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相应 同中见异——沪、港、台三地高考语文命题思路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中见论文,高考语文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沪、港、台三地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民族历史之根却是一脉相应的。尤其是香港回归和海峡两岸“三通”的不断扩容,更是促进了三地间教育文化领域的交流沟通。本文就三地高考语文命题思路及试题特征略作概述,以便在比较中促进了解,取长补短。
一、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淀
从考试目标及要求看,三地命题思路聚焦点之一是弘扬中华五千年文明,注重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有利于年轻一代对民族经典的传承。
台湾卷(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考科”)分成两大部分。以2006年为例,第一部分为选择题,选择题中有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两类,题量总计为24题,其中涉及古代传统文化内容的多达14题,占题量的58.1%左右。第二部分简答题设2题,要求考生对《孟子·尽心上》的相关内容作出评析。可见命题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台湾卷不仅量多,而且试题涉及内容相对宽泛。概要述之可分成五个方面:一是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其中包括作家、作品、风格、流派;二是对名家名篇中“文眼”“诗眼”或关键语句的理解、分析、综合;三是鉴赏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四是阐述诗文作品的主要思想倾向;五是辨识作品具体写作技巧、特点。上述五个方面基本涵盖了阅读理解古诗文必备条件。同时,在试题难度调控上也令人感叹。
例如2006年试卷第一部分第8题:
传统建筑常悬挂楹联,以凸显建物主题,增添人文情趣。下列各选项中的楹联,何者与建物主题配置不当?
A.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用于书院
B.真实不虚,大慈悲,度一切苦厄;意识无界,空色相,现五蕴光明——用于观音祠
C.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季汉;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用于诸葛亮祠
D.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用于道观
此题看似测试考生有关楹联相关知识及应用能力,比较单一,实则不然。试题还涉及对楹联内容理解、主旨的概括以及古代文化常识中“书院”“道观”“祠堂”等建筑物概念的把握。如缺乏或忽略了传统文化中某一知识点,类似这样有一定难度的试题是难以应对的。
而香港卷(高级程度会考“中国语文及文化”)对古诗文的考查,尽管题量较少,试题内涵之深之广却也同样令人刮目相看。内容从先秦文学起始而两汉而隋唐而宋元明清,贯穿了整部中国文学史。乍看之下,疑似大学中文专业的题目。例如2001年试卷二文化问题(三):
阅读下列一段对话,并回答所附问题:
舅父 近来不少人爱谈神说鬼,传媒又推波助澜,真是无聊。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态度,在今天实在值得提倡和肯定。
外甥 舅父,昨天你还在说“举头三尺有神明”,究竟你信有鬼神还是不信,
舅父 即使真有鬼神存在,我们也不妨效法儒家的态度。孔子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我认为这一种对鬼神“存而不论”和“敬而远之”的态度,是最恰当、最合情合理的。
外甥 这是鸵鸟政策,不敢正视问题!他若是对鬼神“敬而远之”、又为什么对祭礼那么紧张呢?舅父,我发觉你也犯上相同的毛病!你常劝外婆不要打小人,拜财神,说那些全部是迷信活动;但每到清明扫墓,你一定要依“正日”上山,衣着要朴素整齐,鲜花祭品要最好的,一切亲力亲为,除了做妥一切仪式程序外,还向死去多年的外公,低声禀告家中一年来的状况,而且诸多禁忌,好像怕有什么错失,会开罪鬼神似的,这不是比外婆还要迷信吗?
舅父 这是处事态度的问题,跟迷信不迷信完全是两回事啊!孔子曾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有强调“吾不与祭,如不祭”。我们如果敷衍了事,或者找别人代替出席祭礼,又有什么意思呢!
外甥 舅父,就根据你引述孔子的话,我觉得孔子对鬼神和祭礼的态度,是自相矛盾的!
舅父 你误解孔子了,如果你细心分析,就会觉得他的鬼神观和对祭神的态度,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反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教精神。你不是在修读“中国语文及文化科”吗?应该对这个问题好好反思一下,说不定考试会有此一问呢!
(1)舅父认为孔子对鬼神和祭神的态度“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试就他所引述孔子的话加以申述。
(2)下列两个事例,是否符合儒家宗教精神?试分别评论。
①个人或团体拜祭关帝
②电影开镜前拜神活动
或许有人以为香港受西方文化、尤其是英国文化影响甚重,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要浅薄些。以上试题正是对这种误解的澄清。上述试题以对话形式阐述了孔子对鬼神与祭祀活动的态度与观点。文中前后共有五处引用了孔子在《论语》中的话,如缺少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那么要回答试题(1)就如摸黑走路、困难重重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香港卷对检测考生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相比之下,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部分比较平实,难易度相对适中,注重考查学生对文言语言现象的把握及粗通大意、读懂一般的古代诗文的能力。其命题主要思想是: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有利于促进日常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有利于考生从古诗文中汲取养分,提高思想文化素养。
上海卷文言文板块分成三个部分:
名篇名句的记诵默写。考试目的在于检测考生对传统文化阅读量的积累。这对学习祖国母语起着多方位潜移默化的作用。
古代诗、词、曲的鉴赏评价。如果将经典的阅读分成若干层次,无疑,鉴赏评价应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历年来,上海卷试题着眼于考生举一反三迁移比较能力的培养。如2005年要求考生从李白《望庐山瀑布》与徐凝《庐山瀑布》两诗比较中来鉴赏评价诗作各自的意境、气势与表现手法。应该说,上海卷命题思路既扣合日常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模式,显得活泼多变,又比较切合考生学习实际。
文言文语段阅读。值得一提的是,命题除了着眼于文言语言现象的测试外,更注重对语段主要内容的辨析,要求考生对古人的伦理道德观、人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辩证,从而努力做到在学习过程中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关注现实,立足实用
三地高考语文试卷除了都重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外,也十分关注现实,着眼于考生在当今社会中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检测。
香港卷“阅读理解考材”部分共选文段六篇,每篇均有试题,6段选文共24考题,满分为120分。考材内容涉及政治民主、都市文化、股市预测以及生活压力、读书方法等方面,非常现实,完全贴近香港社会现实与考生生活环境。例如“哪两个日常生活的事例表现出中国人具有东方文化的特征”,再如“掷飞镖和掷镍币测市与股市趋势的关系是________”等等。
香港是讲究实际的社会。学生高中在校期间必修课目与内地相比,除相同的生、化、物、地外,另设经济学、企业概论、会计学原理、政府与公共事务、伦理及宗教等等。经过高考之后,每年约有60%的学生进入大学深造。从学习课目及高考试题看,注重语文能力的实用性是香港教育考试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卷由于考试目标与香港不同,在现代文阅读板块中比较关注社会人文意识的培养与考核。如2006年高考阅读材料(一)关于城市色彩景观的控制,属于超前研究性的课题,选文宗旨是引导考生关注社会人文环境的现状,思考并增强“诗意居住”的人文意识。再如2005年高考阅读材料(二),《回望昨日的感伤》是关于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年的一篇美文。命题者思路是要求考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悟人类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与对未来美好的期待,从而理解人类社会的真、善、美的内涵。
台湾卷不设现代文阅读专题考查,但选择题中涉及相关内容。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三地间教育考试上的差异并不奇怪。可喜的是我们在比较中看到了不少相同之处,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三、聆听能力凸现试题亮色
香港高考卷中引人注目的亮色是设有“聆听理解”的考查。语文学习能力的展示除书面表达外,听力与口语交际理应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忽略了聆听能力可能是高考语文的一种缺失。
香港试卷中关于聆听能力部分一般有三段录音,每段录音播放时间为3-10分钟左右。有的根据录音内容还穿插音乐。聆听能力试题主要有:对播放内容要点概括;对某一话题不同意见进行筛选整合;对演讲或采访中关键语句内涵的理解、感情色彩的辨别等等。聆听理解的考试对促进与提高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口语交际能力无疑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上海高考语文卷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至今未能实施聆听能力的测试。但令人欣喜的是,行将推出的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正在积极酝酿增设聆听能力的考查内容。聆听内容可涉及社会热点话题、公众文明道德、经济文化艺术以及校园生活人际交往等等。相信聆听能力的推出必将更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有利于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作文命题以人为本,各具特色
作文育人是我国历代教育思想家的一种共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作文形式为文字,其内容实不出思想感情两端。”三地高考语文对作文的命题立足以人为本思想,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相互依存关系充分展示出来,是作文试题显著的共同特征。
台湾高考卷满分为100分,作文比重每年不等,一般在27%-36%之间。现将近三年作文试题摘录如下:
2004年:请以“偶像”为题,写一篇文章,文长不限。“偶像”可以是“仰慕的对象”,也可以是“学习的典范”等等。你可以针对这个文化现象,提出理性的思辨;也可以叙述你模仿、追逐历史人物、身边长辈、各行各业精英或故事中角色的经验;叙议兼具,也未尝不可;但务必建立属于自己的、首尾连贯的脉络。
2005年:家,对许多人而言,不止是身体的休憩处,也是心灵的归依所。我们每天乃至于一生,不断地在离家与回家的历程中,构筑出一天以至于一生的故事。一般人离家后总不免有回家的企盼,但也有人视回家为畏途,甚或无家可归。回家对每个人而言,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意义。试以“回家”为题,写一篇首尾具足、结构完整的文章。叙事、抒情、议论皆无不可,文长不限。
2006年:人总是想飞的。飞,是一种超越,带来心灵的自由;但也有人禁锢自我,扼杀了想飞的念头。你是否想飞?你想飞翔在什么样的国度?飞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与改变?试以“想飞”为题,写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叙事、抒情、议论皆无不可。文长不限。
从上述三个作文试题中,我们可以触摸到台湾卷作文命题思路的基本轨迹:以人为作文圆心,凸现“我”的感情世界;调动想象、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手段来张扬考生的个性。值得一提的是命题者在作文提示部分语言简洁,对作文范围的限制及要求的表达清晰明确,有利于考生理清思路。
香港卷作文为实用文类写作,一般提供相关资料并拟二至三题,考生只须选做一题,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长文,或做两篇字数总和不多于700的短文。
如2002年试卷以《淫亵及不雅品条例草案》为主题,列出各则报章摘要,编拟了三道试题:
一、以江城教育学会会长或江城传媒工作者协会会长名义(任选其一),就管制淫亵及暴力刊物的问题,向江城传媒事务部部长提交一篇建议书。
二、张志聪和梁秀庄都反对由市政府立法监察传媒。试以《江城日报》时事评论专栏作者名义,在该报撰文一篇,评论两人的观点。
三、以“《淫亵及不雅物品条例草案》的论争”为专题,撰文一篇,介绍论争的缘起、经过及不同人士的意见。
学生须阅读所提供的全部资料,然后根据相关资料的内容选一题作答。试卷内的资料未必每一题都适合采用,学生需要作出判断,选取切合题目的资料,再加上自己的构思,才能完成写作。由此可见,香港高考关于实用文体类写作的考试比较看重考生在社会实际生活中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而上海高考作文命题思路与港台地区相比,同中有异,呈“海派风格”。
近年来(2003-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命题突出了以特定社会背景为依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人文。既有对纷繁多彩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评论,以测试考生的洞察力与思辨力,又有如“我想握住你的手”这类可诗意抒写也可作理性思考的人性化题目。与此同时,命题也充分考虑到高考的作文题应贴近考生的思想实际与生活实际,给他们一个“天高任鸟飞”自由发挥的广阔天地,从而可将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有棱有角,不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窠臼。
作文是考生思想素养与综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凸现,三地作文试题的异同之处,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上述对两岸三地高考语文命题思路的比较评析是粗略肤浅的,一定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空间,期待着有更多的行家里手来参与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