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拥军
(河南省信阳市中医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7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就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81.58%,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3.4±0.8)显著低于对照组(4.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53%显著低于对照组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快速恢复患者椎体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帮助患者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水泥;辩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7-0084-02
骨质疏松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因骨组织存在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维体内的骨组织量减少的代谢性骨病变就称之为骨质疏松[1]。本次研究就我院收治的7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老年患者,就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7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经实验室检查、骨影像学检查和骨密度检查确诊。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38例患者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在65~80岁,平均(73.4±5.6)岁,观察组38例患者中男19例,女19例,年龄在60~75岁,平均(74.2±5.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定《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标准,患者主诉背痛,不敢活动,严重的患者可发现后柱的棘突或韧带有损伤,产生局部后凸畸形,或出现肿胀淤斑[2]。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分为气滞血瘀型、气血不和型、肝肾不足。气滞血瘀者瘀血蓄积、记住损伤、伤后血不循经;气血不和者腹满腹胀、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缓、肿痛虽消而未尽;肝肾不足者可见腰酸腿软,四肢无力、头晕目眩、肝肾亏虚、精髓不足。
1.3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保守治疗的患者给予骨肽针治疗,每次注射10mg,1次/d肌注;同时,给予患者口服活性钙片,1次/片,3次/d,连续治疗3个月。手术治疗患者行椎体成形术,以C臂X线机定位骨折位置,利用手术床进行体位复位,再以伤椎为中心在正中行纵直切口,暴露伤椎及上下位椎关节突,并以术前CT检查指示的骨缺损部位进行单侧或双侧植骨。在C臂X线机的透视下,确定好伤椎及上下位椎的椎弓根入钉点,待确认无误后,准确的植入椎弓根钉。最后,通过侧位透视观察针尖处于伤椎中1/3处定位准确后,一侧穿刺针注入液态人工骨,另一侧排除椎体骨积血。随后,将CSC粉末溶于盐水后置于5ml的注射器内,经一侧穿刺针注入伤椎体内,其余部分经另一侧穿刺针注射入伤椎椎体内,并用骨蜡将钉道口封住,每个椎体注入约3~5ml。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中医治疗。气滞血瘀型患者宜攻下逐瘀,以桃仁承气汤水煎服,药方:大黄15g、芒硝6g、当归、桃仁、芍药、牡丹皮各9g,以水煎服,每日一次。气血不和型患者以党参、枸杞子、熟地黄20g,女贞子、怀牛膝15g、鸡血藤、当归骨碎补10g以水煎服,每日一次,分早晚温度。肝肾不足者以当归、补骨脂10g,牛膝、续断、杜仲及狗脊15g,何首乌30g以水煎服,每日一剂[5]。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采用VAS视觉评分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分。显效:患者骨质疏松部位检查完全缓解,无痛感,能正常活动。有效:患者骨质疏松部位检查基本恢复,痛感基本消失,但活动需借助工具。无效:患者骨折情况未缓解甚至恶化,失去活动能力。
1.5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8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3.4±0.8)显著低于对照组(4.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15,P<0.05)。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情况[n(%)]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仅2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并发症总发生率10.53%;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5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4例出现坠积性肺炎,并发症总发生率23.6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0978,P<0.05)。
3.讨论
老年骨质疏松一般是因骨质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活动能力,并且患者感受严重的疼痛感[3]。西医针对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主要的治疗方法还是通过手术治疗和口服药物进行保守治疗,而常规西医治疗的效果不明显。中医上认为,骨质疏松属“骨枯”,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最终导致骨髓失养。因此,在西医治疗上结合能够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骨骼生理机能,以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81.58%,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3.4±0.8)显著低于对照组(4.2±0.6);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53%显著低于对照组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显然说明,在西医保守治疗和中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骨折情况,帮助患者恢复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中药汤剂中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效果,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的作用;芒硝具有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的功效,多种中药材共同作用,发挥汤药的药效,帮助患者提高免疫力和骨骼生理机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快速恢复患者椎体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帮助患者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三忠,施晓峰.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创伤后疼痛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964-2965.
[2]陈惠国,张喆,梁海萍等.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期疗效及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2010,23(10):743-745.
[3]徐世涛,谢伟,谭磊等.抗骨质疏松丸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0):1427-1429.
论文作者:马拥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患者论文; 骨质疏松论文; 椎体论文; 对照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发生率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