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秋季腹泻?
小儿秋季腹泻,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秋季的腹泻,一般是10-11月,临床上,患儿年龄多在6个月至3岁。柯萨奇病毒、轮状病毒以及ECHO病毒等都是引起小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其中,轮状病毒居多。临床上,以感冒、腹泻和呕吐为显著表现。
对于小儿秋季腹泻,一般呈散发,也可是小流行状态,多经由粪—口传播。小儿秋季腹泻,存在1-3天左右的潜伏期,大多数患儿6-24个月大,年龄超过4岁的患儿较少。小儿秋季腹泻,多起病急,容易出现发热症状,且多伴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但是,中毒表现不明显。小儿秋季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病症,自然病程在3-8天左右。大多数患儿表现出大便次数增多,而且量多,水分也多,呈现出黄色水样或者是蛋花样便,一般可见少量的粘液,无腥臭味。
为什么小儿容易发生秋季腹泻?
第一,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成熟,酶活性差,但是对营养需求量较高,肠胃的负担较重。家长喂养不当,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则可能导致小儿腹泻。
第二,婴幼儿免疫功能不成熟,调节机制差,季节变化时,容易遭到病原体侵袭,病原体经由被污染的食物进入至体内,导致腹泻。
第三,秋季,温差大,气温变化大,忽冷忽热,气候变化,引起感冒、腹部受凉、感染等,容易导致腹泻。
发生小儿秋季腹泻后,如何治疗?
确诊小儿秋季腹泻,合理饮食及适当用药,对缩短病程有很大帮助,可促使患儿尽早恢复,且对小儿的健康并无较大影响。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则容易并发酸中毒、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或者是导致病情迁延,引发营养不良,对患儿今后成长发育存在较大影响。
(一)口服液体,预防脱水
1.米汤加盐溶液。米汤500ml+细盐1.75g,或者炒米粉25g+细盐1.75g+水500ml,煮2-3分钟。20-40ml/kg为首次剂量,坚持少量多次,一般4小时内饮用完,随后,便可随时口服,患儿能够喝多少就给多少。
2.糖盐水。白开水500ml+蔗糖10g+细盐1.75g,用法及用量和米汤加盐溶液一样。
3.口服补液盐(ORS)溶液。注意新生儿慎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年龄低于2岁小儿,每天500mlORS液;年龄2-10岁小儿,每天1000mlORS液 ;年龄>10岁小儿,能喝多少给多少ORS液,一般控制在2000ml左右。遵循少量多次的基本原则。年龄在2岁内的小儿,每1-2分钟,喂1勺,约有5ml;大一点的小儿,可以用杯子直接喝。如果患儿表现出呕吐,需停止至少10分钟,再喂,每2-3分钟,喂1勺。
(二)足够饮食,预防营养不良
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小儿,则继续母乳喂养,但是,喂奶的间隔时间可稍微延长一些。若是非母乳喂养,需根据年龄进行营养干预。年龄在6个月内的小儿,继续喂养平时的奶或奶制品,用米汤或者水稀释羊奶、牛奶,腹泻症状有所好转之后,饮食可以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或者喂酸奶,或者是选择奶-谷类混合物,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不含乳糖的奶粉。年龄>6岁小儿,给平时饮食,包括蔬菜、粥、面食、鱼或肉末等,喂食量由少到多。可适量给予新鲜水果汁、水果,补钾。年长患儿可吃一些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油腻食物。
(三)药物治疗
1.微生态调节制剂。微生态调节制剂,帮助恢复患儿的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天然的生物屏障。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以及粪链球菌等药物。
2.肠粘膜保护制剂。肠粘膜保护制剂,能够吸附病原体,保持肠细胞的分泌与吸收功能正常状态,与肠道中的粘液蛋白产生作用,强化其屏障功能,以免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影响攻击。常用药有思密达等。
3.敷脐。因受凉所致的腹泻,大便带沫,可取肉桂、丁香各3g,研磨呈细面,添加醋进行调和,贴敷在肚脐上,应用胶布固定药膏,中间加上一层塑料薄膜,每天更换。云南白药用70%酒精调和,敷脐后予以伤湿止痛膏固定,也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掌握以下几点,积极预防小儿腹泻
1.若是条件允许,尽量母乳喂养,夏季避免断奶,而且应该丰富饮食的种类。适当添加辅食,科学喂养,乳食不可太饱,避免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
2.注重饮食卫生,饭前和便后应该洗手,且小儿食具应该定期消毒。
3.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或者受暑。
4.对于腹泻者,应该做好隔离工作,并且加强对粪便的消毒管理。
5.室内,保持空气新鲜,空气流通,温度适合。
6.对于感染性腹泻,需消毒隔离。
7.控制饮食,乳食适当减少。如果患儿频繁的呕吐,需要禁食至少8-12小时,等到病情有所好转之后,再慢慢恢复到正常饮食。初愈后,当心饮食,科学喂养。
综上所述,小儿秋季腹泻是临床常见病症,发病率高,且对小儿的身心健康有一定影响。因此,一旦发生,我们应该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对症治疗,尽早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论文作者:向利琼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小儿论文; 秋季论文; 患儿论文; 米汤论文; 病原体论文; 年龄论文; 饮食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