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本文以三门峡库区段河道为对象,针对三门峡库区段河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沙口下延13~22垛严重的塌岸给当地群众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茅津防冲工程上首滩岸不断塌退,河势逐年上提,造成滩岸坍塌严重,西延下首没有防护工程,汛期河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小水上提,河槽主流继续北移,塌岸在继续扩大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生态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项具体的治理策略,如保留其自然的形态、河道护坡生态化、河道景观天然化。
关键词:三门峡库区;河道;生态治理;策略
1 前言
在水资源的体系构成中,河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其不仅要承担居民生活用水的责任,同时也是水上运输、水产养殖与水力发电等的重要场所。作为河流的一个重要载体——河道,其与河流之间表现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河流的生态状况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等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河道生态治理以确保河流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发达国家对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且各项技术得到了广泛性应用,如美国、瑞士等国家在生态河堤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恢复河畔树林与植物群落;美国在新泽西州建设的生态护坡工程抵御了1999年“弗洛伊德”飓风的袭击,这场飓风几乎没有对生态护坡造成大的损坏,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生态护坡对维护河道稳定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对河道生态治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全球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趋势下,全球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且由于受欧美等国的影响,我国逐渐认识到了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如中科院院士刘昌明提出了《我国21世纪生态水利的研究》,建议在研究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环境水利与生态水利。
2 三门峡库区段河道基本情况
2.1 沙口下延13~22垛
该工程位于黄淤18断面~黄淤19断面之间, 为三门峡水库库区段,已建防浪工程长800m、防冲工程长829m。近年来,由于黄河主流摆动频繁、河势变化剧烈,河岸出现大面积坍塌,在沙口河段形成一个2300多m的“∪”形弯道,致使沙口村近650余名群众的口粮田付之东流,群众生活发生危机。目前,河岸坍塌仍在继续后移北靠,直逼沙口、张峪两村的“连片千亩果园”,向东直接威胁东坡、北村、窑头等村3000余亩耕地和已建护岸工程。严重的塌岸给当地群众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生活上带来严重困难,沿河移民多次上访反映塌岸情况,要求尽快治理解决。
2.2 茅津工程
该工程位于黄淤11断面~黄淤12断面之间, 始建于1983年,已建有工程2035m;其中双防工程1435m,防冲工程275m,防浪工程325m。由于近年来黄河上游来水来减少,三门峡水库低水头运行,黄河主流出后川工程后,直线下行顶冲已建工程上首未设防地段,形成一条斜河,造成茅津防冲工程上首滩岸不断塌退,河势逐年上提;非汛期高水位风浪冲淘、剥蚀,形成台级式的塌退,耕地在不断减少,当地群众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仅2004年~2010年累计塌滩塌岸达1024亩,最大塌长900m。
2.3 西延工程
该工程位于黄淤6断面~黄淤11断面之间, 始建于1987年,已建防冲防浪工程长2485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西延防浪工程基础滑塌外倾,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稳定;近年来,水流靠左行河,主流顶冲西延河湾的进口,由于河湾进口无工程布设,造成滩岸坍塌严重,多处形成陡崖、陡坎,同时,工程下首没有防护工程,汛期河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小水上提,河槽主流继续北移,塌岸在继续扩大,急需进行治理。
3 生态河道概念的提出
在河岸设计方面,生态河道和传统河道大不相同,生态河道更注重生态圈的平衡,在河道的岸边设计上采用土质,河道中的水通过土壤为媒介利于岸上植物的生长。不同于生态河道,传统河道主要是以石头或者是混凝土修成的河岸,只是单方面考虑到洪水防治和排水的方便,不利于植被的生存。
4 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4.1 尊重自然原则
尊重自然原则是进行河道护理的第一要素。要利用生态平衡的理论知识进行河道的治理,在保证河道的原始形态之上,利用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来维持自身的稳定。
4.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是河道治理中不容忽视的。要提高水域的原始生态环境,做到经济效益、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就必须要确保河流水源的充足和循环使用。
5 三门峡库区段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策略
5.1 应保留其自然的形态
在以往的河道治理中一般都是人工裁弯取直的方式,不但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也改变了河道原来的走向,不利于植被的生存和动植物的生存自然环境。在三门峡库区段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首先,要修整早前三门峡库区段河道中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尽量恢复三门峡库区段河道自我调节功能,对曾经该段河道的破坏情况进行一定的还原修复,恢复该段河道的自然流域,通过高低不同的滩岸深度,不同的弯曲度和不同的流沙流速,以便把控该段河道河水的流速,从而实现该段河道河流流速的自我调节、河水的自我修复净化,最终实现该段河道河流的生态平衡。
5.2 河道护坡生态化
三门峡库区段河道的生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河岸及河岸周边的生态的统一性,传统的河道治理采用了石头混凝土等硬性材料,不利于河道及周边的生物的生存,所以在三门峡库区段河道的护坡建设中,要充分在选材,功能性及自然条件的各方面的合理化使用。第一,在该段河道的治理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减少使用混凝土,浆砌石块等硬质材料,取而代之采用河底淤泥经过脱水固化后装袋,然后用做填土或是护岸。另外,可以选用能做封口的植物进行封口,这样不但能减少硬质材料对河道水源的污染,更能适应动植物生存。同时,可以采用卵石填充河道,不仅给鱼类生存提供了空间,还合理利用了混凝土弃渣,从而在经济方面和生态方面都得到了效益。第二,在该段河道铺坡的设计上,采用天然石堆砌,让石块紧密相连。这样的处理在河道急流中最为常见。
5.3 河道景观天然化
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景观河道也作为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景观河道就要求主要表现在河道的整体形态及护坡植被等方面,三门峡库区段河道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形态相统一,并且在景观河道的建造中要尽可能的保留该段河道自然形态,同时也可加入人文景观的设计,根据该段河道的地理环境,可在河道内部进行水中动植物培养,在不影响该段河道正常的生态环境和功能下,可建设相匹配的休闲娱乐场地,从而达成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
6 结论与展望
(1)以三门峡库区段河道为研究对象,针对河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从生态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植物合理配置与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等原则,提出了具体的治理策略,如保留其自然的形态、河道护坡生态化、河道景观天然化等,为同行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2)河道生态治理要不失其基础的功能的前提下,要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生态效益方面做出相对应的改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业不断发展,经济发展是河道治理的必然趋势,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带来与生态、环境、空气、水质等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加大生态治理已成为未来河道治理的一种必然性选择。
参考文献:
[1]赵田.河道生态化在黄河河道治理的应用[J].山东水利,2014(13):129-130
[2]陈庆红.黄河河道治理中有关施工技术的探究[J] .人民黄河,2014(126)
[3]蒋俊.河道生态化在河道整治中的实践[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5(11)
[4]董超.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 [J] .中国水利,2014(10)
论文作者:白金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河道论文; 生态论文; 库区论文; 工程论文; 护坡论文; 河流论文; 黄河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