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医院 165199
【摘 要】当肠道菌群失去平衡时,会引起腹泻发生。小儿肠道环境脆弱,易受细菌、病毒及药物等的影响,使肠内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等有益菌减少,肠道失去保护屏障,外来菌在肠道内定植,从而发生腹泻,腹泻又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微生物制剂已成为调节肠道菌群的主流药物,亦可迅速提高肠道厌氧菌数量, 促进小儿腹泻治愈。
【关键词】小儿腹泻;肠道菌群;
【中图分类号】R72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507-02
【Abstract】when the intestinal flora lose balance, will cause diarrhea. Intestin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susceptible to bacteria, viruses and drugs, so that intestinal bifidobacteria, E.coli and other bacteria to reduce the loss of protective barrier, intestinal colonization, foreign bacteria in the intestine, and diarrhea, diarrhea and can aggravate the degree of imbalance of intestinal flora. The microbial prepar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drug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can rapidly improve the number of intestinal anaerobes, promoting children's diarrhea cure.
【Keywords】children with diarrhea; intestinal flora;
小儿腹泻是由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是造成婴幼儿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肠道菌群失调是小儿腹泻重要表现之一,也是腹泻的基本原因。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稳定性薄弱,且易受到繁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环境会严重失衡,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病菌攻击,导致菌群紊乱又进一步加重,使腹泻进入恶性循环中。因此,改善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菌群对于治疗患儿慢性腹泻具有重要意义。
1 肠道菌群与小儿腹泻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众多,包括饮食、卫生条件等。近年来,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使用后遗留的问题也突显了出来,有资料显示使用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高达74. 40%,成为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又一主要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肠道菌群的作用为:1)保护屏障:肠道内厌氧菌定植于肠粘膜表面, 形成一个微生物保护层, 低御外来致病因子的侵袭。2)营养:肠道厌氧菌群(主要是双歧杆菌) 可以帮助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合成. 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3)调节免疫:其中的双歧杆菌可以增强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 从而提高了机体免疫力,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4)促生长发育:有研究证明双歧杆菌能够明显的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Hogenaner C等将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机制概括为: ①广谱抗生素使用后肠道内正常菌群减少,并导致大肠糖类的代谢异常,从而引起渗透性腹泻及大肠功能紊乱;②胆汁酸代谢异常,正常肠道菌群参与胆汁酸代谢,将初级胆汁酸去羟基后形成次级胆酸,能减少鹅脱氧胆酸的浓度,减少肠道刺激。大量抗生素使用后,使得肠道菌群参与的胆汁酸代谢减弱,肠道刺激增强,从而引起分泌性腹泻;③某些抗生素能够激动胃动素受体,引起腹泻、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
综上,肠道菌群失调与小儿腹泻的关系为:外界因素进入体内,引起益菌减少,有害微生物反而增多,使肠道的微环境发生变化,菌群失去平衡,丧失原有的屏蔽拮抗作用,易致肠道感染从而发生腹泻,腹泻时肠道内微生态环境会严重失衡,而厌氧菌的减少导致外来细菌的攻击,此时肠道内菌群紊乱又进一步加重,导致腹泻的恶性循环。因此,改善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菌群比例对于治疗小儿腹泻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2 治疗的研究进展
随着微生态学研究深入,微生态制剂逐步广泛地用于临床,尤其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已得到临床较广泛的认可。活菌制剂可以迅速对肠道菌群进行调整及补充,使有益菌得到定植,促进生物学屏障形成,促进维生素合成、葡萄糖分解,促进营养物质吸收,产生的乳酸和乙酸对肠道致病菌繁殖抑,改善肠道运动功能,调节正常肠蠕动,发挥其保护、免疫、抑菌、平衡、营养。廖莉等认为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以降低腹泻的发生率,疗程越长,疗效越突出。周贤刚等认为保留灌肠(乳酸菌素)配合蒙脱石散用于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易行效佳;王菊花等认为妈咪爱通过促进厌氧菌生长,发挥屏障作用,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且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肠道菌群及小儿腹泻的研究有多方面的进展,通过分析文献得知,西医对肠道菌群失调及调整菌群平衡有较深入的研究,只有彻底研究清楚肠道微生态系统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具体机制和规律, 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及方法。
参考文献:
[1]罗子忠,肠道微生态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效果分析,吉林医学,2012,33(13):2742-2743;
[2]季芙红,肠道正常菌群及微生态调节剂在小儿腹泻中的作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4-96;
[3]巨爱萍.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1,11(40):1134;
[4]何靖,赵玉民.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制剂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 (23):60-61;
[5]秦卓,任爱民,王红.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大鼠肠黏膜结构损伤变化和中药复方制剂通腑颗粒及其组分的保护作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6):467-477;
论文作者:袁迅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9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0
标签:肠道论文; 小儿论文; 抗生素论文; 厌氧菌论文; 杆菌论文; 制剂论文; 胆汁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9月第30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