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研究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研究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经济合作论文,区域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07)06-0015-04

CLC number:F127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07)06-0015-04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在我国表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势头迅速推进,出现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大东北区等跨行政省区的大型区域经济。但是,如何确定跨省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和界面,如何消除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融合的各种障碍,众多学者的研究中,较多地立足于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将合作各方作为彼此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经济体,通过对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目标、动力机制、制约因素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措施与对策,作为指导实践运作的理论依据。尽管以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逐渐发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因素,同时涉及政治、生态环境、人口、文化以及观念等方面的因素。换言之,经济合作发展的主体是存在复杂关系的有机体,要解决目前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采用一个超越经济的视角来进行合作与协同发展。本文正是基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及目标,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将整体区域经济的合作双方视为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生态有机种群,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区域经济合作的运作机理及可行对策。

一、共生理论概述

“共生”作为一个生态学上的概念,首先是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 Bary)在1879年提出的。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1]。随着共生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共生”的思想和概念逐步引起了人类学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甚至政治学家等的关注,一些源于生物界的共生概念和方法理论在诸多领域内正在得到运用和实施。日本建筑和城市规划学者黑川纪章曾从后工业社会生产和信息的共生出发,探讨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文化,以及农业、工业和信息技术等的共生问题,认为全球已进入了一个共生时代[2]。

共生理论认为,生物共生理论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要素构成。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不同的共生体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是不同的,在不同层次的共生分析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也是不同的。共生模式又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反映作用的强度;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共生的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反映着共生系统的动态变化和规律。在共生关系的三个要素中,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重要外部条件。共生模式之所以是关键,主要在于它不仅反映和确定共生单元之间复杂的生产和交换关系,而且反映和确定共生单元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贡献,同时它还反映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的作用。

共生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共生界面集中体现了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机理,是共生模式形成的内在动因。共生界面选择机制是处理共生单元复杂关系的核心。

二、共生理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适用性分析

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对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还很难达成共识,对此,理论界的观点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区域经济合作是国民经济横向联系的一种形式;有人以为,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关系;还有人以为,区域经济合作是不同地区内外的经济组织(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等。一方面,理论界的分歧来源于研究视角的不同,这也同时说明了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共生理论作为种群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正是研究复杂种群之间信息传递、物质交流、能量传导以及合作共生的模式和环境,对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有的学者将理论界对于区域经济合作含义的研究加以综合,发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内容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协调发展,即区域经济合作中,自然人、法人、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地区政府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和重新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经济协作活动[3]。这恰恰是生态共生理论中一个较高层次——共生模式的形成和运行过程。因此,就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目标和机理而言,与共生理论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和适用性。

三、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单元分析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当我们把由相关经济区域参与的经济合作看成一个共生体时,各参与经济合作的区域就成了一个个的共生单元。

1.共生度与关联度

共生度的基本含义是衡量共生单元或共生系统之间由于各自内在属性而相互影响的程度。关联度则是强调共生单元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两个指标尽管在定义上有所区别,但都是刻画共生单元之间的联系程度[4]。根据对于生物共生的长期研究,人们发现:一方面,对于共生系统、共生单元之间必定存在一个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共生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共生伙伴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而是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共生单元之间的关联度不会低于一个临界值,任何共生单元都会优先选择能力强、匹配性好的候选共生单元作为共生对象。这一规律就为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问题提供了依据。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要使合作持续、稳定发展,形成共生的状态,提高“共生度”与“关联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国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弱弱地区经济合作。这种类型指的主要是落后省份或地区的交界地带,多为中西部省区的毗邻地区。落后省区的共同特征是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建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剩余劳动力多,但素质较低,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省区内社会经济发展中心与边远地区差异明显。由于资源优势、主导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类似和接近,单干思想往往比较强,联合的愿望比较淡薄。但是,如果合作的路径选择正确,弱弱地区的经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且能使合作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如可共同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毗邻地区投资环境,吸收外来资金,引进技术,促进毗邻地区发展;可共同开发区域优势资源,发挥规模集聚效应;可共同治理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等等。(2)强弱资源及资金技术互补合作。这是一种以异质区域之间的垂直分工为基础的联合,由于异质区域之间各自的优势条件与限制因素明显不同。发展水平、主导产业类型和区域产业结构均有较大的差异,经济上的互补性强,因而一般说来,联合的愿望比较强烈,合作的范围广、程度深。强弱地区的合作更有其地缘优势,就地取材,就近联合,以减少运输成本和过多的中间交易成本。合作各方建立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区域分工,采取优势互补的自然、人力资源及资金技术的合作,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3)强强技术互补合作,主要是一种垂直与水平分工相结合的同质区域之间的联系,这种联合表现为深层次的加工制造业的分工协作,以技术互补为主要合作形式。由于合作各方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及产业结构较为完整,合作的动力不强,但因面向市场竞争,产业结构雷同等共同的问题,合作是必然的选择。

2.共生密度

共生密度主要反映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数量的多少。一般而言,在共生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共生单元即使具备所有的共生条件,也不可能无限的增加,因为密度增加过程既有共生能量的增加,也有共生损耗的加大,所以存在一个共生密度的均衡状态。

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合作区域的“边界”问题、条件问题十分关键。合作的区域过小,形不成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腹地。合作区域范围过大,容易形成经济合作外延太“泛”,而内涵不“实”,因合作的松散而达不到区域经济合作应有的“吸附”作用。当前,我国国内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经济合作中,就应注意上述问题的研究。例如,“15+n”的长三角经济合作要实现长江沿岸经济带的整合,必须在议事制度上,让泛长三角“泛”而不虚,使泛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合作朝深度整合发展。现在的问题是,要注重从促进泛长三角区域生产场所型区域向报酬递增型、创新和知识型区域转型的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整合发展,从建设便捷、统一、高效的交通通讯体系、统一市场和区域治理结构,全方位、深层次促进长三角区域内外整合发展。从内部整合发展看,要特别注意和重视在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高速公路体系的同时,积极规划和建设区域性城际快速铁路体系[5]。

四、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模式分析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强度,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互关系。按行为方式划分,可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关系、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和非对称共生互惠关系,而按组织程度(组织模式)划分,它们又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不同的共生模式有着不同的模式特征,而且各种模式之间可互相转化。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构成共生系统,但共生系统的状态变化主要体现在共生模式的变化,因此共生系统的进化也就体现在两个方面:(1)由点共生向一体化共生方向进化,即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共生,方向表现为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2)由寄生向对称互惠共生进化,即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方向表现为共生能量分配对称性提高。据当前对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其共生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1.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

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是指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其行为模式属寄生,其组织模式属点共生。我国中西部省际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模式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行为上的寄生表现在区域合作依赖共生体中的某主导力量,这种主导力量可以说是关联性很强的资源开发或产业发展。例如,湘桂黔渝四省边区的经济合作目前主要在区域旅游资源的共同开发上,实现区域内旅游线路的互联,而区域内旅游业发展主要是以张家界市为龙头。可以说,张家界客源向合作区内其他旅游区的分流情况是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的客源基础。组织模式上的点共生表现在区域内没有分工和协作,没有相互制约,很显然这一模式的运行效率低下不说,就是在旅游服务的质量、标准等方面没有统一,也无从统一考核,从而这一模式给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很有限。

2.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

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是指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体中,其行为模式属偏利共生,其组织模式属间歇共生。德庆县区域旅游开发经营模式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在经济模式上,他们引进国内著名旅行社——“广南国旅”全面接手租赁经营其风景区,租赁期限46年,由租赁方3年内投资开发多个项目,拉长其价值链。德庆这种优势实施与强势旅行社合作,利用其品牌效应、雄厚资金、广阔市场优势拓展区域旅游的做法在行为模式上属偏利共生。在46年内,其利益更多归属于“广南国旅”,而46年后,其利益更多归德庆旅游企业,在组织模式上属间歇共生,46年后,其共生关系将重新调整。这一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有利于搞活旅游产业。但因“偏利”和“间歇”的局限,易引起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从而不利于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3.对称互惠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共生模式

对称互惠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共生模式是指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体中,其行为模式属对称互惠共生,其组织模式属一体共生。珠三角的经济合作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一是产业链跨度大,产业集群规模大,集群程度高,行业市场占有率大;二是研产销一体化;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大,借助龙头品牌打造区域品牌,以区域品牌提升企业品牌,达到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的互动。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一体共生合作模式。同时,专业化、块状化发展,产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甚至许多乡镇专业化的产品、服务生产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这样避免了因“产品的同质性”而造成的恶性竞争,从而在行为上形成一种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这种模式,其价值链较长,旁侧经济效益较好,是区域经济合作的理想模式。

五、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环境分析

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以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流来实现。对任一共生体来说,环境对它们的作用有正向、中性和反向的,与其相对应,共生体对所处的反应也表现为正向、中性和反向的[6]。它们之间相互结合所形成的共生环境类型归纳如表1。

表1 共生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多种作用类型

正向中性

反向

正向双向激励环境激励共生反抗环境激励

中性共生激励激励中性

共生反抗

反向环境反抗共生激励环境反抗

双向反抗

表中共生体与环境之间的9种不同结合状态之于共生体的进化有着不同的推动或抑制作用。例如“双向激励”会导致物种的优化和繁荣,这一共生环境状态是共生体“共生进化”的理想状态,而“双向反抗”,则会导致物种的衰落和蜕变。因此,这一环境状态是共生体力求规避的状态。当然,这是两种极端情形,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之间,而且共生体与环境之间的结合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变的,是可调适的[6]。

根据上述共生理论关于共生环境的论述,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合作共生进化的环境条件应是区域经济合作“共生体”与其所在的共生环境双向激励。区域经济合作“共生体”是指区域经济合作利益直接相关的所有相关者,主要包括自然人、法人、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地区政府等。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共生体”与其所在共生环境间的双向激励,保障区域经济合作持续运行,应通过制度的作用稳步推进以下机制:(1)激励机制。这里强调地方政府、行政官员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动力与积极性。政府不但是制度的供给者、政策的制定者,还掌握公共资源,起着重要的发展导向作用。因此政府的推动对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制定、改革有关的人事制度、政绩评价体系、财税制度等,激励行政官员有动力去推动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2)约束机制。即要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程度,确保区域经济合作良性发展,就必须在分立的行政主体之间形成共同的内在约束机制,在保证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共同政策和制度规范。(3)管理机制。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正常发展,必须建立区域内共同事务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4)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区域经济合作是建立在区域各方合作基础之上的,核心是利益的分配问题。因此,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和有效运作,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区域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即区域各方在平等、互利、协作的前提下,通过规范的制度建设在各方之间进行利益转移,以实现整体利益在地区间的合理分配。

六、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界面分析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和载体,对共生关系的形成与共生系统达到均衡有着重要的影响。畅通的共生界面为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流通和交换提供顺畅的通道,使共生过程中的共生新能量源源不断地产生,促进共生系统的发展。反之,若共生界面呆滞,则“三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不畅,会导致共生新能量不足,而共生新能量的不足又会弱化共生单元之间的激励,于是产生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共生关系的衰亡。

对于区域经济合作来说,公路、铁路、机场、航道、邮电通讯、信息网络、金融电子化等基础设施,是商品流、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或媒介[7],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资源将无法流动。相反,这些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无疑会加速资源的流动,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使区域经济合作的运行费用相对降低。因此,提高区域性基础设施水平是畅通区域经济合作共生界面,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

标签:;  ;  ;  ;  ;  ;  ;  ;  ;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研究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