应仍然为正。这反映以信息技术为主业的企业是适宜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可能的原因是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以及其不同业务间通过信息技术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不仅如此,信息技术资源的高可复制性和易于变通性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以低成本满足市场的多样需求,从而使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企业与多元化战略结合具有明显经营优势。(2)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所产生的企业绩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而以往大多数实证研究没有考虑到时滞性因素,本研究通过对滞后样本的考察以探讨多元化战略实施对企业绩效的滞后影响。结果显示,企业多元化程度对于企业第二年的绩效正面影响最大,因此可以说明企业多元化战略实施效应具有滞后性,如果仅从本年度的经营状况判断往往会低估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3)用多项式回归模型模拟两者之间的曲线关系,可以更加细致地刻画企业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企业绩效在0.1的显着性水平下与多元化程度成叁次正相关关系,推断出企业在多元化初期,由于前期投入相对较高以及学习成本等因素,微弱地降低了企业绩效,进一步的多元化又为企业绩效带来了飞速的增长,而过度多元化,也使企业绩效大幅下降。

李莉[7]2009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与绩效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企业若要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利益、减少对自身利益的损害,关键是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战略。因此我国企业能否顺应市场变化、在竞争中获胜,战略的选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力。随着对多元化战略研究的深入,基于多元化战略理论的多元化评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判断企业多元化程度强弱、企业的战略是否提升了企业业绩,这些都需要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来解决。如何把抽象的战略和绩效用定量的方法描述出来,便于进行企业间业绩的比较,以确定选择什么战略更适合企业的发展是本文进行研究的初衷。本文按照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展开论述。首先阐述了有多元化战略与绩效方面的理论观点,在研究内容方面加入竞争优势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绩效的影响;然后以沪市A股11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2005-2007年数据为窗口,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企业多元化与其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多元化程度与绩效呈负向相关关系;企业规模与代表企业市场绩效的托宾Q值渐呈负相关关系,而与代表企业内部绩效的每股收益呈正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应慎重选择多元化战略和多元化程度。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结论提出了一些建议。

赵娟娟[8]2012年在《多元化战略资源配置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文中认为多元化战略是受到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源配置、盈利能力和财务风险。因此,为保持企业长期较高的盈利能力,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多元化战略,如何合理的调整多元化资源配置,已成为国内外企业日益关注的问题。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指导性原则,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对多元化战略决策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元化进入方式、多元化动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鲜有考虑多元化战略绩效的滞后性,也尚未得出企业发展阶段对多元化战略绩效影响的统一结论。因此,本文从资源配置入手,研究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规律以及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条件下多元化战略绩效的差异性。本文选取医药生物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本文通过回归分析、假设检验和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等实证方法研究多元化战略资源配置对企业绩效影响以及其在时序上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引入企业发展阶段变量的多元化战略资源配置绩效,通过GMM方法分析得出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多元化战略绩效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多元化资源配置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时序性。就专业化而言,在该自变量没有滞后的情况下,与净资产收益率(ROE)、营业收入增长率(RGR)无显着关系;该自变量滞后一年,与ROE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滞后两年,与ROE、RGR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滞后叁年,与ROE开始呈负相关关系,并在滞后四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就相关多元化而言,在该自变量没有滞后的情况下,与ROE、RGR无显着关系;滞后一年,与ROE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滞后叁年,与ROE呈正相关关系,在滞后四年与ROE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多元化与RGR无显着关系。就一体化而言,在该自变量没有滞后的情况下,与ROE、RGR无显着关系;滞后四、五年,与ROE呈显着正相关;滞后一年,与RGR呈负相关关系,并且长期内并没有显着提高。引入企业发展阶段的实证结果: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而言,专业化比率与ROE呈正相关关系;相关多元化与ROE呈负相关关系;对于成熟阶段的企业而言,专业化比率与ROE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多元化与ROE呈正相关关系;对于衰退阶段的企业而言,专业化比率与ROE呈正相关关系;而相关多元化和一体化与ROE无显着关系。就一体化比率而言,在成长阶段与ROE无显着关系;而在成熟阶段与净资产收益呈正相关关系。

孙晶[9]2012年在《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与企业成长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政府职能也在逐步转变。尽管如此,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我国属于强势政府,政府在市场资源的配置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非市场化制度已经被证明在资源配置中是低效率的,会导致分配不均衡。因此,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也为了规避经济转型期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企业往往谋求与政府构建政治关联。在我国,政治关联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近年来,企业家积极获取政治地位,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Chen等,2005;胡旭阳,2006;吴文锋等,2005;余明桂等,2008),或聘请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到企业工作,同时政府官员下海创办企业或委派到企业担任高管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可见,政治关联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在理论界,政治关联作为一个刚刚兴起的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尤其是我国制度背景下的政治关联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现有研究较多关注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提升,但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较为狭窄和片面,并未形成一致意见。同时对于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并未进行探讨,且现有研究也没有将政治关联置于制度环境背景下。因此,基于我政治关联的现实情况,相关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为此,本研究对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的关联进行讨论,不仅考察了政治关联对企业静态经营能力的影响,更探究了政治关联对企业动态增长能力作用。同时将政治关联分成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即行政层级和行政职权,分析不同层面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的不同影响。此外,本文结合战略选择与制度环境理论,引入多元化战略与市场化程度两个因素,对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这一研究主题从内部路径机理和外部环境制约两个角度进行了拓展研究。总体来看,本文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①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是否具有影响?政治关联的不同维度是否对成长性产生显着影响;②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作用的路径如何,政治关联是否分布的间接影响企业成长性;③制度环境是否对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的关联关系起到一定作用,如何影响。本文在对相关文献梳理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多案例探索性研究和大样本实证的分析,在资源基础观的视角下构建了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理论框架,并依据“资源——战略——绩效”的框架,系统梳理了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市场化程度和企业成长性之间的内在机理和影响关系,形成了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作用的多层次研究体系。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结论:首先,政治关联的纵向强度和横向强度均对企业成长性具有积极的正向驱动作用,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同时政治关联对企业增长能力的影响显着高于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影响;其次,多元化战略在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的作用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政治关联能够提升企业资源获取的能力,使企业资源更为丰富,通过多元化战略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提升企业成长性;再次,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存在两条路径,即“政治关联——企业成长性”的直接影响路径,以及“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企业成长性”的间接影响路径,通过经营战略决策质量和外部资源获取能力的提高,政治关联为企业成长性提供了双重动力;最后,市场化程度在政治关联和企业成长性之间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在市场化程度越低的地区,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的作用越显着。上述研究结论深化了对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关系内涵的理解,在政治关联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拓展。本文主要有以下叁个创新之处:①创新性地将政治关联划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探究政治关联的不同维度对企业成长性影响的本质过程,完善了政治关联的衡量体系;②构建了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影响的两条路径,即“政治关联——企业成长性”的直接影响路径,以及“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企业成长性”的间接影响路径,系统地揭示了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作用机理;③充分揭示了政治关联在不同市场化程度调节下对企业成长性影响机制的差异,该研究所得能够为企业提供实践启示,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诚然,囿于本人的研究水平,本文还存在着有待完善之处。基于此,本文也在篇幅的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张兰[10]2013年在《公司治理、多元化战略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文中指出近年来理论界及实业界均十分关注公司治理的质量,将其作为最重要的决策因素。C. Collins&Jerry I. Porras (1994)通过对18个具有百年历史优秀公司与其对手公司的对比,揭示了公司基业长青的秘诀,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那些伟大的公司一定都有一个独立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执行副会长李小雪(2012)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公司治理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促进公司规范运作,建立市场信心,吸引长期投资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市场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推动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于是Markowitz的分散投资理论又再度被提起,不少公司开始将他们的触角伸向不同的资产、业务和地域,从而加强自己在危机中的减震能力。在实践中,中小企业因为资金实力有限、品牌知名度低、技术开发能力相对薄弱、市场网络不完善等原因使人们凭直觉认为其不应搞多元化经营。但调查显示,20.7%的中小企业以多元化战略为第一战略,而43%的中小企业将多元化战略作为第二战略,众多中小企业是通过采用多元化战略发展成为大公司的(孟执芳和陈志军,2005)。公司治理作为协调公司参与各方权责利的制度安排,在实现权力制衡的同时,更强调决策的科学性(李维安,2001)。对于作为公司重要战略决策之一的多元化战略来说,公司治理特征的不同必然影响公司决策层在多元化战略决策的选择,从而影响到公司多元化战略对公司财务绩效的作用效果。因此,上市公司只有对其治理结构与机制进行及时的调整与完善,建立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处理好多元化经营实施后所引发的内部矛盾与冲突,才能保证多元化战略实施的成功,实现财务绩效的提升。创业板公司成长性较高,经营机制灵活,多元化和创新性特征突出,但同时经营不确定性较大,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所以完善公司治理,顺利实施多元化,对于上市不久的创业板公司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多元化战略作为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决策是否科学以及能否成功实施从而得到绩效提升主要取决于公司治理水平。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与多元化战略有何种关系?多元化战略会给财务绩效带来何种影响?多元化在公司治理与财务绩效间起到何种作用?正是本文所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在对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创业理论以及公司成长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从公司治理、多元化战略和财务绩效叁个角度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概况进行分析,之后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司治理、多元化战略和财务绩效作用关系的理论文献,构建了公司治理、多元化战略和财务绩效关系综合模型,并运用现有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相应的实证结果。对这些实证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从公司治理出发,研究了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高管层激励与利益相关者治理对财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总的说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各维度对财务绩效具有显着的影响。具体的影响有:股权集中度与财务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已流通股比例与财务绩效负相关,董事会规模与财务绩效负相关,董事会职能结构与财务绩效呈“U”型相关关系,高管层持股与财务绩效负相关,高管薪酬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利益相关者治理与财务绩效呈“倒U”型相关关系。但是,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显着。2、沿着上述思路,研究了公司治理各维度,即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高管层激励与利益相关者治理对多元化战略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与多元化战略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具体的影响有:股权集中度与多元化战略负相关,已流通股比例与多元化战略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与多元化战略负相关,董事职能结构与多元化战略负相关,高管层持股与多元化战略负相关,高管薪酬与多元化战略呈负相关关系,利益相关者治理与多元化战略呈正相关关系。但是,董事会规模与多元化战略呈负相关关系的假设未通过检验。3、针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实际状况,检验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给其财务绩效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元化战略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现阶段创业板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具有溢价效应。究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多元化经营能够帮助创业板上市公司抵御外部经营风险、减轻竞争压力并且达成资源共享,同时还可以利用内部资本市场完成公司内资源的有效配置,打破外部资本市场融资限制的瓶颈,从而创造出新价值,实现1+1>2的多元化溢价效果。4、利用中介检验的方法,探索了多元化战略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多元化战略在不同的公司治理维度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异的。具体来说:多元化战略在已流通股比例—财务绩效、高管层持股—财务绩效、高管薪酬—财务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成立,即已流通股比例、高管层持股与高管薪酬对公司财务绩效除了具有直接影响外,还会通过多元化战略间接地产生影响。而多元化战略对于其他公司治理维度所起的中介作用没有通过检验。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性地构建了公司治理、多元化战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综合模型,并从理论及实证视角对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多数学者只研究公司治理对财务绩效的作用或多元化战略对财务绩效的作用,很少将叁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公司治理直接影响战略选择,越过战略直接研究公司治理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也能得出二者之间具有影响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研究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认为公司治理的改变,一定会带来财务绩效的变化,从而将焦点单纯放在对公司治理的单一调整上,忽略了其它也很重要的因素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此外,学者们大多停留在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等维度单方面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等研究上,很少综合考察公司治理多个维度对财务绩效的作用。本文全面考虑公司治理各个维度的综合作用,理清了公司治理、多元化战略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在当前创业板上市公司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理论方面的研究。第二,本研究对部分研究变量的维度划分更加全面。将公司治理划分为四个维度,即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高管层激励和利益相关者治理,并对其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展现状,对利益相关者治理进行了界定,将其划分为债权人治理、员工治理、机构投资者治理、政府治理等多方面,并对其进行量化处理,将利益相关者治理这一维度加入研究模型,参与本文的实证分析,并研究其与其他变量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此外,在董事会治理维度划分方面,本文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实际状况,加入了当前研究的热点——董事会职能结构这一维度,并全面参与本文综合研究,使得董事会治理变量的作用更加全面,研究更加符合实际状况和理论要求,得出更加客观真实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进一步充实了公司治理理论。第叁,探究了多元化战略在公司治理与财务绩效的中介作用。之前学者的研究不是研究公司治理某一维度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就是研究多元化战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很少有人探讨多元化战略在公司治理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影响。本文创新性的从中介作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多元化战略在公司治理各维度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所起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研究。因此,这就为公司治理政策的改进和调整带来了一定的引导与努力方向。由于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是公司治理部分维度影响企业绩效的一个部分中介变量,而对这一中介变量的确认是事前或者事中能够实现的,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对战略实施能力的监控来评价部分公司治理维度的效果。这对我国企业在目前经济制度转型时期及时调整自身的公司治理以提高企业对环境快速变化的反应能力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关于不同规模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 姜志华. 浙江大学. 2003

[2]. 多角化过程中的知识利用与知识开发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我国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为例[D]. 戚永红. 浙江大学. 2004

[3]. 基于多元化战略的中国系族集团对成员上市公司治理研究[D]. 刘素. 南开大学. 2010

[4]. 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匹配关系研究[D]. 赵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5]. 企业相关多元化战略选择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 栗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6]. 多元化与绩效的关系:来自以信息技术为主业的企业的证据[D]. 罗维. 清华大学. 2009

[7]. 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与绩效间关系的实证研究[D]. 李莉. 新疆财经大学. 2009

[8]. 多元化战略资源配置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 赵娟娟. 湖南大学. 2012

[9]. 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与企业成长性[D]. 孙晶. 浙江大学. 2012

[10]. 公司治理、多元化战略与财务绩效的关系[D]. 张兰. 吉林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关于不同规模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