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三病房 111000
摘要:目的:对介入支架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纤溶系统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之间来我院治疗的脑梗患者共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用介入支架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阿托伐他丁进行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即在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和神经功能情况,血浆tPA与PAI-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2.22%低于观察组97.78%,对照组进行治疗后血浆tPA与PAI-1水平分别为(12.5±2.1)ng/ml,(67.2±20.2)ng/ml均高于观察组的(10.5±2.0)ng/ml,(10.5±2.0)ng/ml,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均比治疗前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介入支架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显著,可以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有效的对患者的纤溶系统进行改善,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梗塞;支架;临床治疗
引言
脑梗塞在临床中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简称脑梗,其主要诱因是因为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或停止,进而造成人的大脑组织出现死亡。疾病的特点表现为发病速度快,在病发时会出现头晕,脑胀等现象,严重情况下会造成休克,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对患者产生危害,寻找一种切实有效的脑梗塞治疗手段更加重要[1]。而提高纤溶活性是临床治疗关键。据研究发现,对急性脑梗塞采取介入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纤溶活性。本文选取了90例患者进行实验研究,并分析介入支架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现有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之间来我院治疗的脑梗患者共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分别采用阿托伐他丁和介入支架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5±3.5)岁。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3.2±2.9)岁。在进行临床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经过MRI和头部CT的检查,并确诊为脑梗。
1.2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首先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包括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等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托伐他丁进行治疗,睡前服用如下剂量:10mg/次,1次/d。观察组进行介入治疗,在术前三d,口服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并在术前禁食,禁水。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之后,进行局部麻醉处理,采取仰卧位,保持患者血压在110~130/70~80mmHg。进行股动脉穿刺,组合DSA全脑结合进行合适的支架选择。将EPD及引导股管分别放置于血管狭窄远端,之后开始支架植入,最后进行EPD回收。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2]。
1.3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即患者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和神经功能情况,血浆tPA与PAI-1水平变化情况。神经功能情况采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评分量表(NIHSS)进行评定,分值越高代表神经受损情况越严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取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其内容包括:(1)洗澡;(2)进食;(3)穿衣;(4)如厕,控制大小便;(5)平地行走(6)上下楼梯等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康复效果越高。
1.4疗效评价
疗效的判断标准如下:(1)显著疗效,患者的各部分体征都有明显好转,NHISS评分减少45%以下,肌力改善2级或以上(2)有效,患者临床体征有部分好转,NHISS评分减少17%~44%以下,肌力改善1级或以上(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进行数据分析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x±s)表示,同时采用t检验,当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2.22%,低于观察组9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一。
表一 两组疗效比较[例(%)]
3.讨论结果
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的方法主要有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但静脉溶栓会增加系统性出血风险,具有一定局限性。而随着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介入支架治疗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脑梗治疗中,且效果较明显。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78%(44/45),显著高于对照组82.22%(44/45)说明比起传统治疗方法,支架介入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其中tPA与PAI-1 属于人体内最重要的血液纤溶活性调节物,如指数水平异常就说明其纤溶活性的低下。而本文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tPA血浆与PAI-1水平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脑梗塞可使患者血液纤溶活性得到显著改善。最后,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这就表示,支架介入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治疗可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达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介入支架治疗脑梗,可通过直接扩张狭窄的动脉,对患者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起到一定改善作用,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因此,本文结果表明,介入支架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纤溶系统活性有显著改善作用,从而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尚彩红,李志业.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8):116-117.
[2]黄伟玲.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J].中国药业,20132013,22(11):71-72.
[3]伉奕.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5):37-39.
论文作者:王晓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患者论文; 支架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疗效论文; 脑梗塞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