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不均衡的动态预测与分析&以山东省为例_济南发展论文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不均衡的动态预测与分析&以山东省为例_济南发展论文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动态预测与分析——以山东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为例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剩余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区域组织形式、人口分布格局等因素影响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性日益突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差异进行定量预测、分析,预测其未来走向和基本态势,对于研究其转移规律,因地制宜制定转移政策,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指标设置与选取

本预测时段为1998~2010年。由于时间跨度较大,而且该时段正处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具有同以往相异的特征。所以在设置转移指标时,突出指标的客观性、连贯性、稳定性、代表性,涵义简洁明了。根据预测指标特点,共选取5项指标:

Ⅰ 人均GDP ——代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的经济背景指标;

Ⅱ 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代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压力指标;

Ⅲ 城乡人均收入比——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动力指标;

Ⅳ 非农业人口比重——代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映射指标;

Ⅴ 农村劳动力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直观度量指标。

为了保证预测值准确性,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农调队、山东省农业厅等权威部门正式公布的统计资料。

资料时间序列除农村劳动人均耕地数据因资料限制为5年外, 其余均为7年(详见表1)。

二、预测方法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动态预测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非线性回归法。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预测指标中,由于此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变量之间非线性相关关系,所以在单因素预测时,大多使用了这一方法。

非线性回归法表达式为:

Y=a+bt[c]

式中,Y—因变量(指标预测值);t—自变量(预测年份);a、b—待定参数;c—自变量指数赋值, 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经过反复测算,采用了不同的赋值。

表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原始数据

地Ⅰ-人均GDP(万元/人)[1] Ⅱ-城乡人均收入比(以农村为1)[2]

区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0 1991 1992

济南 0.27 0.31 0.37 0.56 0.67 0.89 1.13 1.47 1.44 1.71

青岛 0.26 0.29 0.37 0.66 0.77 0.94 1.03 1.26 1.26 1.46

淄博 0.40 0.35 0.45 0.72 0.85 1.03 1.03 1.25 1.26 1.38

枣庄 0.16 0.18 0.24 0.33 0.38 0.49 0.59 1.59 1.57 1.55

东营 0.42 0.48 0.54 1.03 1.16 1.40 1.56 2.13 1.92 2.30

烟台 0.24 0.27 0.37 0.61 0.71 0.91 1.02 1.23 1.21 1.32

潍坊 0.19 0.22 0.25 0.42 0.51 0.65 0.76 1.24 1.21 1.24

济宁 0.15 0.17 0.19 0.28 0.35 0.48 0.56 1.68 1.53 1.85

泰安 0.14 0.16 0.19 0.29 0.35 0.39 0.49 1.61 1.52 1.61

威海 0.30 0.37 0.53 0.98 1.17 1.39 1.67 0.92 0.82 0.78

日照 0.13 0.15 0.21 0.34 0.35 0.43 0.51 1.05 1.14 1.28

莱芜 0.16 0.18 0.26 0.43 0.56 0.58 0.70 1.54 1.44 1.50

滨州 0.10 0.13 0.16 0.25 0.30 0.43 0.52 1.79 1.57 2.01

德州 0.14 0.16 0.16 0.27 0.32 0.36 0.43 1.51 1.44 1.92

聊城 0.12 0.15 0.12 0.18 0.21 0.30 0.36 1.10 1.26 1.84

临沂 0.13 0.13 0.13 0.20 0.24 0.32 0.38 1.64 1.64 1.86

菏泽 0.09 0.11 0.10 0.15 0.17 0.21 0.24 1.64 1.34 2.09

地 Ⅱ-城乡人均收入比(以农村为1)[2] Ⅲ-农村劳均耕地(市亩/人)[3]

区 1993 1994 1995 1996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济南

1.64 1.71 1.56 1.51 2.85 2.77 2.75 2.76 2.71

青岛

1.52 1.66 1.44 1.31 2.88 2.78 2.78 2.78 2.78

淄博

1.33 1.35 1.36 1.35 2.19 2.16 2.13 2.12 2.11

枣庄

1.61 1.64 1.57 1.38 2.07 2.06 2.02 1.98 1.98

东营

2.16 2.14 2.08 1.87 5.02 4.78 4.81 4.81 5.01

烟台

1.51 1.22 1.09 0.96 2.70 2.62 2.59 2.63 2.68

潍坊

1.19 1.16 1.03 0.91 3.04 3.06 3.09 3.14 3.13

济宁

1.81 1.74 1.67 1.49 2.69 2.54 2.51 2.44 2.42

泰安

1.43 1.38 1.37 1.26 2.15 2.37 2.32 2.35 2.34

威海

0.82 0.95 0.90 0.92 2.60 2.53 2.48 2.43 2.55

日照

1.51 1.67 1.47 1.32 2.09 2.11 2.06 2.02 2.03

莱芜

1.32 1.23 1.17 1.33 1.80 1.65 1.70 1.75 1.74

滨州

1.74 1.59 1.50 1.30 3.84 3.88 3.82 3.77 3.77

德州

1.44 0.97 1.27 1.14 4.13 3.98 3.94 3.87 3.87

聊城

1.58 1.43 1.43 1.22 4.20 4.01 3.98 3.92 3.86

临沂

1.61 1.26 1.42 1.32 2.19 2.13 2.09 2.05 2.02

菏泽

2.31 1.35 1.27 1.09 3.36 3.22 3.15 0.09 3.04

续表1

地 Ⅳ-农村劳动力中第二三产业者比重(%)[5]

区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济南 31.730.031.832.633.437.442.3

青岛 37.236.838.037.839.740.441.1

淄博 43.942.244.445.746.446.646.0

枣庄 31.729.932.132.633.434.034.0

东营 17.717.018.220.422.322.922.8

烟台 34.034.035.137.639.739.037.7

潍坊 28.827.330.133.441.645.647.4

济宁 23.621.723.624.928.829.428.8

泰安 33.030.632.330.932.833.132.7

威海 34.634.439.943.145.346.345.2

日照 30.427.529.425.527.428.128.8

莱芜 41.038.640.339.141.741.640.6

滨州 13.913.415.616.817.319.320.9

德州 12.512.213.315.215.415.816.3

聊城 11.4 9.811.111.513.613.514.5

临沂 18.417.719.420.621.922.923.7

菏泽 12.812.713.414.414.915.717.1

地Ⅴ-非农业人口比重(%)[6]

区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济南 36.337.638.640.342.940.942.3

青岛 31.932.233.334.035.136.436.9

淄博 34.635.337.138.641.342.742.5

枣庄 22.023.525.925.827.431.633.0

东营 24.626.528.030.435.435.039.8

烟台 22.622.823.929.831.630.131.9

潍坊 15.616.317.720.721.823.924.2

济宁 15.616.417.618.221.523.022.9

泰安 20.121.223.723.126.226.627.6

威海 21.721.822.823.325.627.529.5

日照 17.617.829.117.122.020.222.8

莱芜 25.626.827.428.231.231.731.1

滨州 11.512.413.616.716.020.621.5

德州 13.814.615.215.616.917.617.8

聊城 12.112.312.613.114.014.715.1

临沂 10.110.310.312.515.016.017.0

菏泽

9.0 9.710.310.612.012.814.2

资料来源:Ⅰ、Ⅱ、Ⅳ、Ⅴ来自于《山东省统计年鉴》(1991~1997);Ⅲ来自于《山东农村统计年鉴》(1993~1997)

第二,LOGISTIC法。本方法也是统计分析中常用的预测方法,由于力求保持指标预测的一致性,仅在预测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时使用了此方法。

LOGISTIC法方程表达式为:

X[,(t)]=X[,m]/[1+(X[,m]/X[,0]-1)e[-rt]]

式中,X[,(t)]—时刻指标预测值;X[,m]—预测指标极限值;X[,0]—预测指标初始值;r—预测指标本征增长率;t—预测年份。

第三,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rerarchy Process)。 由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 该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因素,定性与定量项结合,简单明了,可用于复杂的非结构化问题和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段类型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研究在分项指标预测的基础上,在对各项指标代表性年份预测进行综合评价时使用了此方法。

三、结果运算

运用上述非线性回归方法和LOGISTIC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上机运算,得出1998、2000、2005、2010年4个代表性年份预测值(详见表2~6)。

表2 山东省各市地人均GDP预测值 万元

地区预测模型1998年2000年 2005年 2010年

青岛 y=1+0.203297t[0.85]

1.28441.5291 2.1144 2.6725

烟台 y=1+0.200561t[0.85]

1.24821.4897 2.0671 2.6177

潍坊 y=1+0.142973t[0.85]

0.89781.0699 1.4816 1.8740

威海 y=1+0.344169t[0.85]

2.04532.4596 3.4505 4.3935

济南 y=1+0.161525t[0.85]

1.30361.5771 2.2510 2.9142

淄博 y=1+0.164026t[0.85]

1.42591.7037 2.3880 3.0614

枣庄 y=1+0.082034t[0.95]

0.69590.8348 1.1771 1.5139

东营 y=1+0.235511t[0.95]

1.96732.3661 3.3486 4.3156

济宁 y=1+0.080358t[0.95]

0.66150.7975 1.1328 1.4627

泰安 y=1+0.066850t[0.95]

0.57830.6915 0.9704 1.2449

莱芜 y=1+0.107587t[0.95]

1.25211.4313 1.8742 2.3116

日照 y=1+0.087952t[1.20]

1.19501.5295 2.4168 3.3622

滨州 y=1+0.057231t[1.10]

0.64480.8033 1.2114 1.6327

德州 y=1+0.040859t[1.10]

0.53040.6436 0.9350 1.2357

聊城 y=1+0.031874t[1.10]

0.41440.5027 0.7300 0.9647

临沂 y=1+0.035568t[1.10]

0.45150.5500 0.8036 1.0655

菏泽 y=1+0.020597t[1.10]

0.28770.3448 0.4917 0.6433

表3 城乡人均收入比预测值(乡村人均收入为1)

地区预测模型 1998年2000年 2005年 2010年

青岛 y=1-0.304670t[-0.80]

1.49571.5035 1.5151 1.5216

烟台 y=1+0.201307t[-0.80]

1.11571.1106 1.1029 1.0986

潍坊 y=1+0.277904t[-0.80]

1.06701.0599 1.0479 1.0435

威海 y=1-0.037109t[-0.80]

0.89400.8950 0.8964 0.8972

济南 y=1-0.189944t[-0.90]

1.62691.6313 1.6375 1.6414

淄博 y=1-0.142429t[-0.90]

1.36301.3663 1.3710 1.3735

枣庄 y=1+0.077436t[-0.90]

1.53831.5365 1.5340 1.5346

东营 y=1+0.060137t[-0.90]

2.07002.0686 2.0666 2.0655

济宁 y=1-0.009162t[-0.90]

1.68381.6840 1.6843 1.6845

泰安 y=1+0.340502t[-0.90]

1.36511.3573 1.3460 1.3399

莱芜 y=1+0.363848t[-0.90]

1.26611.2578 1.2457 1.2392

日照 y=1-0.564378t[-0.95]

1.49581.5080 1.5253 1.5345

滨州 y=1+0.325830t[-0.95]

1.55791.5508 1.5408 1.5355

德州 y=1+0.393101t[-0.95]

1.57681.5870 1.6016 1.6094

聊城 y=1-0.475177t[-0.95]

1.28171.2733 1.2612 1.2548

临沂 y=1+0.333881t[-0.95]

1.44861.4414 1.4312 1.4257

菏泽 y=1+0.217956t[-0.95]

1.52741.5227 1.5160 1.5125

在对上述指标值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 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5 项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进行权重赋值(详见表7),再计算出综合预测指数(详见表8)。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趋势分析

我国正处于世纪之交的转型期,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经济、社会、文化都将发生巨大变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性也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在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各项指标进行预测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其预测结果以及发展现状,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及山东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发展具有以下趋势:

表4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人均耕地预测值 市亩/人

地区 预测模型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青岛y=1+0.137716t[-0.85] 2.7521 2.7488 2.7439 2.7412

烟台y=1+0.072784t[-0.85] 2.6187 2.6177 2.6144 2.6129

潍坊y=1-0.127469t[-0.85] 3.1363 3.1394 3.1439 3.1464

威海y=1+0.151512t[-0.85] 2.4653 2.4617 2.4563 2.4533

济南y=1+0.158151t[-0.90] 2.7130 2.7094 2.7042 2.7013

淄博y=1+0.102935t[-0.90] 2.1062 2.1039 2.1005 2.0986

枣庄y=1+0.119535t[-0.90] 1.9805 1.9767 1.9738 1.9716

东营y=1+0.147096t[-0.90] 4.8349 4.8315 4.8266 4.8240

济宁y=1+0.341488t[-0.90] 2.4013 2.3935 2.3822 2.3761

泰安y=1+0.250814t[-0.90] 2.3922 2.3989 2.4072 2.4117

莱芜y=1+0.546300t[-0.90] 1.6081 1.5956 1.5775 1.5678

日照y=1+0.084456t[-0.95] 2.0327 2.0309 2.0283 2.0269

滨州y=1+0.090149t[-0.95] 3.7847 3.7828 3.7800 3.7855

德州y=1+0.334309t[-0.95] 3.8420 3.8348 3.8246 3.8191

聊城y=1+0.399190t[-0.95] 3.8555 3.8469 3.8347 3.8282

临沂y=1+0.200710t[-0.95] 3.0387 3.0304 3.0186 3.0123

菏泽y=1+0.384357t[-0.95] 2.0264 2.0221 2.0159 2.0126

表5 农村劳动力中第二、三产业比重预测值%

地区 预测模型 1998年

2000年

青岛 X[,(t)]=85/(1+1.3352e[-0.02960336t]) 41.9043.13

烟台 X[,(t)]=85/(1+1.5418e[-0.03775471t]) 40.7642.32

潍坊 X[,(t)]=85/(1+2.2197e[-0.13742610t]) 51.1656.35

威海 X[,(t)]=85/(1+1.5680e[-0.10077120t]) 51.5955.42

济南 X[,(t)]=85/(1+1.7244e[-0.04648168t]) 39.6641.59

淄博 X[,(t)]=85/(1+0.9896e[-0.02752407t]) 47.8949.00

枣庄 X[,(t)]=85/(1+1.7778e[-0.02555346t]) 35.1636.20

东营 X[,(t)]=85/(1+4.1829e[-0.06667543t]) 25.7128.13

济宁 X[,(t)]=85/(1+2.8117e[-0.05491920t]) 31.2033.36

泰安 X[,(t)]=85/(1+1.8333e[-0.02863262t]) 34.5135.67

莱芜 X[,(t)]=85/(1+1.3611e[-0.05273090t]) 44.7146.88

日照 X[,(t)]=85/(1+2.4000e[-0.03659612t]) 30.8931.81

滨州 y=1+0.985664t[1.10]23.2025.93

德州 y=1+0.471091t[1.20]18.3920.19

聊城 y=1+0.444969t[1.20]15.9917.68

临沂 y=1+0.822176t[1.10]26.0428.32

菏泽 y=1+0.583668t[1.10]18.2519.87

地区2005年 2010年

青岛46.1849.18

烟台46.2250.04

潍坊67.0574.13

威海63.8170.24

济南46.3951.06

淄博51.7254.36

枣庄38.8341.47

东营34.6241.47

济宁38.9644.65

泰安38.6141.57

莱芜52.1457.05

日照35.4739.23

滨州32.9640.21

德州24.9430.01

聊城22.1726.96

临沂34.1840.23

菏泽24.0328.33

表6 非农业人口比重 %

地区 预测模型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青岛y=1+1.277828t[0.85]

38.45

39.99

43.67

47.18

烟台y=1+2.562646t[0.85]

35.94

39.02

46.40

53.44

潍坊y=1+2.293876t[0.85]

27.56

30.32

36.92

43.22

威海y=1+1.892515t[0.85]

30.81

33.09

38.54

43.73

济南y=1+1.162147t[0.95]

44.91

46.87

51.72

56.49

淄博y=1+1.507143t[0.95]

46.47

49.49

57.30

64.54

枣庄y=1+2.029900t[0.95]

35.87

39.31

47.78

56.11

东营y=1+2.803826t[0.95]

43.60

48.35

60.04

71.56

济宁y=1+1.562680t[0.95]

26.12

28.77

35.29

41.70

泰安y=1+1.436495t[0.95]

30.33

32.76

38.75

44.65

莱芜y=1+1.266078t[0.95]

34.40

36.54

41.83

47.02

日照y=1+0.368924t[0.10]

23.36

24.38

27.01

29.73

滨州y=1+1.393213t[0.10]

25.17

29.02

38.96

49.22

德州y=1+0.560687t[0.10]

19.60

21.15

25.15

29.28

聊城y=1+0.434408t[0.10]

16.26

17.46

20.56

23.76

临沂y=1+1.052217t[0.10]

19.92

22.83

30.34

38.08

菏泽y=1+0.671618t[0.10]

15.63

17.49

22.28

27.22

表7 预测指标权重表

序号预测指标权重

Ⅰ 人均GDP 0.15

Ⅱ 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 0.10

Ⅲ 城乡人均收入比 0.15

Ⅳ 非农业人口比重 0.25

Ⅴ 农村劳动力中第

二、第三产业比重0.35

表8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综合预测指数

地区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青岛 63.70

60.36

53.11

48.47

烟台 54.97

53.16

48.94

46.34

潍坊 56.40

57.06

57.14

56.83

威海 64.96

64.03

61.56

60.28

济南 68.45

66.19

60.51

57.12

淄博 73.60

70.58

63.62

59.08

枣庄 48.11

46.67

43.10

40.59

东营 71.56

72.91

74.19

75.45

济宁 39.18

38.78

38.25

38.38

泰安 41.04

39.07

35.08

32.45

莱芜 56.43

53.06

48.33

45.56

日照 37.65

35.77

33.66

32.69

滨州 33.08

34.88

38.75

42.11

德州 23.28

23.04

23.58

23.58

聊城 13.50

12.91

12.83

12.82

临沂 26.26

26.69

28.43

30.25

菏泽 11.60

11.35

11.83

12.09

趋势之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趋于减小

从表8中可以看出, 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综合预测值中2010年与1998年相比,有11个市地下降,6个市地上升。 在下降市地中,以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为主,青岛、烟台、威海、济南、淄博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均属于下降之列。其中,青岛、济南、淄博下降幅度均超过10个百分点。而欠发达地区除聊城略有下降外,滨州、德州、临沂、菏泽均有所上升。

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趋于减小的原因主要在于就现实转移规模而言,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较高,已进入缓慢转移阶段。而欠发达地区现有转移水平较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潜能也将渐趋释放,从而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未来几年内将进入快速转移阶段。

趋势之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结合将日益紧密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深受非农产业规模、结构的影响,而非农产业又主要聚集于城市之中。在区域非均衡发展规律作用下,三者将更加有机结合,形成劳动力、产业(以非农产业为主)、城市“三位一体”密集带。

我国未来劳动力、产业、城市“三位一体”密集带发展的基本格局是:珠江三角洲地带、闽南三角洲以技术为导向,以强化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高度化为目标,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和质量;长江中下游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武汉、重庆为核心,推动长江干流沿岸劳动力、产业、城市密集带的建设;以京津唐、辽中南、胶济产业带三大区域为依托,以陇海铁路为纽带,加速建设北方“三位一体”密集带;大力培育京九铁路沿线劳动力、产业聚集带。

趋势之三:转移区域模式更为多样化

在未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转移空间格局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不同地区应根据各自的具体实际,实施相应的转移区域模式。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模式的战略构想是:东部沿海地区以网带面,域面推进,整体吸纳,形成强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聚集带;中部地区轴向带状吸纳与极点吸纳并重,提高自我转移能力;西部地区据点发展,城镇吸纳、就地转移、外推流动相互结合。

趋势之四:转移形式将逐步由“农村分散型”向“城镇聚集型”转变

根据我国客观实际,农业剩余劳动力应由“农村分散型”转移逐步向“城镇聚集型”转变, 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可分三步走:2005年以前,以农村分散型转移为主;2005~2010年,为城乡复合转移期;2010年以后,以城镇聚集型转移为主。

2005年以前,实施以农村分散型转移为主的客观基础是:我国仍是一个以农业劳动力为主体、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严重背离的国家;农村产业已呈现出多元的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中国式农村发展之路;城镇化水平低,城市难以容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2010年之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以城镇为主要转移目标,产业转换与地域转换同步完成。

趋势之五:转移规模扩大与“回流创业”并存

转型期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将趋于强化,新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用工制度、工资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管理制度和方法将逐步建立,束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户籍管理等制度也将进行重大改革。农业剩余劳动力作为寻求最大物质利益的理性劳动者,在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必然向获取最大劳动报酬的地区和产业转移。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转移在近期内仍将保持明显的上升势头,转移速度加快,转移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在外出转移规模扩大的同时,“外出转移——回流创业”将是我国未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新型模式。外出转移者在自身素质技能提高、经济实力增强后,将用所学技术和积累的资金在自己家乡创办个体、私营或乡镇企业,而这些企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吸引本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循环。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发展趋势的变化将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①加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空间聚集。我国正处于集中型城市化阶段,对绝大多数城市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产业规模扩大、提高城市自身经济规模效益的需要,也有利于我国经济、技术、信息的聚集与扩散,以推动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②“经济互动”将促进转出区与转入区共同发展。对发达地区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欠发达地区而言,不仅缓解了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巨大压力,而且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③进一步强化区域间交流与合作。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为纽带,转入、转出区之间可广泛进行信息、文化、技术交流。在交流中不断进行多方位合作,在合作中再进行更高层次意义上的转移。从交流强度而言,区域间经济、社会差异愈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强度也愈大,信息、文化、技术交流强度也随之愈大。④提高转移者素质,为转出地区培养了人才。同时也将加速全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步伐,促进开放、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但近期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性的加剧,也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诸如转移者将会为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财富,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给转入区域的公共设施建设、食品供应、教育医疗等带来新的压力;交通运输、社会治安也将面临新的挑战;转入者与雇佣者之间有可能出现新的劳务纠纷和劳资冲突等等。

标签:;  ;  ;  ;  ;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不均衡的动态预测与分析&以山东省为例_济南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