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三国演义》教你如何创业(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石欣[2](2016)在《21世纪《三国演义》军事谋略研究应用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兵书宝典,其中所展示的军事谋略一直为人们喜爱和重视。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其军事谋略的研究逐渐增多,从军事战略、军事心理到把其和我国古代其他兵法作品中的军事谋略进行比较。同时,这些军事谋略也被广泛运用到人才管理和企业经营等领域,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1世纪以来,对《三国演义》军事谋略上述方面的探究继续深入和扩展,同时也出现了《三国演义》军事谋略与教育、影视、新世纪网络小说等新的研究方向。
何毅[3](2014)在《叶昼等作“伪李评本”小说评点中的理论论述研究》文中提出明代之前,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一直处于比较粗糙和原始的状态中,表现在:关于小说的论说只是零散地出现在一些序跋、书信、笔记中,而且深入探讨小说理论问题的文字极少,对小说的评说基本上停留在讨论某部小说是否符合历史真实、某部小说是否具有道德教化意义等。明代之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才逐渐进入了“正式”的理论探讨阶段。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之所以能在明代取得这样的进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在文言小说继续发展的同时,以宋元话本为渊源的白话小说大量涌现,并产生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样优秀的长篇小说。另一方面,白话小说的崛起引起一些文人的关注,并开始对其进行鉴赏与批评。小说评点的出现与兴盛,是小说理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小说理论才逐步细密、全面、丰富、系统化。后来一些最重要的小说理论论述就都是以评点的形式出现,尤其是“四大评点”(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其理论价值更是历来为人们所公认。关于“四大评点”的研究已有相当多的成果。而在“四大评点”之前,叶昼等人伪托“李贽”之名对《水浒》、《三国》、《西游记》等小说所作的评点应视为这一文学批评形式的早期成果,其意义不容忽视。它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具备形式上与内容上真正完整特征的小说评点之作,对后世包括“四大评点”在内的诸多小说评点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样一批在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自然具备值得深入研究的价值。然而以往学界对叶昼等人小说评点研究的还不是很充分,尤其是对其文学理论价值及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认识不足。一个明显的证明就是关于这一批小说评点的研究总量偏少,且多集中在思想内涵等方面,间或有少数文章涉及个别理论话题。但讫今为止,还没有人将全部评点文字进行概括、总结并探求其内在的小说理论体系。这里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空白,本论文试图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有所开创。本论文便是以叶昼等人伪托李贽名义评点的数部小说评点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研读这些评点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李贽评忠义水浒全传》、《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中的全部评点文字(包括卷首评、回评和夹评——这些形式也是叶昼等人首创),对评语内容进行全面考察,厘清其基本思想、核心价值,特别是文学理论方面的独到见解等,最终以之归纳概括成较为成型的小说理论系统,并对其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做出公允的评价。
韩霄[4](2012)在《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研究》文中提出三国故事说唱文学,是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为题材的说唱类文学作品。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史书《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戏一起成为三国题材演变史上并列的文化现象,共同构成了“三国文化”现象的奇迹。以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为研究对象,具有重大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一,三国故事说唱文学是三国故事传播的重要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发展过程以及演变规律,了解数百年来三国故事说唱文学背后大众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观,本身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扩大“三国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及深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二,三国故事说唱文学是雅俗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艺术史上,雅俗互动是贯穿其中的重要规律。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作为俗文学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了雅俗互动的内在规律,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文人和民间艺人在叙事艺术上的互相影响以及借鉴。其三,研究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及其发展规律对研究文体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不仅对中国历史小说影响巨大,而且对整个古代小说文体的演变都具有重大意义。其四,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对于繁荣现当代文艺有着重要影响,它所蕴含的艺术规律成为现当代影视文艺的重要法宝。学者研究三国故事说唱的个案研究成果较多,对三国故事源流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但是学者较多关注的是说唱作品对小说《三国演义》的成书的影响,缺乏以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为本位的整体研究。本选题以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为考察对象,宏观把握并描述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流变,揭示其发展变迁的各个层面的艺术表现,从而揭示出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全面的存在形态,全面评价三国故事说唱文学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肯定其在文学、艺术史上的地位以及影响。对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研究采取整体研究与个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整体把握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发展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几部代表性说唱文学作品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研究注重联系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史书、小说的联系,同时也注重它们之间的比较。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追溯宋前三国故事的流变,主要考察南北朝三国故事的民间视角和文人视角;考察唐代三国故事在市井的流传以及唐释经注中三国故事的民间审美情趣;考察唐笔记小说三国故事与雅文学的审美重合和审美差异。第二章研究宋元三国故事说唱文学。重点考察《三国志平话》的民间叙事艺术;考察《三国志平话》的历史叙事与民间叙事;考察《三国志平话》世俗化的审美追求。同时也注意到说唱和雅文学诗文的联系与区别,考察“说三分”与雅文学在审美上存在的重合与差异。第三章研究明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本章重点考察《花关索传》的艺术成就以及重大影响。第一,考察《花关索传》的民间叙事策略;第二,分析《花关索传》“历史、英雄传奇、神魔”三位一体的结构艺术及其对小说文体的影响;第三,解析儒学视野下的花关索形象;第四,探索《花关索传》和小说《三国演义》之深层互动关系。考察《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的民间性和文人性。本章同时注重明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雅文学诗文以及同题材小说之审美重合。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研究清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第四章重点考察《三国志玉玺传》的艺术成就以及影响。第一,研究其三层包孕之立体结构艺术,《三国志玉玺传》的整体结构规模宏大严谨,采取主线和隐线相结合的结构形式,显示出弹词艺人构思的巧妙和独具匠心。第二,考察其世俗化叙事艺术,表现在对英雄家庭的关注和对世俗生活的描绘,这是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史上的一个新变。第三,对众多乱世女性群像进行读,这些女子身处乱世,命运悲凄:受一夫多妻的制度之苦;遭受贞节观之苦;遭受乱世战争之苦、与丈夫分离的相思之苦、甚至命如草菅等等。第三,《三国志玉玺传》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三国志玉玺传》与《红楼梦》在叙事结构上、悲剧意蕴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三国志玉玺传》的“玉玺”叙事结构艺术与《红楼梦》的“通灵宝玉”叙事结构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玉玺”与“通灵宝玉”的悲剧意蕴统领了对众女子的悲剧命运,共同关注了众多不幸女性的心灵世界。从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以及曹雪芹的创作时代背景看来,《三国志玉玺传》可能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车王府藏曲本《三国志》,考察鼓词《三国志》的版本系统、考察唱本所形成的可视化叙事艺术。同时兼顾清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雅文学诗歌以及小说的审美重合。第五章主要考察清代以来扬州评话、苏州评话《三国》和北方评话《三国》的发展演变。考察扬州评话康派《三国》的发展以及表演特色,康派《三国》话本的叙事艺术。考察张派《三国》的渊源与发展,张派《三国》话本的叙事艺术。比较南方评话《三国》和北方评书《三国》的风格差异。第六章主要探讨明清以来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和《三国演义》的关系。一方而关注《三国演义》对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影响,小说对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创作数量的影响;小说内容结构对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影响;小说人物形象对三国说故事唱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对《三国演义》之传播有着积极意义,当然也有传播的局限性。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三国演义》在叙事上存在差异,即情节的精雕细琢与轮廓化勾勒之差异;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类型化之差异;人物心理刻画的直白性与隐蔽性之差异。第七章主要考察三国故事说唱文学艺术成就及其影响,重点考察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艺术成就,即“定中有变”的叙事策略;人物形象之多维塑造艺术;诙谐幽默之审美风格。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对当代大众文艺有重要影响,如对影视三国的影响,如对三国历史的重新阐释;英雄--美人模式;诙谐媚俗之成分等几个方面的影响。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充满民间叙事的特征,如热闹有趣的故事情节、诙谐幽默的风格、异常简明的道德风格,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文人叙述的成果,从而获得自身的飞速发展,具有在文学史艺术史上占据一席之位的艺术价值。
方雪飞[5](2002)在《看《三国演义》教你如何创业》文中提出 三国谋略 创业长谋 中国的谋略文化源远流长,而罗贯中将古代的许多军事家、战略家的攻城掠地、伏险设防,远交近攻、合纵连横、迂回进退的韬略,融于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画卷之中,一部《三国演义》勾起了多少豪情恩怨。古代
谢立伟[6](2020)在《晚清京、沪昆曲“三国戏”剧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清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经历了几次战乱之后已经奄奄一息。昆曲在动荡的社会之中也遭受重创,元气大伤。晚清时期的昆曲从业者们,为了自救,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昆曲“三国戏”应运而生。向来以文戏为主的昆曲,在晚清时期搬演以武戏为重的“三国戏”,对于昆曲走向通俗吸引观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举措的实施,与当时京剧武戏的成功不无关系。然而,京剧中的武戏,最早亦是从昆曲中学来的。显而易见,京剧与昆曲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借鉴,互相影响的。通过对晚清京、沪昆曲“三国戏”剧本的文本内容进行详细考察,能够发现创作者多采用拿来主义,其中的宾白唱词几乎直接从元杂剧、明传奇、清宫廷戏等“三国戏”剧本中照搬而来。除了在细微处稍作修改之外,还将其中含有性暗示的低俗片段悉数删去。这种改编手法既继承发扬了前代戏曲文学的优秀传统,又不失昆曲艺术的根本特征。将晚清昆曲“三国戏”与京剧“三国戏”剧本放在一起比较,差异主要体现在:故事内容上昆曲相对简单,京剧则较为繁杂;人物塑造上昆曲为了宣扬正义,教化百姓,而倾向于将主要人物刻画为高雅正直的形象。京剧则更多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符合通俗文艺作品趣味,而倾向于将主要人物塑造为胆小畏死苟且偷生的低俗小人。但在主题思想的表达上,两者却不谋而合,均表达了“拥刘贬曹”的思想,将国家前途和兴亡慨叹寄予戏曲创作之中。晚清京、沪昆曲“三国戏”剧本创作的经验,对于如今的昆曲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增加武戏比重,重拾戏曲“绝活”,提高关注度;以丑脚为中心,创编优秀的昆丑戏;回归传统,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品公案戏,以此作为昆曲打开市场的一个突破口等。此外,重要的是,立足传统博采众长,在主体思想上,体现现实意义。
袁耀辉[7](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提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王秋[8](2019)在《《三国演义》评点之叙述学术语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之作,问世后即引起了众多评点家争相评阅。余象斗、李卓吾、钟伯敬、李笠翁及毛氏父子诸文人将蕴涵着小说叙述艺术特色的大量术语嵌入至小说文本,用以揭示属于历史演义小说的叙事特色。本文试图对《三国演义》评点中涉及叙事形式的术语进行归纳、示例、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出属于历史演义小说的叙事形式理论术语系。在细读《三国演义》诸家评点本及借鉴其他小说论着基础上,笔者归纳出有关历史演义小说的系列叙事形式理论术语,并将其分为四类。有机结构论术语系:评点家们在评点时,基于作者对小说的总体建构进行整体统筹、宏观分割提出术语“结构”、“合本纪、世家、列传而总成一篇”、“纪人事、非以纪鬼神”、“关目”、“引子”、“余波”“伏笔”、“照应”用以表述历史演义小说构塑结构之难、之巧、之妙。辨证情节论术语系:评点家提出术语“前是实事,后是虚谈”、“前用虚叙,后用实写”用以表述所叙之事的虚实灵变及述叙方式上的虚实掩映;用术语“宾中有主、主中又有宾”、“宾主之别”、“陪说”、“于旁文之中,带出正文”、“正文之后,有旁文以缀”、“以旁笔佐正笔”表述情节的主次关系;用术语“正对”、“反对”、“遥遥相对”表述情节相对成趣,事不孤生;用术语“百忙中偏有此等闲笔”表述情节冷热相间。酣峻文势论术语系:评点家们借术语“作曲”、“徐徐转出”、“本欲相合、忽若相离”、“不用自己寻着,却用花灯烧出”、“层曲”、“先取一封,藏却一封”、“反出自左右”表述文不“径遂”的迂绕横溢之势;用术语“逆挑”、“顿跌、“忽然放下,文势一顿”、“不用紧着,却用缓着”、“将闻喜信,反先痛哭”表述文不“顺接”的倒振之势及“波澜倏落”、起停有致之势;用术语“九曲五夷,不足拟之”、“乐观其后”表述顿挫曲逆文势的叙述效果。参差笔法论术语系:用术语“带笔接叙”、“借他人口、眼带出”、“此处且不说明,待后文补出”、“续前文之未所及”、“间叙”、“如霹雳火中偶杂一片清冷云”、“如天外奇峰横插”、“点”表述历史演义小说奇巧、幻变的笔法。各评点家通过从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的结构、情节、文势、笔法四个方面出发进行评点,形成了全面、整体、系统的批评实践,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演义小说叙事理论体系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周芮[9](2019)在《基于RS模型的男女多人对话话题共振研究 ——以《非诚勿扰》为例》文中提出在日常交往过程中,由于性别和价值观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在多人对话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话题选择倾向。“性别语言”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热点,许多学者从传统语法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分析了两性言语的共性、差异及语用效果等,但尚未见学者基于对话句法学研究性别语言的话题选择倾向,鲜有学者探索多人对话时的话题选择倾向,更未见用具体语料做出详细认证。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最前沿成果,对话句法学认为传统句法只研究了词语横向关系,而忘却了对话时纵向间的结构关系。且以往研究仅分析了两人对话,而未能涉及多人对话,据此笔者尝试基于“认知参照点链”,“激活扩散模型”与对话句法学的“语义共振”建构RS模型。在此模型中,笔者提出了共振循环,多向共振等观点,并以此作为理论框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2018年《非诚勿扰》中的多人对话语料(共395段,2082共振点),最终得出话题共振频率的蕴涵等级。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将对话句法学的研究范围从两人对话拓展到多人对话。因为,在现实交往中,日常对话往往是多人参与。第二:认知参照点链模型及语义共振很好地解释了两人对话时话题的延伸及话语连贯,但多人对话时,话题的延伸不再单向延伸,而是呈现出多主体参与的多向性、交错性等特点。基于过往理论之不足,笔者尝试建构RS模型,用于分析多人对话中的话题共振频率。第三:本文对2082共振点进行详细分析统计后得出如下结论(详见第四至第五章)。在男女多人对话中男性的话题共振倾向具体表现为:休闲活动(35%)>择偶标准(32%)>人际关系(25%)>基本信息(12%)>恋爱经历(5%);而女性的话题共振倾向则具体表现为:休闲活动(37%)>基本信息(29%)>恋爱经历(20%)>择偶标准(9%)>人际关系(6%)。其中男女双方在各类共振频率中还有以下几点特征:(1)男女双方都明显呈现出部分共振的趋势。(2)相较于女性,男性在完全共振和零位共振方面更为显着。(3)相较于男性,女性在冗余共振方面更为显着。因此,在男女交往中,男性的语言表达较为直接,倾向于展示其真实个性;女性则更为委婉,偏向于维持良好的形象。而话题的恰当选择以及对谈话双方话题共振程度的正确解读,对男女恋爱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白连春[10](2018)在《活人》文中认为月亮地球旋转吹拂风,风吹拂旋转地球?大海涌荡带动长江奔流,长江奔流带动大海涌荡?夜晚月亮更亮,你更亮?还是根本月亮就是你?这些,我不晓得,你晓得。你现在成为他们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天上,宇宙之中,银河系之外,哪里不见你?地上,太平洋之中,长江之上,何处没有你?这里是中国四川泸州,长江边余甘渡口,这天夜晚来了一位重要客人:你。天上只有一轮月亮,地上,整个人类只有一个你。月亮和你遥相呼应。这首诗叫《东岩夜月》:月上东岩祗树林,江光晃漾翠微岑。仙宫涌出青铜镜,禅观镕成紫磨金。香梵桓依莲漏演,清吟直待筳钟沉。吹箫有客停舟望,去国怀乡万里心。诗一首一尾两枚汉字:月和心,
二、看《三国演义》教你如何创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看《三国演义》教你如何创业(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21世纪《三国演义》军事谋略研究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国演义》军事谋略研究 |
(一)军事战略研究 |
(二)军事心理研究 |
(三)军事谋略比较研究 |
(四)军事谋略影响研究 |
二、《三国演义》军事谋略应用的研究 |
(一)军事人才学与人才管理研究 |
(二)军事谋略与现代企业经营 |
(三)21世纪研究新的增长点 |
三、21世纪《三国演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3)叶昼等作“伪李评本”小说评点中的理论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署名李贽小说评点研究综述 |
二、署名李贽小说评点均为叶昼等人伪托之论证 |
三、叶昼等人小说评点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一章 叶昼等人小说评点的主要倾向 |
第一节 偏重人生慨叹的点评内容 |
第二节 直觉大于逻辑的表达风格 |
第三节 别出心裁的概念术语运用 |
第二章 叶昼等人评点中的小说发生观 |
第一节 小说生成观的跨越性突破 |
第二节 小说叙述章法的开创性综论 |
第三章 叶昼等人评点中的小说人物论 |
第一节 人物特性及其形成 |
第二节 人物地位要主次分明 |
第三节 人物描画要形神兼备 |
第四章 叶昼等人评点中的小说情节与结构论 |
第一节 小说情节构制论 |
第二节 小说结构设置论 |
第五章 叶昼等人评点中的时间与环境论 |
第一节 “照出”时间为小说之准则 |
第二节 环境“逼肖”为小说之要义 |
第六章 叶昼等人评点中的叙述手段与语言技巧论 |
第一节 叙述手段和语言技巧的作用与使用原则 |
第二节 叙述手段解析 |
第三节 语言技巧论说 |
第七章 叶昼等人小说评点的理论贡献和历史价值 |
第一节 叶昼等人小说评点的理论贡献 |
第二节 叶昼等人小说评点的历史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在学期间获得奖励情况 |
后记 |
(4)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研究意义 |
第二节 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发展、分类以及研究构思 |
第一章 宋前三国故事的流变 |
第一节 南北朝时期三国故事的发展 |
一、史书系统三国故事的民间视角 |
二、志人笔记三国故事的文人视角 |
第二节 隋唐三国故事的发展 |
一、隋朝《三国》水饰考 |
二、唐三国故事考 |
第三节 唐三国故事与雅文学的审美重合与差异 |
一、民间视角与史家视角的审美重合与差异 |
二、大众情怀与个人情怀的审美差异 |
第二章 宋元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研究 |
第一节 宋元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繁荣 |
一、两宋“三国”讲史的繁荣 |
二、元“三国”讲史的繁荣 |
第二节 《三国志平话》的民间叙事艺术 |
一、《三国志平话》的民间虚构艺术 |
二、《三国志平话》的历史叙事与道德叙事 |
三、《三国志平话》世俗化的审美追求 |
第三节 宋元“说三分”与雅文学的审美重合与差异 |
一、宋元“说三分”与雅文学史家视角的重合 |
二、宋元“说三分”与雅文学道德视角的重合 |
三、宋元“说三分”与雅文学集体视角与个人视角的审美差异 |
第三章 明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研究 |
第一节 《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传》研究 |
一、《花关索传》的民间叙事策略 |
二、“历史、英雄传奇、神魔”三位一体的结构艺术及其对小说文体的影响 |
三、儒学视野下的花关索形象 |
四、《花关索传》与小说《三国演义》之深层互动 |
第二节 明代说书《三国》研究 |
一、明代说书之盛况及明代之说《三国》 |
二、关于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中说《三国》考 |
第三节 《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说唱三国研究 |
一、《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说唱三国的民间性 |
二、《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说唱三国的文人性 |
第四节 明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诗文、小说之审美重合 |
一、明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诗文的审美重合 |
二、明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文人小说之审美重合 |
第四章 清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研究(上) |
第一节 清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概述 |
一、清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分类和常见曲目 |
二、清代民间短篇三国故事说唱文学 |
三、清代文人三国故事说唱文学 |
第二节 弹词《三国志玉玺传》研究 |
一、三层包孕之立体结构艺术 |
二、《三国志玉玺传》世俗化叙事艺术 |
三、乱世女性群像解析 |
四、《三国志玉玺传》对《红楼梦》创作之影响 |
第三节 车王府藏曲本《三国志》研究 |
一、长篇鼓词《三国志》的版本系统以及来源 |
二、车王府藏曲本《三国志》之可视化叙事艺术 |
第四节 清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诗文、小说的审美重合 |
一、清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诗文的审美重合 |
二、清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文人小说之审美重合 |
第五章 清代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研究(下) |
第一节 清代评话《三国》之发展演变 |
一、扬州评话《三国》之发展演变 |
二、苏州评话《三国》之发展演变 |
三、北方评书《三国》之发展演变 |
第二节 康派《三国》叙事艺术研究 |
一、康派《三国》的发展演变 |
二、康派《三国》话本的叙事艺术 |
第三节 张派《三国》叙事艺术研究 |
一、黄派—张派《三国》的渊源与发展 |
二、张派《三国》话本的叙事艺术 |
第四节 北方评书《三国》和南方评话《三国》之风格比较 |
一、整体大局化和局部细节化的差异 |
二、情节的拘束严谨与天马行空的差异 |
三、噱头的含蓄化与明显化之差异 |
第六章 明清以来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三国演义》关系之探讨 |
第一节 《三国演义》对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影响 |
一、《三国演义》对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创作数量的影响 |
二、小说内容结构对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影响 |
三、《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对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影响 |
第二节 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对《三国演义》传播的影响 |
一、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对《三国演义》传播的积极意义 |
二、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对《三国演义》传播的局限性 |
第三节 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三国演义》的叙事差异 |
一、情节的轮廓化勾勒与精雕细琢之差异 |
二、人物形象的类型化与多样性之差异 |
三、人物心理刻画的直白性与隐蔽性之差异 |
第七章 三国故事说唱文学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
第一节 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的艺术成就 |
一、“定中有变”的叙事策略 |
二、人物形象之多维塑造艺术 |
三、诙谐幽默之审美风格 |
第二节 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对当代大众文艺的影响 |
一、对三国历史的重新阐释 |
二、英雄----美人模式 |
三、诙谐媚俗的成分 |
结语:三国故事说唱文学在文学史艺术史上的地位及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与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相关的几个问题 |
一、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同题材戏曲的关系 |
二、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文人的关系 |
三、三国故事说唱文学与出版业之关系 |
附录二:三国故事说唱文学总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晚清京、沪昆曲“三国戏”剧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二 本课题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 本课题的难点、重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晚清昆曲“三国戏”概况 |
第一节 晚清社会状况与昆曲发展 |
第二节 晚清昆曲“三国戏”剧目状况 |
第三节 晚清昆曲“三国戏”搬演情况 |
第二章 晚清昆曲“三国戏”文本来源考辨 |
第一节 晚清昆曲“三国戏”与元杂剧 |
第二节 晚清昆曲“三国戏”与明传奇 |
一 保留经典唱词,舍弃低俗段落:晚清昆曲“三国戏”与《连环记》 |
二 加快剧情节奏,着重风趣幽默:晚清昆曲“三国戏”与《古城记》 |
三 修正逻辑漏洞,增添合理剧情:晚清昆曲“三国戏”与《草庐记》 |
第三节 晚清昆曲“三国戏”与清初宫廷戏 |
第三章 晚清京、昆“三国戏”剧本比较 |
第一节 故事内容:京之繁,昆之简 |
第二节 人物塑造:京之俗,昆之雅 |
第三节 叙事节奏:京之急,昆之缓 |
第四节 主题主旨:京、昆汉室正统 |
第四章 关于当下昆曲发展再思考 |
第一节 发扬文戏优势,增加武戏比重 |
第二节 传承生、旦戏,丰富昆丑戏 |
第三节 采他家之长,创编公案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缘起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
2.7 小结 |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
4.1 俗语词概述 |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
5.8 小结 |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
7.3 小结 |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
8.1 语言学价值 |
8.2 文化学价值 |
8.3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三国演义》评点之叙述学术语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三国演义》诸家评点概说 |
二、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
第一章 有机结构论术语系 |
第一节 首提“结构”:作为历史演义的搭架之“难”与“妙” |
一、“合本纪、世家、列传而总成一篇”:难于“分载”的史书叙事 |
二、“纪人事、非以纪鬼神”:难于“可以任意结构”的虚构叙事 |
三、“天造地设”:“自然之文”之妙 |
四、“如此结构,可谓匠心”:作者文心之妙 |
第二节 “关目”:巧布文“眼” |
一、“全部大关目” |
二、“所争只在一着”之“大关目” |
三、“前后之关目” |
四、“传中一大关目” |
第三节 “引子”“余波”:映示正文的前铺与衍漾 |
一、“闲文”“小文”为之端:意在后文的“作引” |
二、“奇文”之后继以“荡漾”:意在前之“大文”的“余波” |
第四节 “早伏”“照应”:远距离的彼此相因与前后相顾 |
一、“早为后文伏笔”:眼光远射的预置 |
二、“首尾大照应”、文内小“照应” |
第二章 辨证情节论术语系 |
第一节 “一虚一实,参差变换” |
一、“前是实事,后是虚谈”:所叙之事的虚实灵变 |
二、“前用虚叙,后用实写”:述叙方式上的虚实掩映 |
第二节 “宾中有主、主中又有宾” |
一、“人、地有宾、主”,“物亦有之”:“宾主”的指称对象 |
二、“于孔明则详,于庞统则略”:“宾主之别” |
三、“目曰‘袁绍战公孙’,而注意乃在刘备”:宾中主、主中宾的层次关系 |
四、“陪说”:以宾形主,醒畅本题 |
第三节 “无旁笔,则不见正笔之妙” |
一、“注意在正笔,而旁笔皆在所省” |
二、“于旁文之中,带出正文”,如“草中蛇”“空中龙” |
三、“正文之后,有旁文以缀” |
四、“以旁笔佐正笔” |
第四节 “相对成趣”,事不孤生 |
一、“前后天然成对,若合符节”:事异义同之“正对” |
二、“不相反则下文之事不奇”:理殊趣合之“反对” |
三、“遥遥相对”:上下文远距离隐然交涉 |
四、“锦屏对峙之妙”:对称性关联与相类而不同的变幻 |
第五节 “百忙中偏有此等闲笔” |
一、“急忙中写一闲景” |
二、“忽叙王粲生平,忙中偏有此闲笔” |
三、“以闲笔为伏笔” |
第三章 酣峻文势论术语系 |
第一节 “作曲”:文不“径遂”的迂绕横溢之势 |
一、“徐徐转出”:过接的从容缓渐之“曲” |
二、“本欲相合、忽若相离”:反向漾开之“曲” |
三、“不用自己寻着,却用花灯烧出”:意外离奇之“曲” |
四、“层曲”:多番延搁之“曲” |
五、“先取一封,藏却一封”:形成暂时性叙述空白的隐掩之“曲” |
六、“反出自左右”:形成旁敲侧击之“曲” |
第二节 “逆挑”:文不“顺接”的倒振之势 |
一、逆冲起“波”之峭 |
二、倒翻出“奇”之妙 |
第三节 “顿跌”:“波澜倏落”、起停有致之势 |
一、“忽然放下,文势一顿”:停而转之止势 |
二、“不用紧着,却用缓着”:急而刹之勒势 |
三、“将闻喜信,反先痛哭”:反折之变势 |
第四节 顿挫曲逆文势的叙述效果 |
一、“九曲五夷,不足拟之”:万里迤逦、陡变迭出的文本酣势与峻势 |
二、“乐观其后”:阅读期待的激发 |
第四章 参差笔法论术语系 |
第一节 顺笔“带叙” |
一、“带笔接叙”:“不冗不脱,绝妙经营” |
二、“口中带出”“眼中带出”:“简便”“省笔” |
第二节 回笔“补叙” |
一、“此处且不说明,待后文补出”:释读者疑虑 |
二、“续前文之所未及”:使前事无遗漏 |
第三节 插笔“间叙” |
一、“间”而“不见断续之痕” |
二、“间”而“参差入妙” |
三、“间”而“事乃详”“文乃曲” |
第四节 忙中“夹叙” |
一、“如霹雳火中偶杂一片清冷云”:气氛突换的“忽然夹叙” |
二、“如天外奇峰横插”:“事变文亦变”的“忽然夹叙” |
三、“叙事到急时,又用一缓”的“夹叙生平” |
四、“前应”“后伏”之“夹写” |
第五节 闲细“点”叙 |
一、“口中点出,又省笔” |
二、“总点一句”:综况略提 |
三、“于此处点出,为后文伏线” |
四、“妙有闲笔点次时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基于RS模型的男女多人对话话题共振研究 ——以《非诚勿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Acknowledgement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Motivation of the Study |
1.2.Objective of the Study |
1.3.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
1.4.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Previous Studies on Gender Discourse |
2.1.1.Previous Studies on Gender Discourse Abroad |
2.1.2 Previous Studies on Gender Discourse at Home |
2.2.Previous Studies on Chinese Topic |
2.2.1 Definitions of Chinese Topic |
2.2.2 Studies on Topic Selection |
2.2.3 Studies on Topic Change |
2.3 The Gap of Previous Studies |
2.4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Introduction |
3.2 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 and Its Limitations |
3.2.1 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 |
3.2.2 The Limitation of Spreading-Activation Model |
3.3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Chain and Its Limitations |
3.3.1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Chain |
3.3.2.The Limitation of Reference Point Chain |
3.4 Semantic Resonance and Its Limitations |
3.4.1 Semantic Resonance |
3.4.2 The Limitation of Semantic Resonance |
3.5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RS Model |
3.6 A Case Study |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4.1 Introduction |
4.2.Data Description |
4.3.Data Classification |
4.4.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4.4.1.Dialogues about Basic Information |
4.4.2.Dialogues about Leisure activity |
4.4.3.Dialogues about Love Experience |
4.4.4.Dialogues about Spouse Criterion |
4.4.5.Dialogues abou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
4.5.Summar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Main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
5.2.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四、看《三国演义》教你如何创业(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21世纪《三国演义》军事谋略研究应用综述[J]. 石欣.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04)
- [3]叶昼等作“伪李评本”小说评点中的理论论述研究[D]. 何毅.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4]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研究[D]. 韩霄. 扬州大学, 2012(07)
- [5]看《三国演义》教你如何创业[J]. 方雪飞. 科技创业月刊, 2002(01)
- [6]晚清京、沪昆曲“三国戏”剧本研究[D]. 谢立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8]《三国演义》评点之叙述学术语系研究[D]. 王秋.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9]基于RS模型的男女多人对话话题共振研究 ——以《非诚勿扰》为例[D]. 周芮.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10]活人[J]. 白连春. 四川文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