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入产出表中投入系数变化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系数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经济部门之间相互直接或间接的投入与使用,是部门之间经济联系变得错综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部门的中间投入与增加值一道共同构成部门产品的总产出。对于国民经济绝大多数部门而言,中间投入往往占部门总产出的一半以上。因此,中间投入变动所产生的结构变化效应有时甚至比初始投入和最终消费的作用更大,它也是国民经济结构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目前我国已经编制了1987、1992、1997年度的投入产出表(input output table,IO表),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延长表技术,编制了1990、1995和2000年度的IO表。通过对比各年度IO表,可从中发现我国中间投入结构的变化轨迹。正确把握这些变化的规律性信息,对理解未来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非常重要。鉴于1987和1990年的IO表在统计制度、统计口径、部门划分上与1992年以后的IO表有较大的区别,在此,本文对比从1992年来中国部门间投入结构的变化。为了便于各年度部门间的比较,我们将1992、1995和1997年IO表部门统一至已公布的2000年17部门,即(1)农业;(2)采掘业;(3)食品制造业;(4)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5)其他制造业;(6)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7)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8)化学工业;(9)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金属产品制造业;(11)机械设备制造业;(12)建筑业;(13)运输邮电业;(14)商业饮食业;(15)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16)金融保险业;(17)其他服务业。部门合并细节可参照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目录。
一、各部门中间投入率的变化
从1992年以来,中国全社会总的中间投入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全社会总产出中的中间投入率1992年为61.1%,1995年为62.9%,1997年为62.1%,2000年达到64.1%。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上升最快,从1992年的35.6%上升到2000年的42.2%,提高了6.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增加,分别从71.3%和49.1%上升到72.0%和50.8%,分别提高了0.7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总体而言,第二产业中,除采掘业和电力热水生产供应业之外,其余各部门的中间投入率都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而第一、三产业各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均远低于平均水平。具体各部门总中间投入率如表1所示。
表1 1992~2000各部门中间投入率水平及变动(%)
中间投入系数
2000~1992 变化%
1992
1995
1997
2000
1 农业35.6
40.2
40.3
42.2 6.6 18.5
第一产业合计35.6
40.2
40.3
42.2 6.6 18.5
2 采掘业 51.5
49.8
47.7
42.1 -9.3 -18.1
3 食品制造业 74.3
65.7
72.3
68.5 -5.8 -7.8
4 纺织及皮革制造业79.2
80.0
70.6
73.7 -5.5 -6.9
5 其他制造业 74.1
74.7
64.8
66.4 -7.7 -10.4
6 电力热水生产供应业 51.2
51.5
56.8
59.4 8.2 16.0
7 炼焦煤气石油加工业 72.8
74.1
77.8
75.1 2.3
3.2
8 化学工业72.1
74.3
73.1
75.8 3.7
5.1
9 建材及非金属矿制品业65.3
67.0
68.4
70.4 5.1
7.8
10 金属产品制造业 72.9
74.1
78.5
80.0 7.1
9.7
11 机械设备制造业 72.7
73.6
71.8
76.0 3.3
4.5
12 建筑业 70.4
71.0
71.3
73.2 2.8
4.0
第二产业合计71.3
71.3
70.2
72.0 0.7
1.0
13 运输邮电业 44.0
41.7
44.2
48.5 4.5 10.2
14 商业饮食业 54.2
46.0
51.6
56.6 2.4
4.4
15 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41.5
40.8
51.3
54.2 12.7 30.6
16 金融保险业 47.8
38.3
39.0
25.6-22.2 -46.4
17 其他服务业 49.1
49.6
53.3
52.2 3.1
6.3
第三产业合计49.1
44.9
49.7
50.8 1.7
3.5
18 全社会总投入率 61.1
62.0
62.1
64.1 3.0
4.9
再从各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变化看,在1992~2000年间,大多数部门(70.6%)的中间投入率都有所提高,尤其是中间投入率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的部门,如公用事业和居民服务业、电力热水生产供应业、农业、建材及非金属矿制品业和金属产品制造业,中间投入率水平上升明显。同一时期,部门中间投入率下降的有采掘业、食品制造业、纺织及皮革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和金融保险业五个部门。
表2 1992~2000年三次产业间直接消耗系数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213.9
6.9 1.5
第一 199517.2
6.7 1.5
产业 199716.1
6.6 1.8
200015.3
5.1 2
199215.7 51.127.8
第二 199517.3 54.126
产业 199718.9 54 28.9
200020.7 56.628.4
19926 13.319.9
第三 19955.7
10.517.4
产业 19975.39.619
20006.2
10.320.4
第一产业1.3(9.4)-1.9(-27.5) 0.5(33.3)
2000~第二产业5(31.8) 5.5(10.8) 0.6(2.2)
1992 第三产业0.2(3.3)-3.0(-22.6) 0.5(2.5)
二、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化
首先考察三次产业间的投入系数。与1992年相比,2000年第一产业对三次产业的使用率均有所增加,尤其对第二产业的使用率增加尤为明显;第二产业则对自身产业内的使用率增加比较明显,而对第一、三产业的使用份额均有所减少;第三产业则对三次产业的中间使用率均略微增加。总体来讲,三次产业均增加了对第二产业的使用份额。如表2所示。
再从分部门角度看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化,附录表1(表略,参见原文)列出了1992~2000年各部门间直接消耗系数。实际上,如果部门划分较细,往往会使部门间的投入系数变动规律分散于各部门的细节之中,使之难以把握部门间投入系数变化的主要规律。考虑到仅从中间投入和使用角度来看,各部门产成品在全社会消耗中具有不同的侧重,我们对上述17个部门进行了粗略的归类:将部门3~5归为消费品工业部门,部门6为公用事业(或基础能源)部门,7~9划为中间投入品工业部门,部门10~11归为资本品工业部门,部门13~17划为服务业,部门1、2和12仍然为农业、采掘业和建筑业。经过上述部门划分后,我们重新计算了部门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变动,如表3所示。表4为相对于1992年,20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数变化幅度。
表3 1992~2000年部门间直接消耗系数及变化
表4 2000与1992年直接消耗系数变化幅度(注:表中系数变化幅度计算公式为:分别为比较期(2000年)和基期(1992年)的直接消耗系数。)(%)
农业 采掘业 消费品制造业 中间投入品 资本品 公用事业 建筑业 服务业
农业 9.5
-38.3 -9.3 -21.0 -53.7-43.5 9.2 34.7
采掘业 -26.4
-30.8-46.2 32.7 -29.9-30.0
-74.2-68.1
消费品制造业54.9
-33.3 9.3 -10.8 -21.1-60.5
-41.5 -2.0
中间投入品 20.8
-10.7 -8.4 14.3
-1.0 85.9 5.1-14.9
资本品 -8.2
-26.8-24.9 -6.2
24.3 38.1-5.9 16.3
公用事业
448.120.3 32.1 97.1
65.5196.7
1391.039.5
建筑业1462.5-2.9123.3 148.1 216.3 35.4-91.387.2
服务业
4.1
-26.8-28.2 -33.7 -38.5 -3.4 42.0 2.6
中间投入合计18.5
-18.2 -6.0
7.81.9 15.9 3.9 3.4
结合表3和表4中数据,从绝对和相对变化水平来看,从1992~2000年间,部门间直接消耗系数有着以下一些变化:(1)农业部门对大多数部门的使用水平都有所提高,尤其是对建筑业、公用事业(电力热水生产和供应业)、消费品制造业、中间投入品和自身部门; (2)采掘业对公用事业的使用比重有所上升,而对其它所有部门的使用比率均有所下降,尤其是资本品和服务业部门;(3)消费品制造业除对自身部门内部和对公用事业部门的使用率有了一定程度上升外,对其他部门的使用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4)中间投入品部门对采掘业、自身部门、公用事业的使用水平提升较多,而对服务业、农业和消费品制造业的使用水平有所降低,对其他部门的消耗水平变化不大;(5)资本品部门对自身部门和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有所上升,对建筑业的投入率基本持平外,对其他部门,尤其是对服务业的使用率下降较大;(6)公用事业对中间投入品、资本品和自身部门的使用比重上升较快,对采掘业、消费品制造业部门的使用率减少较多,而对其它部门的使用比重变化不大;(7)建筑业部门对服务业部门、中间投入品部门和公用事业部门的使用比重上升较快,而对采掘业、消费品制造业和自身部门的使用水平有所下降;(8)服务业部门对资本品、公用事业、建筑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使用份额增加较多,而对中间投入品部门、采掘业和消费品制造业的使用率有所下降。
通过上述分析,基本可以总结出部门间投入系数变化的几点经验性判断:(1)多数部门都提高了对自身部门的使用率;(2)多数部门减少了对消费品制造业和采掘业部门的使用比重;(3)所有部门均增加了对公用事业部门(电力热水生产供应业)的使用水平;(4)除农业、建筑业对服务业部门的中间消耗率提高,而其他的部门对服务业的使用率均有所减少。
三、完全消耗系数的变化
直接投入系数反映的是部门产品之间的直接消耗依赖关系,在此基础上可计算得出部门产出对其他部门的最终完全消耗,即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是直接消耗系数的重要扩展。完全消耗系数增加说明部门间的直接和间接的依赖程度增加;反之则说明部门间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少。实际上,完全消耗系数更能反映由直接消耗系数变动所导致的经济整体对部门依赖的系统性偏向。表5为计算得出的1992~2000年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注:完全消耗系数矩阵计算公式为:,其中I和A分别为单位矩阵和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首先,从综合完全消耗系数(注:综合完全消耗系数计算公式为:为完全消耗系数。)来看,从绝对量水平来说,资本品部门、建筑业、中间投入品部门以及消费品制造业的综合完全消耗系数较高,说明这些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带动作用仍较为突出;而农业、采掘业和服务业的带动力则明显较弱。
其次,从综合完全消耗系数的变化趋势看,表5中数据显示,从1992~2000年间,除采掘业有所降低,消费品制造业基本持平外,其他各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这些部门间因为部门间经济联系作用的增强,导致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作用趋于加强,经济整体对这些部门的系统依赖性增加;而相反,采掘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重要性有所减弱。
最后,从部门间完全消耗系数变动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以下一些变动趋势:(1)农业部门增加了对所有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尤其是对公用事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变动比率最为明显;(2)采掘业除增加了公用事业和建筑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外,对其他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均有所降低;(3)消费品制造业对采掘业、自身部门、中间投入品部门、公用事业和建筑业部门的完全消耗有所增加,而对农业和服务业的完全消耗比重下降;(4)中间投入品部门对采掘业、中间投入品、资本品、公用事业和建筑业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增加,而对农业、消费品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全消耗比重有所下降;(5)资本品部门除对农业、消费品制造业和服务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率有所下降外,对其他部门的完全消耗均有上升;(6)公用事业则对除农业和服务业部门之外的所有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均有增加;(7)建筑业除对农业、消费品部门和建筑业的完全消耗系数降低外,对其他所有部门的完全消耗均有增加;(8)服务业除对自身部门的完全消耗率减少外,对其他所有部门的完全消耗率都有增加。
表5 1992~2000年部门间完全消耗系数
四、消耗系数变动的分析
事实上,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是由一国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形态所决定,部门间消耗系数的变化往往是部门间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生产规模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对变化的综合体现,它们都反映生产技术特征决定的投入结构。因此,消耗系数矩阵有时也被叫做“技术矩阵”。一般来说,影响直接消耗系数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1,2]:(1)经济系统内的技术水平变化。如钱纳里[3]等人就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不同会影响到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由于技术水平低,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投入的劳动和初级资源相对较多,而资本和技术的使用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的积累,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要求使用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劳动力使用比例会有一定程度下降”。(2)规模生产和价格水平的变化。规模生产会使部门产出成本急剧下降,从而改变部门投入要素间的相对价格,由此诱发部门生产投入要素组合发生改变。实质上,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变化,从数量上来说,就是部门间的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化。(3)管理与创新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中间投入水平的变化通常发生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部门,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原有的中间投入的产品组合,从而改变直接消耗系数;而在技术比较成熟的部门,则相对中间使用变化比较缓慢。结合我国1992至2000年间IO表中消耗系数的变化,同样可以反映出我国经济内发生的系统性变化:
第一,我国各部门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工业化进程有了较大的进步。比如,我国三次产业普遍对第二产业使用率的大幅增加,就反映部门生产倾向于投入更多的制造业和其他使用较多中间投入的工业类产品,制成品投入增加必然伴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同时间接导致全社会对公用事业(电力)和石油等基础能源行业消耗系数的增加,而这些都是工业化进程和部门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二,部门平均生产规模扩大,行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日趋深化,技术复杂程度有所提高。规模效应更集中地体现在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部门内,引起工业产品与其他初级投入和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化,从而导致最终产品生产中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程度增加,从而促使全社会中间投入率提高。同时,各部门对自身部门消耗系数的提高,也明显揭示出各部门内的专业化分工日趋深化,部门内的产业链延长。第三,近年我国中间消耗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组织分工有关[4]。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产业转移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一般资金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变为一般资金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兼收并蓄,国际产业转移改变了中国原有的产业结构,这也是我国中间投入水平升高的一个原因。第四,我国各部门间的生产力水平进步速度却不一致。一方面,农业、基础能源行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的中间投入率有了比较快的提高,这反映出近年来这些部门的机械化程度、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导致这些部门对制成品投入量的增加;而另一方面,采掘业、消费品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资本品部门、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或变化不大,或有所下降,反映出这些部门的技术变化或装备更新步伐相对缓慢。
虽然部门间的消耗水平的提高,是经济系统内各部门间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由初级向中高级阶段、技术由低端向高端、产品由简单向复杂阶段的一个过程;然而,部门中间投入率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表明[5,6]:一个国家从不发达经济阶段到准工业化阶段,再到工业化和成熟工业化阶段,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部门间的消耗系数,尤其是对制造业和基础能源行业的消耗系数,大多会经历一个先逐步上升,随后再缓慢下降的过程。根据定义,中间投入率与增加值率的和应等于一,因此,中间投入系数增加的另一个侧面就是部门增加值率的减少。近年来,我国部门间投入系数水平的不断升高,增加值率的不断降低,也反映出这些年来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投入增长为主资源型增长,而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因素等自主创新型投入在增长中的推动作用并不是很强。从与发达国家I-O的对比上看[7~9],我国2000年的中间投入率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从中长远看,努力提高各部门技术水平,加强人力资本的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降低目前较高的部门中间投入率水平,提高部门产出中增加值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将是我国各部门中长期内必须面对的主要任务之一。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于1992、1995、1997和200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化,发现近年来中国全社会的中间投入率呈逐渐升高,尤其是第一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上升最快;从三次产业间消耗水平看,三次产业均增加了对第二产业的消耗率。从部门间的消耗系数看,多数部门对自身部门和公用事业部门的消耗率有所提高,而减少了对消费品制造业、采掘业部门以及服务业部门的消耗水平。
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化反映出我国经济系统内部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1)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典型的工业化进程,第二产业比重的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对工业品、公用事业(基础能源)的消耗水平显著提高;(2)各部门间的经济关联程度增强;各部门内的专业化程度、产品复杂程度都有所提高;(3)中间投入率的升高、增加值率有所减少,反映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中间投入和资本积累为主,而自主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还远不尽如人意。
标签:投入产出表论文; 中国制造业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建筑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 公用事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