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论文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论文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文︳玖组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近年来,九龙坡区始终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坚持问题导向、运用求解思维,在创新机制、破除壁垒上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聚焦统得起管得好,真正让党管人才的原则落到实处。 只有把党强有力的领导贯穿人才工作始终,才能把稳方向、找准定位、形成合力。一是强化“一把手”抓人才的领导机制。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调整优化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招商、国企等各方力量,明确各单位“一把手”牵头负责,年初下任务、季度一述职、年底有考核。区委常委会每季度听取人才工作重点部门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面上问题,实现人才工作在更高层面统筹、更大力度调度。二是强化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梳理细化成员单位职能职责、年度任务、项目活动“三张清单”,全面推行重点项目申报、重大人才事项报告“两项制度”,对重大人才活动、重要人才平台、重点人才项目实行动态掌握、过程评估、跟踪落实。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考评,确保人才工作由“软指标”变成“硬杠杠”。三是强化政治引领的常态机制。建立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做到每名专家都有区领导定点联系;通过单独建、联合建、区域建,扩大党组织的有效覆盖,确保党的声音和主张第一时间传达到人才;注重人才政治吸纳,135名高层次人才当选“两代表一委员”、37名专家担任政府顾问;依托建川博物馆打造国情研修基地,分类开展专题研修,定期通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引导人才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如今,桥梁工程建设快速发展,很多桥梁工程都面临到跨越既有高速公路的问题,为减小对既有高速公路正常通行的影响,并满足桥梁建设质量与进度要求,需要采用组合梁等全新施工工艺,要求正确掌握其关键技术,以发挥技术应有作用效果。

聚焦创新链产业链,真正让人才成为推动发展的引擎。 要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一是主动适应发展提档升级,制定人才规划。坚持人才规划与发展规划同步推进,紧扣自创自贸、双创建设和高新区“升级版”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工作方案,实施“聚才工程”,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区,促进人才规模、质量、结构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相匹配。二是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创新引才聚才模式。建立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招联动”机制,实行任务同步下达、活动同步开展、服务同步跟进,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招商局和美国、法国2个海外招商点延伸招才引智功能。2018年,依托兵科院西南分院、大数据智慧网络、东旭集团等重大招商项目,引进高端人才80余名,柔性引进院士5名、长江学者1名。大力实施“金凤计划”,依托产业横向成块、纵向成链的集群优势整团队成建制揽才,引进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石墨烯新材料等领域核心团队20个。率先建立“双一流”高校引才机制,赴北京、上海等地成方阵、成批次引才1800余人,对优秀人才直接考核录用。三是借力市级平台资源,扩大揽才引智视野。充分利用市级层面搭建的平台优势,深度嵌入智博会、军博会等高端会展活动,深入挖掘背后的人才资源,借梯登高、借力引才。2018年初,抓住兵工集团在重庆举办智能装备军民两用论坛的契机,落实专人专班,主动跟进、积极争取,最终成为论坛唯一承办区县,促进论坛永久落户九龙坡区,并成功引进兵科院西南分院。同时,坚持一季度一主题,举办军民融合领域院士、医疗领域院士、海智专家“九龙行”系列活动,让各类人才走进九龙坡、了解九龙坡、兴业九龙坡。

聚焦破壁垒畅渠道,真正让人才的内生动力充分释放。 针对制约人才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从点上突破、在实践中摸索,努力破除制度壁垒和政策障碍,激活人才发展的“一池春水”。一是优化人才流动配置。建立校地人才互动机制,依托北大、清华等名校资源,建成北大经管学院西南分院、清华微电子研究中心、重大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积极推进哈工大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北航智能制造研究院等落户,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度合作。用好用活博士服务团资源,邀请市内高校11名教授到区挂任处级领导职务;对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建立财政资金入股制度,吸引顶尖人才来区创新创业。将60%以上的周转编制用于招录“双一流”优秀毕业生,对区属国企重要岗位实行市场化选聘和契约化管理,推动优质人才资源向九龙坡流动。二是改进人才评价方式。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针对党政机关、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等不同类别人才,探索建立差异化评价标准,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即将出台的人才“金卡”实施办法,对人才的认定不看“帽子”“位子”,看市场认可度,对年薪120万元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可直接申请人才“金卡”。去年以来评选的20位区有突出贡献专家中,4名专业技术硬、社会贡献大、行业认可高的“土专家”“田秀才”获评。三是探索人才激励机制。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推动科技金融改革协同支持创新,试点建立知识价值评价体系,将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等直接作价信用贷款,落实最快2周的放款时限和最高200万元的授信额度,128家科技企业获贷2.2亿元;试点推行“渝新券”,变财政“后补助”为“前担保”,为创新创业企业发放券面金额1.5亿元;建立风险投资补偿机制,对投资九龙坡区高新技术企业失败的区内投资机构,按损失额度最高给予50%的风险补偿,让企业和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

The power requirement of each subsystem is analyzed in this section.When the frequency signal is tested on the EHA system,different test frequencies need different power requirements for each subsystem.

聚焦近者悦远者来,真正让人才生态成为持久竞争力。 始终把人才生态培育作为集聚人才的关键要素和不懈追求,用心用情打造拴心留人“大磁场”。一是打造全方位政策保障体系。改变人才政策由“拼价格”到“比价值”,系统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扶持、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等政策20余项,正在抓紧修订完善人才“金卡”、支持博士后事业发展等配套制度,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二是搭建全链式人才服务平台。坚持闭环思维优化人才发展平台布局,建成创业孵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各类重点平台60余个。去年,投入1.6亿元建成全市首个人才服务联盟平台,车库咖啡、万学教育、贤若科技等企业入驻,实现高端人才寻猎、人才创业孵化、人才市场评价等集成化、链条化服务。目前,已成功孵化企业36家,“丁丁寓”首轮融资3000万元、授信5000万元,“予尔梦”作为西部唯一代表参加联合国计划发展署“青年创客对话赛”。此外,还通过牵线搭桥,促成水木星空与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基地联手合作,为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搭建平台,受到各方好评。三是营造全社会尊贤爱才氛围。坚持每年组织人才专家外出休假疗养,评选区有突出贡献专家、九龙工匠、名师名医、“双十佳”杰出人才,选树一批人才典型进行专版专刊宣传,增强人才荣誉感;建立人才沟通联系、反映事项交办机制,重要节庆座谈走访,增强人才归属感。

(作者单位:中共九龙坡区委组织部)

标签:;  ;  ;  ;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