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朱光潜翻译思想研究
李 艳
(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摘 要: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阐释翻译实践,属于生态学与翻译学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范畴,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目前,从翻译生态学视角对朱光潜翻译思想及成就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从三个层面,即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和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探讨其与朱光潜翻译思想的关系。研究论证明二者高度契合,同时充分论证了生态翻译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拓展了国内翻译思想领域研究的新视角。
关键词: 朱光潜;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翻译主体;翻译行为
朱光潜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他的美学翻译思想的基本内涵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他融合中西方美学形成的独特体系,一直引导当代中国美学建设,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1](P53)。然而,作为一位翻译实践经验丰富、对翻译活动有独特见解的翻译家,朱光潜在美学方面的杰出造诣掩盖不了其作为翻译家取得的成就,他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翻译财富,其主要译作包括黑格尔的《美学》、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等。从朱光潜诸多的翻译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其独特的翻译思想,因此,研究其翻译思想和翻译成就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梳理以往翻译界对其思想的相关研究发现,之前的很多研究主要将其思想局限于文学、语言学等相关领域,而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旨在解读朱光潜的翻译思想及其成就。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有其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伴随着全球生态环境建设愈演愈烈,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生态化也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翻译界的生态化应运而生。生态翻译学目的在于从生态的视角研究翻译生态环境下的翻译思想,确切地说,它研究的更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阐释途径,或者说是一种翻译思想观[2](P13)。
本试验于2017年4—10月在南方典型双季稻种植区域湖南省长沙县北山镇(经度:113°03′28″E;纬度:28°26′22″N)进行,研究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7.1 ℃,年均降水量1500 mm左右,≥10 ℃活动积温 5300~6500 ℃,无霜期270~310 d。受上世纪60—80年代流域内化工厂排污影响(化工厂于上世纪80年代关闭),下游大量农田土壤Cd超标。供试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麻砂泥,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早晚季水稻品种分别为K优451与香晚籼12号。
胡庚申教授提出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立论基础:“关联序链”的认知路径、“类似/同构”的生态特征、“适应/选择”的理论体系。2001年,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3](P1-2),2013年《生态翻译学:诠释与建构》一书中全面阐释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4](P72-172),成为生态翻译学历史上一块伟大的里程碑。此后,学界掀起了一股生态翻译学研究的热潮。在国内,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新兴研究范式的实用性与合理性[5](P40),将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思路应用到翻译的各个领域[6](P28),其中主要将该理论应用于对翻译文本的研究,包括对经典译著的分析,如《红楼梦》《道德经》等,还包括对新闻报道、纪录片等其他类型的分析。此外,对翻译家翻译思想的研究也成为该理论应用的热点,这也证实了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可行性与普遍适用性。
肺脓肿通常是通过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来治疗,疗程1到3月不等,约90%的患者可通过抗生素和/或胸腔穿刺治愈[3,4]。如果脓腔直径大于6cm,免疫力低下,肿瘤,年老,意识水平减低或合并有确切需氧致病菌感染,则药物治疗极可能失败[5]。
二、朱光潜在翻译方面取得的成就
长期以来,翻译界对翻译的主体颇有争议,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翻译理论家对翻译主体的定位也各不相同,总体而言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译文读者是翻译主体。就生态翻译学而言,该理论提倡“译者中心”,即注重以译者本身为中心,认为在翻译实践这一过程中,原文和译本都是没有生命的客体,需要译者对其进行理解、阐释、加工,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译者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处于核心位置,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作为译者,朱光潜先生的翻译活动也是由自己主导的,他认为想要确定译者自身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做的是确立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遵循的翻译标准。由此,朱光潜分析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认为“信”字要求忠于原作,这看似容易,实则很难做到,因为,“信”要求对原文表达准确恰当,不得存在含糊其辞的现象。但考虑到诸多现实因素,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是译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因此,从该角度来看,译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也翻译出更多高质量的译品。
三、朱光潜翻译思想与生态翻译学
(一)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翻译内部的各要素密切相关,包括源语、译语、社会、表层意义、深层意义、意象,以及作者和读者等,最终形成一个整体。朱光潜认为翻译是“文从字顺”的翻译,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准确恰当地表达出作者希望表达的意义,这体现在用词是否得当;二是句子之间是否连贯顺畅,一气呵成,同时能够将作者的情感透过文字表达出来。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朱光潜认为可以适当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对其进行辅助,贯穿他翻译思想的一个重要策略便是“变译”,即根据读者的现实需求,采用增、减、并、改、写、阐等变通的手段摄取原作相关内容的一种研究性翻译,并且译者站在文化传播这一全局采取的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战略[7](P53)。简言之,朱光潜提倡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应当灵活变通,不应恪守古板,不应拘泥于方式方法的选择,深知一切手段、方法均是为了能够译出更高质量的作品呈现给读者,使得译作尽可能地与原作相契合。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译者会调动其各种能力、采用不同策略来解决翻译中的各种困难,实现译作与原作的和谐统一。从这一点来看,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文从字顺的翻译理念与生态翻译学倡导的和谐统一十分契合。
(二)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朱光潜提出翻译是学习外国文学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因为它能够训练细心及对语言的敏感性,对待翻译不能抱着一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需始终保持细致严谨的治学态度,只求得文学的粗枝大叶是无法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的。朱光潜翻译经验丰富,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提升自我,译出大量优秀作品,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其主要译作包括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在其所有的译作中,黑格尔的《美学》对其翻译生涯的影响最大。
(三)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
翻译的“适应选择”论首次回答了翻译的适应与选择的关系问题。对于译者而言,翻译的过程既要适应,又要选择,二者的关系应是翻译中有选择,选择中有翻译,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实践的过程就是适应与选择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优胜劣汰的法则上予以完成。该理论认为,质量高的译作都要不断经过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最终才能被译者保留下来,供读者享用。生态翻译学主张,每一次的翻译都是一次深思熟虑以及适应与选择的过程。翻译过程中,适应与选择的实质就是译本质量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译者不断地适应翻译环境,并且不断进行选择,直至完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翻译文本,达到更佳的翻译效果。朱光潜认为,译作比自著的难度更大,因为译一本书首先要把这本书读得通透,不仅要读懂其表面的文字含义,还要在其基础上,悟懂它想表达的情感韵味,而这正是许多译作未能达到的方面。他认为,唯有不断提升译本的质量,才是译本生存下去的王道,最终优秀上乘的译本生存下来,而劣质弱势的译本则被读者弃用,因此,每位译者都需要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提升译文质量,以求生存。
近几年,各大网约车平台出于竞争和抢占市场的目的,给予乘客各种折扣优惠,相比较网约车的费用,42.53%的公众对出租车目前的价格表示不满,转而选择网约车的方式出行,出租车日均载客量下降,传统出租车司机收入大幅度缩水,部分已经生活困难。据报导,长沙网约车盛行之前,传统出租车司机每日收入约500元,受冲击之后每日收入减少了100元~150元,这使得出租车行业成为一个高劳动、高成本、高强度,高风险,回报率低的行业。
四、结语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朱光潜的翻译理念与成就,具体从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即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和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研究结果发现,朱光潜的翻译理论及成就与生态翻译学之间存在高度契合的印证关系。朱光潜先生对中国的美学、翻译、写作理论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对其思想等方面进行解析具有极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C]//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宣读.2001.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刘云虹,许钧.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译学新著:《翻译适应选择论》评析[J].中国翻译,2004(6):40-43.
[4]杨自俭.译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视角[M]//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高金岭.朱光潜西方美学翻译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6]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08-0058-02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08.025
收稿日期: 2019-08-06
作者简介: 李艳(1991—),女,安徽界首人,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责任编辑:李汴红)
标签:朱光潜论文; 生态翻译学论文; 翻译生态论文; 翻译主体论文; 翻译行为论文;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