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文化馆
[摘要]在“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建设方向之下,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当前覆盖群众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逐渐形成,但群众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仍然存在差异化、不均衡等问题。首先分析群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内涵,结合对我国群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的探究,提出了我国群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机制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群众;文化资源;整合;分析
档案文化资源不仅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而且是提升国家或民族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开发利用档案文化资源,才能充分凸显它们的潜在价值。在互联网背景下,档案数据依然采用传统电子记录方式,很少使用新型电子存储介质与相关的采集技术,这加大了档案文化资源重新开发与利用的难度。而借助大数据技术整合视频、动态图片、文案等多形态的档案文化资源,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档案文化资源的宣传、开发与应用工作,最大限度地突出文化资源内容。推动群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更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基层亿万民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构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以及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而当前仍存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低、群众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不均衡、文化服务与基层需求脱节等诸多现实问题。探究群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问题,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群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内涵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陆续构建数字文化资源服务平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群众、便捷高效、促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群众基层倾斜。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这就给新时期群众公共文化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正是当前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就现状来看,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及地方政府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乡村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无论是硬件基础建设,或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服务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群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亟待整合发展。[1]
就其意义来看,社会转型关键期,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发展加速传统乡土文化“空心化”,推动群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是去除群众公共文化发展失衡的重要路径,也是提升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群众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推动群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加强数字化信息建设,也可有效减少群众之间的数字文化资源差异,利用文化建设提升乡村基层向心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机制构建
2.1构建协同保障机制
群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建设,涉及政策支撑、资金支撑、技术应用与基础保障等多层次内容,其结构复杂、任务繁重、形式多元,既需要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与引导作用,更需要社会团体以及群众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也唯有政府、社会各方努力响应,形成合力,才能构建起全社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保障机制。
2.2健全资源开发系统
文化数字资源内容开发上,地方政府需有效借助文化协会、文化企业以及科技企业等各类社会力量的专业水平与商业嗅觉,充分发掘基层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基层需求量大、针对性强的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并通过数字化渠道向基层群众推送;内容上需注重突出河北特色,强调公益惠民,结合传统文化资源与现有基础,打造基于基层群众需求的文化亮点,既要进一步扩大燕赵群星奖、“彩色周末”等文化惠民活动规模与影响力,推动各类文化资源与活动进社区、进企业,进基层,同时也需基于国家大数据战略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等平台,结合卫星数字发行系统将电子图书、音像等内容以数字形式传播到农家书屋,引导基层群众通过手机、电视等设备观看以及阅读,推动公共文化传播服务模式的更新。
其次,推动群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网格化整合,以地市文化机构作为总馆,各区镇以及办事处文化机构作为分馆,文化网格作为服务点,构建起三级节点、系统运行的文化网格资源,形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应基于政策调控,高效安排与规划,强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与管理。
具体来讲,应统筹实施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农村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以及群众电子阅报屏、数字农家书屋等文化项目设施建设,搭建起互联互通、标准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网络体系,推动乡村基层共建共享;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对地方文化信息资源、文化遗产等的数字化与数据采集工作,健全我国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3提升数字服务体验
首先,应立足我国实际,结合全省群众、区域以及人群间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服务差异,分类指导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具体可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数据采集与数字化,构建我国文化数字资源库,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项目建设,搭建起互联互通、标准统一、便捷高效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系统;推动群众帮扶建设,结合我国欠发达地区战略发展计划,推进精准“文化扶贫”,着力群众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使特殊群体也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结语
对于乡村基层地区而言,利用手机终端接入互联网是基层群众享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现实途径。这也需要地方文化机构积极应用新媒体以及新技术,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以及APP等,为开展群众一体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构建通道,同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电子资源远程访问系统等,实施区域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数据分析以及共建共享等内容,进而为群众居民构建开放性、多终端、个性化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参考文献:
[1]肖希明,完颜邓邓.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图书馆,2015(11):22-31.
[2]唐义,肖希明,周力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构建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6(7):12-24
论文作者:卢达均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5
标签:文化论文; 数字论文; 群众论文; 资源论文; 基层论文; 资源整合论文; 服务体系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