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环境与“特色文库”建设刍议——以“两广作家文库”建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广论文,文库论文,刍议论文,为例论文,地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爱迪科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制于地域环境和社会结构,其中,地域环境对人类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对地域文化的形成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从某种角度甚至可以说,文化是人类适应地域环境的产物。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地域环境千差万别,文化各具特色,正是这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图书馆“特色文库”建设资源呈现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等特点,由此根据不同地域环境资源建立起来的“特色文库”方异彩纷呈。
1 “特色文库”建设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大学的特色在于大师汇集、在于特色学科的优势,“大学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的建设,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并具有以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特性。”[1]同样,图书馆建设也在于具有特色,在于某些领域“特色文库”的建设。“特色文库”,顾名思义就是在收藏、研究和应用上具有特别价值和意义的文献资料库。“特色文库”建设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文献资源建设得好坏,决定了图书馆其他工作的成败,因此,“特色文库”建设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图书馆的地位和影响。根据对国内图书馆调查,文库建设尚未形成规模,多数还是一个盲点,尽管部分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文库也基本上以学校教师的著作为主,但缺乏新意,更不用说“特色文库”建设了。
对读者而言,一个图书馆最能吸引读者的也正是最能凸现馆藏特色的文库,例如湖南大学图书馆创建的“海内外湘籍名人作品收藏中心”、汕头大学图书馆创建的“潮汕文献数据库”等可谓其中的成功典范。“特色文库”对地方文献的保护和开发,文库本身开展科学研究的价值,以及服务地域环境,促进地域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2 地域环境对“特色文库”建设的影响
在我们世代生息的中华大地上,九州方圆、东西南北中,民族分布之复杂,土质地貌之悬殊,生产生活环境之多样,民情风俗之迥异,都是世界上所罕见的。[2]不同的地域环境为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民间艺术的繁衍,提供了应有尽有、各适其所的营养。“特色文库”是地域环境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的真实写照,是对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
2.1 地域环境决定“特色文库”建设的内容和方向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从农业社会流传下来的谚语告诉我们,大地是生命的温床,文化的摇篮。地域环境的千差万别,孕育了肤色体格、气质性格各异的人类族群和千姿百态的生活习俗,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自然也打上一方水土的印记,染上一方地域的色彩,“特色文库”建设内容和方向与地域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特色文库”建设时,应根据建设方特点和优势,结合地域环境进行文库建设目标定位,对资源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然后确定要建成什么样的文库,明确文库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由于资源种类繁多,形式类型不一,“特色文库”建设者应根据建设目的通盘考虑,进行资源类型的筛选,确保文库建设的质量。[3]如广州大学图书馆“两广作家文库”建设便是如此。
广东是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广西是西部开发地区,历史上早有“两广”、“两湖”、“湖广”一体的说法,山水相连,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文化,把几个区域的血脉紧紧连在一起,在漫长的历史交往和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岭南文化、八桂文化,如此同根且丰富灿烂的地域文化,交相辉映,为今天的区域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厚重的思想文化底蕴和激越澎湃的开拓创造活力,同时也成为两广作家创作的源泉(两广作家指原籍广东、广西的作家以及现在两广或曾在两广工作过的作家),其成果作为“两广作家文库”建设基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这些特点,将“两广作家文库”纳入建设内容,此库建立旨在:(1)收集两广作家著作(含译著)、手稿、自办刊物以及相关评论、报导等,供研究、参考和文化交流,并作永久性珍藏,同时录入相关数据库。(2)与教学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文学讲座,诚邀两广知名作家讲学;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两广作家联谊活动,促进两广作家的交流,并借文化强省建设的东风,向国内外宣传介绍两广作家,借助广东毗邻港澳和经济强省这一优势,将两广作家推向世界,以此提升文库的地位。(3)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展览,以增强文库伪作用和社会影响。(4)文库除了继续保持与两广作家广泛接触之外,还将大力拓展海外文坛,加强与海外两广作家的联系,努力收集与珍藏这些作家的有关材料,使文库名副其实地成为两广作家作品收藏基地、作品研究基地、文化交流中心,以及两广作家个人材料资料库。[4]目前该库陆续收到广州、深圳、佛山、南宁、柳州、桂林、香港、台湾等地两广作家捐赠的包括手稿在内的著作、评论、相关作品报道和作家简历等个人材料3000余件(册),文库最终将建设成“两广作家文化研究中心”,让两广文化艺术资源发挥出更大功效,使“两广作家文库”名副其实成为推动两广乃至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典范。
2.2 挖掘地域环境资源,探求“特色文库”建设思路
当人们考虑地域环境发展优势时,往往更多的是与旅游资源联系起来,在文化方面也只是考虑当地历代传统文化的人和事,很少与历史文献的保存和开发联系起来,致使一谈地域环境资源则思维放在旅游经济上。其实,在挖掘地域环境资源促进地方发展时,要考虑在经济得到增长的过程中,文化也要同步发展。图书馆在挖掘地域环境资源方面,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从人员素质到仪器设备占据了多方优势,在促进区域文化发展,挖掘地域环境资源,寻求“特色文库”建设思路方面可先行一步,在文献的收集上注意区域优势,如果要收藏的材料地域相去甚远,跨地区收集文献,势必事倍功半,这好比在两广区域谈黄土高坡的文献收集,显然没有优势。特色文献的征集,犹如土特产等农副产品一样,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库”建设,要根据建设方实际情况确立主题,找准切入点或突破口,积极探索和创建有利文库自身发展的途径和模式,提高地域环境资源的易用性和共享性,并根据用户需求随时更新。[5]如广州大学作为一所文、理、工多学科现代化开放型的综合性地方大学,优势地位独特,可充分加以利用。目前,根据学校所处的有利地理位置,选择“两广作家文库”作为“特色文库”建设研究内容,正是基于这些考虑。除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合作与交流是广东省目前或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个重要热门话题外,更重要的是以两个省或是几个相关地域建立异地作家文库,并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开展研究的模式,国内尚不多见,很有开发空间和价值,值得探讨。“两广作家文库”立足文库,开发利用其优势,精心打造品牌,成为推动两广乃至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实际中心。
3 “特色文库”建设可持续发展途径
3.1 “特色文库”服务于地域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已成为一个地域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随着社会发展,各地都在挖掘当地文化,纷纷成立地域文化研究机构,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和建设,[6]也使得“特色文库”服务地域文化建设成为现实。“特色文库”本身即是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拥有巨大的潜在服务市场,其自身内含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不能低估。考虑到其地方属性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紧密结合,要突出地方特色,为本地区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推动地域文化建设,这也是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特色文库”对地域文化成果的传播及其价值的实现起着中介作用,在地域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
那么“特色文库”怎样服务地域文化建设呢?文献收藏是办好文库的基础,但办库思想决不能停留在收藏上。“特色文库”建设目的和存在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服务决定其生存价值,也是增强文库作用和影响力的最好表现形式。“特色文库”服务地域文化建设,首先要对馆藏地方文献进行深度开发、整合,使馆藏文献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其次是在内容上准确定位,明确服务对象、任务和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向社会推销、展示自己,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文库的功能和作用、目的,使社会有所了解,同时,也要大力开展咨询活动,及时了解掌握社会各界的需求。实际上,文库依据社会要求,不断丰富库藏的范围、种类及方式的过程,也是拓展服务覆盖面及确立服务模式的过程,只有不断调节好彼此关系,才能为社会提供更有针对性、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的服务。通过参与地域文化建设服务,可以使更多的人对图书馆有更深入的了解,产生其他方式无法达到的宣传效果,有效地扩展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其社会声望,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建设。
3.2 以文库为依托开展科学研究
“特色文库”建设的目的一是开展各项服务,二是以文库为依托开展科学研究。对文库建设本身的研究不能空泛,要有针对性和具体的研究目标。开展研究对提高图书馆整体研究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可更好地指导服务工作。研究主要围绕文库自身建设和文库藏品的开发与利用,并使之成为推动文库发展的动力。我们的方法是根据文献内容设立若干个子库开展研究,其指导思想是“建一个文库,立一个项目,树一个品牌,干一番事业”,让“特色文库”建设带动一大片,多方受益,共同提高。如由广州大学图书馆牵头,广东、广西作协参与的三方合作科研课题“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合作中两广作家文库及文化艺术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已申报2006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获得省级科研立项,共建的“两广作家文库”,本身就是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合作与交流的一种尝试。可以说课题研究是打破区域分割、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机制、提高两广区域文化合作的重要举措。该项目以文库为载体,稳步发展,培育及发展“珠江流域文化”,以利在区域文化合作中破除保守的地方观念,消除观念上的隔膜和文化差异,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和信用基础,研究两广地区作家文化合作的前景与未来,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和辐射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实现两广共同繁荣的内在动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为广州市属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探索出一种新的办馆模式,“两广作家文库”的创建不仅体现了图书馆工作的创新,也是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理念的突破,“两广作家文库”将为今后两广区域文化合作与交流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平台。
3.3 “特色文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特色文库”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文库的建设上普遍存在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足和收集文献遇到的问题,这也是各文库建设单位普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库建设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文库的建设和发展。文献的收集是文库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当前文库建设普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也是文库最基础、最艰巨、最持久的工作,主要靠多种形式和文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但赠书仍属自愿,要征集到最新文献尚需下大力气。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不但需要文库建设者的努力,而且还要各级领导和部门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其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文库建设的意义与重要性的认识是关键。办好文库首先要争取各级领导和主管馆长的支持,因为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领导的帮助,领导和主管馆长对文库建设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意识,给予实质的支持,是决策者支持最有效的措施。
“特色文库”建设也是一项带有公益性的事业,征集工作必须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创造条件,可通过呈缴、征集、提取、收购等方式获得文献,而建立呈缴本制[7]可以说是多方受益的举措。呈缴本制是文库征集工作的需要,不仅使文献得以妥善保存,同时也无偿地向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文库的收藏取于社会用于社会,社会各界人士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著作和出版物向文库呈缴一本,只有共建才有共享。为了保障呈缴本制能顺利执行,应采取一些措施,如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在政策法规上以此对呈缴起到扶持作用;及时宣传介绍征集到的每一个作品,对提高征集工作效率,激励和促使其他人员提交材料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文献收集工作只有规范化、制度化,才能确保“特色文库”建设的完整性。
收稿日期:200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