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改造项目的消费文化特性论文_杨远程

历史街区改造项目的消费文化特性论文_杨远程

杨远程

(温州市名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温州,325000)

【摘 要】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拆除重建曾经是它们唯一的命运。这些记录了城市发展历史的老房子倒下,城市记忆也因此被抹掉,一群群陌生人取代原住民占据了这些空间。历史街区在城市中日益稀少的现实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政府在保护历史街区和获取房地产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本文分析了历史街区改造项目的消费文化特性相关内容。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项目;消费文化;

当代社会已进入体验经济的时代,体验经济也开始逐步取代服务经济成为当今消费社会新的主导经济形态。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的消费欲求日益增长和多样化,人们不再停留于物质需求的满足,更加关注心理与情感体验等非物质需求,各种体验消费活动及其所属空间已成为当代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中历史街区蕴涵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们感知、体验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场所。在消费文化和体验消费欲求的推动下,其独特的建筑空间环境和人文景观既是城市文化特色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重要的体验性商品。

一、历史街区的文化意义转变

历史街区曾是居民日常生活场所,人们在这里经历着生活中的大小琐事,增进了彼此的交往和感情。各城市在国家统一决策基础上,各自演绎出不同的历史风貌。这一风貌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文化倾向,地方学术界的态度,商业精英的价值选择,设计者的品味,市民的意愿,它们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共同促成城市历史风貌的形成。本研究尝试从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角度,解读历史建筑改造所展现的城市文化选择,以及城市管理者、商业精英、设计者和专家、市民对历史建筑改造的态度。如某区以最初的历史文化意义为基底,随着文化演绎,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面貌。最初,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坡屋顶形式,这一地段具有官式、中国传统的历史意义。民国时期,地段内以多数高档住宅和少量行政建筑为主体,建筑品质优良,环境设施优越,显示出民国政府和社会中上阶层的文化品味,仍然具有官式背景,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已经被西方近现代文化符号所取代,呈现出姿态端庄,装饰简约,气度优雅的风貌。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这一地段几经改变,建筑逐渐老化,改造和扩建使其原貌被遮盖,近乎难以辨认。这一时期,随着政权的交替和时代的变革,地段的历史意义已经演化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所,民间的、家常的、实用的、简易的、廉价的建筑符号一步步侵占了官式、西式的建筑语境,市民自行创造、组织、演绎着市井文化,使这一区域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后期出现了多种现代建筑语言,如钢架玻璃结构体附加在民国砖券结构上,表现出现代工业文明的直白特点却又缺少精密的设计;门面装修中装饰符号和视觉标识符号无视文化环境特色,粗糙、怪异、不知所云的比比皆是,表现出商业文化的低俗性。

二、历史街区与体验消费

在城市化进程中,反映城市历史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特色空间日益减少,而历史街区拥有的浓厚历史气息和传统文化特色使其成为稀缺的空间资源,其稀缺性价值在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必然成为独特的商品。与此同时,空间的消费和体验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大众的重要消费欲求之一, 随着城市休闲、旅游和文化消费的迅速兴起,历史街区因其自身具备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及商业等多重价值而被作为商业、旅游开发的重点,其更新改造和商业开发也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热点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历史街区空间商品的再生产过程提供了一种最重要的体验消费品——历史街区的感知和体验,这种“体验”甚至超过商业消费行为本身而成为消费者的主要消费目的。国内历史街区改造的成功案例无一例外的在体验营造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强调新旧建筑的对比、中西文化的融合,浓郁的旧上海风情和时尚的商业元素的完美结合,将里弄建筑转变为时尚的商业消费空间,街区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的多元化与兼容性使其成功营造出具有丰富体验和文化氛围的现代消费空间,也让建筑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从散发民国风情街区和成都的宽窄巷子等为代表的广受欢迎的城市空间商品来看,都离不开体验的营造,空间的难忘体验似乎已成为了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基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必要性和城市发展的必然性,在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引入体验经济理念,对于更好保护历史街区,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恢复街区活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例分析

下面以历史某文化街区为例:国内历史街区改造的成功案例无一例外的在体验营造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如某区改造通过折衷并置的手段,强调新旧建筑的对比、中西文化的融合、时尚的商业元素的完美结合,将建筑转变为时尚的商业消费空间,街区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的多元化与兼容性使其成功营造出具有丰富体验和文化氛围的现代消费空间,也让建筑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1.强化娱乐体验的街巷与院落空间。改造后的核心保护区仍保持了传统的街巷格局,空间尺度适宜,界面连续,两侧建筑风格统一。为了更好地营造空间体验,改变原有街道单一、乏味的线性空间特征,建构丰富的空间序列,在改造过程中将广场和绿化等节点空间有意识地组织到街道空间中来,为游客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和愉悦的心情,强化游客的娱乐和审美体验。在建筑空间布局上,传统前店后厂形式的商住混合院落空间较为封闭,改造后院落空间由私密转为开放,引入了多种文化,娱乐,参与性强的活动,原有院落内的商业、生活功能被取代,将杂耍、戏曲、相声表演等街巷空间发生的活动转移到院落空间,既能味性,形成独特的情景式院落娱乐体验空间,激发游客的娱乐体验。

2.充满审美体验的建筑形式。人们在历史街区游览消费时,对建筑形式的体验是最直接的。建筑风格与中国建筑艺术在立面装饰技巧上的有机结合,中国建筑的斗拱、台阶和栏杆与西方建筑的柱式、山花等构件交织在一起,装饰富丽、雕刻细致,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在街区改造过程中采取修旧如旧、拆旧建新,原貌复建等方式,保留和修复建筑外立面原本风貌,保持街区建筑立面风格的延续性和统一性,精雕细琢的浮雕、造型多变的女儿墙、斑驳的墙体都以鲜明的形象特征共同营造着具有建筑艺术和历史感的场所气氛,为参观者提供了珍贵而难得的审美体验。

3.传递教育体验的标识系统。保护街区的标识包括雕塑、浮雕、幌子、牌匾、海报等形式,主要取材于民间手艺和欧陆风情中具有鲜明特征的符号,强化了街区的历史信息和商业文化特色。众多的传统老字号店铺,其独特的门面装饰风格、招牌特色很容易激起游客的游览、体验、消费的欲望。在历史街区空间体验的营造中,注重细节的魅力,利用这种有特色标识系统,来加深人们对街区环境的整体印象和教育体验满意程度。

当前国内各大城市纷纷进行历史建筑改造活动,其中有积极保护历史建筑的实例,更多地是在拆除真古董,制造假古董。历史建筑改造中的造假行为一方面体现出当前社会只重形象,不务实业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城市文化培育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态势。当历史建筑改造能够做到尊重历史又顺应时代时,急功近利的城市文化弊病才可能被革除。

参考文献:

[1]B?约瑟夫?派恩二世,詹姆斯?H?吉尔摩. 体验经济. 夏业良,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包亚明.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论文作者:杨远程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5月总第2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5

标签:;  ;  ;  ;  ;  ;  ;  ;  

历史街区改造项目的消费文化特性论文_杨远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