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宏观调控适度发展大型零售企业_商业管理论文

加强宏观调控,适度发展大型零售企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零售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国家把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转向了金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与此同时,商品市场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高利益回报的驱动下,城市大型零售企业出现了各种所有制、各部门多元投资的局面。各大中城市的大型零售商店急速发展起来,特别是近一、二年发展势头尤为迅猛。一方面方便了居民生活,对繁荣和稳定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过速发展,盲目建设、重复布点等原因,经营出现了效益滑坡、亏损面扩大等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大型零售企业是我国零售业的主体,有关部门应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引导其适度发展,以避免造成社会投资的浪费。

去年以来,一些城市的大型商场在经过前些年销售大增长,效益大提高后,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销售额微增甚至下滑,效益更是难以与往日同语。

全国百家最大零售商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从上表可看出,近几年全国最大的百年大型零售企业经营费用率与销售利润率呈反向运动。如1995年经营费用率比上年下降0.17个百分点,而销售利润率不仅未上升,反而下降0.4个百分点。

大型零售企业经营现状令人堪忧

1.大型零售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滑坡

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比上年增减%

据统计,1995年全国150家大型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4亿元, 比上年下降0.5%。今年头四个月大型零售企业经济效益也不甚理想。 据对213家大型零售企业经营情况统计, 今年一至四月份商品销售收入净额为283.9亿元,仅比上年同期增长4.9%。实现利润总额10.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3%。1995年上海市有27%以上的大型零售企业出现经营亏损;郑州市某大型商场近年来的销售增长率低于1993年以前5 年平均增长率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长春市职工人数1000人、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场,1993年前可实现销售额1亿元,1995年则下降到6000万元。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少数原先定位于高档化、高价的商场,经济效益每况愈下,有的被迫转向,有的甚至关门停业,经济效益与产出不理想。

2.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在市场的占有份额逐年下降

1993年全国最大的100家大型零售企业销售收入净额为445亿元,占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6%,1994年为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占3.3%,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1995年为612亿元, 增长15%,占2.9%,下降0.4个百分点,市场占有份额呈逐年下降态势。大型零售企业的迅猛发展与市场占有率的下降形成了较大反差。

3.多数大型零售企业负债经营,投资难以收回

大中型零售企业,尤其是一些新建、扩建的大型商场负债较重,与预期投资效益相差甚远。大多数新建、扩建的大型商场主要靠银行贷款,还本付息的负担太重。加上投入大,工程期较长,建筑成本不断上升,一些大型零售商场建设投入大大超过预算,不得不负债经营。假定一家1万平方米的商场需投资5000万元左右,建成后年销售额6000 万元左右,年创利润只够偿还贷款利息,没有还贷能力。特别是税制改革后靠贷款新建的商场,由于把税前还贷改为税后还贷,经营更是举步维艰。据推算,目前一些新建大型商场在5—1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还不清贷款本息。有些城市的大型商场惨淡经营,亏损严重。1995年全国150 家大型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的达70家,下降面达47%。今年一至四月份全国213家大型零售企业资产负债率达57.04%,比上年同期提高5.9个百分点。其中负债率在100%以上的有4家,70%以上的有91家,其中80—100%的有66家。如河北华联商厦、 郑州百货大楼新建商场投资均近2亿元, 所用建设资金为银行贷款, 100 %负债经营, 年息高达2000万元,年销售3亿元以上才能保住利息,难以达到预期效益目标。

大型零售企业效益滑坡的症结

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对于改变我国流通滞后局面,优化购物环境,方便消费者购买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大型零售企业经过快速膨胀期后,所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全国大型零售企业发展情况

1.发展过速,盲目建设

从上表可看出,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发展迅猛,年销售额在1.2 亿元以上的大型商场由1991年的94家迅速发展到1995年的624家, 其中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商场由1992年的2家迅速增加到1995年的21家, 年销售额在5—10亿元的商场有39家。 如果考虑到一些城市目前在建或筹建的在内,大型零售商场的数量则相当可观。如北京市计划今后几年再建60余家大型商场,到2000年全市超亿元的大型零售企业总数将由现在的54家增加到100多家,营业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商场将发展到180多家。到“九五”末期, 天津市超过亿元的大型商场将从目前的13家达到30家。

由于大型零售企业发展增长失控,在一些城市中出现盲目上规模、上档次、过度追求豪华的倾向,使商店设施造价过高,成本增大,投资效益不尽人意。大型商场存在滥上、乱上、过大、过高的倾向,顾客不断分流,导致有场无市、店多客少的现象,经销能力难以充分展开,投资、设施和人员出现闲置浪费,收益普遍下滑。

2.大型零售企业面临居民购买力分流的压力逐渐增加

近年来,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使非商品支出大量增加。一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居民非商品性支出的比重进一步扩大。随着改革的深入,住房、养老保险、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支出和预期支出都比过去有较大增加。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支出比上年增长31.2%,人均医疗保健用品和教育费支出分别增长32.8%和29.1%。二是在收入增长保持一定限度的情况下,居民既要维持日常生活消费,又要增加各种非商品支出,还要考虑子女教育、生老病死等多种开支,可实现的商品购买力是十分有限的。据调查,目前居民进商场三分之一是购物,三分之一是旅游,三分之一是闲逛。三是远期消费心理增强。为了迎接诸如住房、汽车等新的远期消费目标,多数居民正在积累资金,把一部分即期消费转向远期消费,从而影响居民即期购买力的实现。但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多数城市的大型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出了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增长水平,脱离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经营必然出现困难。

3.同业竞争的加剧,形成对大型零售企业经营的冲击

市场竞争趋于多层次、多元化、多主体,是“八五”时期流通领域改革呈现的主要特征。尤其是近年来,大型商业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有商业尤其是大型商业企业在市场所占份额逐年减少。1995年非国有经济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5.6%,比国有经济增速高出21.6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6.3%上升为70%,而国有经济(不含国有控股)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则由33.7%降至30%。表明我国流通领域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大型零售商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是来自专营店、专业市场的冲击。目前我国城市大型商场受连锁冲击很小,但受到专营专卖店、专业市场的很大冲击。以服装为主的专营专卖店、专业批发市场以其特有的专一、廉价、大的吞吐量威胁着大型零售企业。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各大中城市的工业品综合、专业批发市场,80%以上的销售额在城市近郊和广大农村市场实现;杂货商店、仓储商店和连锁店主要供应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精品店、专卖店以高档消费为主,而国有大中型零售企业面向广大工薪阶层和中等收入者。几种商业业态采取各种促销手段抢占市场,迎合了各收入层居民的消费需求。

国外零售业也对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形成一定冲击。近年来许多国外财团、商团已经或意欲进入中国的零售业。到目前为止,国家已批准14家中外合资合作的零售企业,建筑面积最大的19万平方米,最小的2.1万平方米。这些合资或合作零售企业以规范的服务,特殊的营销手段与中国传统的零售业进行抗衡。

4.销售定位的雷同化使经营缺乏特色

从目前情况报看,一些大商场片面追求大而全,忽视了便民和自身特色,商品种类、档次、柜台陈列差异不大,呈现大而全的格局。由于缺乏经营特色,难以在价格、服务等方面吸引广大消费者,必然与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型连锁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配送中心、折扣商店等其它业态发生结构重叠。据有关部门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调查,居民普遍反映大型零售商店商品结构有趋同化倾向,到一家商店就等于逛了全城的商场。特别是面临专业店、宾馆饭店商品部、平价仓储式商场的夹击,传统的缺乏特色的零售商店必然潜伏着经营萎缩、效益滑坡的危机。加上同一区域内大型零售商店低水平过度竞争,竞相打出虚假的“降价牌”,使经营成本和收益秩序出现混乱。

此外,商场装修、经营商品档次与服务对象档次脱节也是网点建设不合理、造成一些大商场效益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以北京双安商场为例,由于该商场的销售定位适应了所在地工薪层居多的这一特点,生意一直红火。而与之毗邻的当代商城由于商品档次高而销售不尽人意。

5.网点布局不合理

由于利益的驱动,各行各业齐办商业,不须经同一部门审批,缺乏合理规划,导致一些城市的大型商场建设盲目性较大。具体表现在建设时间和数量过于集中。

从建设时间上看, 绝大部分新建的大型零售商场是在“八五”后3年投入使用的,目前在建的大批大型零售商场也将在今后2—3年内投入运营。

从分布区域看,其盲目性主要表现为市中心建点过多,装修和经营商品档次脱离实际消费水平。同一功能、同一档次的商店重复建设,相互模仿、过度密集,雷同有余而特色不足,缺乏网点层次以及功能的合理配置与规模结构间的合理搭配。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在区域分布上,极大多数城市的大型零售企业多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居住区商业建设则相对薄弱。目前,我国现有和即将建成的大型零售商场基本集中在城市个别繁华中心区。如上海市90%的大型商场是建在市级中心商业区。南京市主要在新街口,郑州市基本上在“二七”纪念塔附近。网点布局的不合理,一方面造成居民购物的不便,加剧了城市交通等方面的紧张状况;另一方面不利于合理吸纳居民购买力,开展正常的市场竞争。

加强宏观管理,引导大型零售企业健康发展

今后大型商场的发展前景如何?是否会出现类似于工业企业的亏损局面,目前还难以断定。但不排除少数经营不善、销售定位不准确的大型零售企业转向或被兼并的可能性。因此,从长远来看,来自各方面对大型零售企业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经营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巨大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宏观管理,抵制盲目发展的势头,引导大型零售企业适度发展。

1.加强宏观管理,引导大型商业企业适度发展

“九五”发展纲要提出要加快流通领域的改革步伐,继续发展商业网点。在大型商场总量需要发展的前提下,应掌握适度发展。要加强宏观管理,适度发展大型零售企业。在一些发达国家,网点建设是靠市场机制来进行自发调节的,极少盲目发展,社会平均利润会制约它的发展。但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也会进行适当干预。如在英国,城外商业的发展如果影响到城内商业的繁荣,政府将会进行干预。

应该说,目前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都有实力,不同于工业企业,转换机能较强,正在朝多功能、集团化方向发展,将发展集餐饮、娱乐休闲、写字楼、房地产等为一体的多种经营,企业自身也看到了同行业间竞争的激烈,正谋求跨地区、跨行业的新的发展道路。因此,近期内大型零售企业还难以出现类似工业企业的亏损面,但往日的辉煌将不可能重现,多数企业将在社会平均利润的制约下生存和发展。

基于目前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业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加强宏观管理是必要的。有关部门要对商业网点设置进行适当的管理引导,根据国家和地方“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相关内容,结合流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政策要求,加强大型零售商场建设和发展的宏观调控,按照数量、布局、结构适度和合理的原则,作出相应的规划和安排。审批项目要进行科学论证,严格审批新上项目,以引导其适度发展,避免出现盲目性。

2.要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作为规划的依据

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在评价大型商场的多与少时,要有一套科学的综合的指标体系来确定,为决策提供依据。不应该出现多的时候降温,少的时候又进行保护。如何评估一个城市或地区大型商场的多与少,是在政策上倾斜,还是加以限制?我国人均商业网点的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明显不足,还不能较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今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新建城区的发展,应相应增加商业设施,但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我国大型零售商场将明显偏多,发展前景将并不令人乐观。从目前发展看,各地情况差异较大。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情况。在某个城市、某个街道的情况都不同,有些城市大型商场是明显多了,但其它一些城市却显得不足,因此大型零售商场应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大型零售企业布局的合理与否:一是城市有多少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人均占有营业面积是多少?二是要看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人均购买力有多大?三是大型商场布局是否合理,居民购物是否便利?四是业态结构是否合理,超市和连锁店是否少了,效益如何?五是商场销售定位是否合理?从以上几方面制定一套综合的考核指标来评价大型零售企业的合理性,制定相应的网点发展规划。

3.合理布局商业网点

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大型零售企业片面追求外延、粗放、数量扩张的增长势头已难以为继,亟待开创集约化、内含化发展的新阶段。

从国外的零售业看,商业呈现出三级化的趋势,即城市中心的商业区、沿主要交通干线的商业区、郊区社区性的商业区并存。根据我国及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特点,城市空心化问题将日趋显现。在北京、上海等地,旧城区的改造速度加快,拆迁人口大量迁往郊区,消费者集中在城市商业中心地带购物的格局将被打破,购买力将由过去的过分集中而趋于分散,传统的商业街客流将明显减少。对昔日不愁客源、知名度高的大型零售企业的经营将形成巨大冲击,销售额下降将成为必然。若仍一味地在市中心密集兴建商业设施,将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再加上城市化带来的交通拥挤、地价昂贵等问题,必然制约着市中心大商场的发展。

有关部门在加强审批管理时,要坚持高中低档、不同业态、城市中心区与新建居民住宅区同步发展的方针,发挥大型零售企业建设规模效益好、辐射功能强的作用,同时要防止大型零售企业无序发展和盲目竞争,把单纯数量扩张转向效益型的增长模式。

4.处理好与其它商业业态的关系

80年代中期以来,大型零售商业一直是我国流通规模扩张的主导性商业形态,支撑其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过去流通领域发展严重滞后,欠帐过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高度化的进展,大型零售企业在各地政府的重点扶持下,作为带头和支柱产业发展起来;二是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在供给与需求双向促进下,流通环节急剧扩张,适应于市场状态的积极变化,具有大量吞吐商品能力的大型零售企业得以迅速发展;三是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大型零售商店作为当地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和象征,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推动下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四是从比较利益上看,零售商业的收益与规模成正比,规模越大效益越高,这是大型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五是我国目前商品市场制度尚不健全,大型商店以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购物环境幽雅、售后服务好,信誉程度高等优势,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六是外商投资对大型企业的注入,成为推动中国零售企业大型化的重要驱动力量,特别是在国家批准兴办中外合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试点以来,这种趋势有增无减。

与此同时,近年来流通领域得到了多层次、多档位、全方位的发展,商业组织形式以大小兼容配套的形式发展起来,初步形成了高效率的社会商业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店与店之间,无论在货物品类品质品牌上还是在手段方式运作上,都含有竞争的因素。新旧商家之间,经营特色、销售手段、售后服务等都会直接关系到对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和商业效益。在各种业态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某一业态不可能独占整个市场,必然形成各种业态形式在各自经营范围的交叉区域内瓜分同一市场。为此,在发展商业网点时应充分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⑴大型商场建设与连锁商店的关系

去年以来,我国连锁商业发展很快。据国内贸易部连锁商业办公室统计,到1995年底,我国已有各类连锁企业400多家, 连锁门店达6000多个,年销售额达80多亿元。从一定程度上讲,连锁商业会造成购买力分流,但并没有构成对大型零售企业的威胁。这主要是因为:虽然连锁在我国发展很快,但并未形成规模,现有的连锁店又主要以副食品、小日用品为主,而这些在我国大型商场中所占的比重却很小,即使像大型商场这种相对来说含副食品比重较大的商场,连锁店对它的冲击也很小。一方面由于大中城市多层消费群体结构已经形成,各种经营方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销售对象,以及不同的消费水平、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形成了各自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中国连锁商业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但从长远看,连锁经营将会得到很快发展,在方便群众购买,吸引居民消费等方面都会产生大的影响,将逐步形成对大型商场的竞争。

⑵大型商场建设与批发市场的关系

如何看待批发市场建设,应该说批发市场是市场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一种特有的流通方式,是连接生产与流通、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桥梁,作用不可低估。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统筹规划,不少地方有盲目发展倾向,造成空壳市场,有场无市;二是交易行为不规范,偷漏税严重,现金交易,包税制有待改进;三是管理不严,伪劣假冒商品泛滥;四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对以上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使批发市场的发展逐步走上正轨。从很大程度上讲,批发市场有其特有的消费群体,不会对大型零售企业形成大的冲击。大型零售企业不应步批发市场的后尘,应尽快寻求一条合理的发展道路,以避免更大的不必要的人、财、物的浪费。

5.要不断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变化

社会存在不同收入层次的消费群体,就应该有相应的购物场所来满足其各自的消费需求。近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质量提高,消费热点增多,生活显著改善,但消费差距也不断拉大。消费者中,部分高收入的消费者追求高档消费,大部分中等收入者则以求实求廉为主。大型零售企业在对销售进行定位时,要树立和保持企业自身的形象与经营特色,对所在地居民的购买力、消费行为、消费习俗等要有正确的估价,科学制定营销策略,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  ;  ;  ;  ;  

加强宏观调控适度发展大型零售企业_商业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