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市场条件下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透视_买方市场论文

对我国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买方论文,条件下论文,战略性论文,经济结构论文,透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使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转变,从短缺到过剩,形成了低层次的买方市场。买方市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它既是契机又是挑战。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十分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是迎接挑战的关键一环。

一、我国买方市场的特点

任何事物均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为了确定买方市场的内涵,我们有必要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买方和卖方,然后再分析中国买方市场的特殊性。

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是在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中逐步展开的,由此便产生了市场经济行为中的买方和卖方两个根本性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平狄克和丹尼尔·鲁滨费尔德曾指出:“买方包括购买物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以及购买劳动力、资金和原材料运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厂商。卖方包括出售商品和服务的厂商,出售劳动力的工人以及向厂商出租土地或出售矿物资源的所有者。……买方和卖方同时相互作用,形成市场,市场是相互作用,使交换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从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买方和卖方的区分是在市场充分发育的环境中进行的,买方和卖方是在经济交换中的动态行为中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买方市场的出现,不仅仅是市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更表现为经济运行已经形成了由买方行为引发的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过程。甚至从一定意义可以说,买方市场中消费决定了生产,致使买方在交易活动中能够占据更大的主动权以获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究竟是否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阶段,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尽管结论不同,大家都基本上认同我国当前经济的特征具有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特征,但是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市场发育意义上的买方市场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虽然市场中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且从近一段时间看,表现为商品和劳务的全面过剩,但是并非是常态下的买方市场。

常态下的买方市场,应是在买方和卖方互动作用中买方起主要作用的市场,是供给方有不断满足买方的即期需求、开发潜在需求、创造崭新需求下的创新能力,从而使买方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达到消费边际效用最大化的市场。反观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尽管从主要商品供求关系抽样调查分析、主要宏观经济指标(GDP、价格、投资、 消费等)偏离平均值的分析以及经济供求总量平衡判断函数分析等主要分析方法来看,我国从1995年开始就已经出现经济总量供大于求的现象,且有不断发展的趋势,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供给结构却并未发生相应的转变。随着商品的更新换代,商品中的科技含量、知识含量相应增加,人们在满足温饱的同时,追求生活的多样化,对无形商品和服务、教育的需求也迅速扩大,这些在现实中都还有很大的缺口。相反,受过去短缺时期“投资饥渴”的影响,一些已经明显过剩的传统产业和产品却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在这里,有效供给是一个具有使用价值之物,假冒伪劣产品形不成有效供给;这种使用价值不是一般的使用价值,而是指社会的使用价值,即对于现实的购买者来说的使用价值,符合当下消费者的消费要求;这种产品不仅要求产品在品质上适合市场需求,而且要求产品在价格上与购买者的支付能力和购买欲望相适应。显然,与之相比较,我国尚未形成能满足这种供给的国家和企业的创新体制,从而和常态下的买方市场有一段距离。

2.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属于需求压抑型的买方市场,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差别很大,市场潜力参差不齐。

我国城乡居民历来崇尚节俭,重储蓄,轻消费,超前消费意识较淡。我国又经历了很长一段消费需求的膨胀和相应的产品生产能力不足的短缺时期,这对我国居民的消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在1978—1996年间以年均35%的速度增加,储蓄存款总额由1978年的210.6亿元增长到1998年4月的4.8 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占GNP的比重由1978年的5.87%上升到1998年的56.82%,而同期全社会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约17.85%, 扣除物价因素(物价年均增长约7.6%)实际年均增长约10%, 同期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仅为7.9%,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这种高储蓄、 低消费的观念是一种典型的压抑型的消费方式。特别是1995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明显降低,从8%下降到6%以下,而随着市场需求约束的增强,企业经营困难,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多,使得竞争风险加剧,稳定感明显降低,也使得消费预期下降。加之客观社会环境的不稳定,这些直接导致了买方市场的提前到来。

同时,我国又因分配中的种种问题的存在,在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城乡、东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也明显拉大。贫富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它不仅造成了我国当前居民消费的压抑,而且也为我国经济生活的非正规运作提供了市场,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1989年我国城乡居民中最富有的1/5的家庭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29.38%,最贫穷的1/5家庭占11.65%,到了1994年,最富有的1/5家庭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增至44.46%,最贫穷的1/5 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6.04%,并且呈逐渐加剧的趋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布的巨大断层,造成购买力悬殊,要买的人买不起,买得起的人需求饱和,从而直接导致了我国目前消费断层的产生。

另外,我国的经济结构处于转型期,带有明显的过渡经济和二元经济的特征,买方市场的氛围尚未成熟。计划经济的痕迹明显,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从而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作为支配因素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

综上所述,尽管从经济发展的表面特征来看,我国目前经济已经进入买方市场阶段,但是和成熟的买方市场又有着很大的差别。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的出现,无论是从市场体系的商品化程度、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产品的技术含量,还是从恩格尔系数、劳务消费在居民消费比重中的比例来看,都属于低层次的买方市场。但是买方市场的出现是在经济模式转变的关头出现的,而且从事实上看,我国已经出现了总体上的经济过剩,它与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长线与短线、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失调不同,它是产品的全面过剩,而且中国经济形势是停滞与通货紧缩并存,是一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的“滞缩型”的特种萧条。

二、深层次矛盾——经济结构

对于买方市场原因的解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说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洛林、刘树成和刘溶沧在《论如何进一步启动经济》中将学术界对经济紧缩的成因解释的代表性观点概括为六种,具体为“持续下滑说”、“有效需求不足说”、“消费需求不足说”、“社会投资不足说”、“有效供给不足说”、“消费断层说”等几种。(注:王洛林、刘树成、刘溶沧:《论如何进一步启动经济》,《财贸经济》1999年第4期。)此外,还有的学者把原因归结为分配体制不合理、 企业效益下滑以及经济自身的周期性的影响等,这些看法均有道理。(注:经济运行的结果并非是供求总量和结构单个要素影响的总和,而是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尤其是在变化的市场中更是如此。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我国目前阶段的经济运行的水平上,强调投资不足对经济发展滞缩的影响,实际上若没有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化,新的投资也只会加剧越来越大的供需矛盾。事实上,消费、出口、投资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认为当前消费启动不灵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减少,从而把启动经济的希望寄托在国内的投资上,是有其片面性的。一方面,受此政策推动,国家近两年大规模财政投资于基础设施,希望通过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投资支出,达到扩大投资基数的目的,从而带动新一轮的投资,其结果却因公共投资的向后的关联度较小,市场中买方的边际消费倾向增长缓慢,以及现实中制度性的诸多症结的存在使得交易费用增大等原因,并未取得预期的理想的后果;另一方面,把国内消费不足和出口减少看成是普遍现象而忽略了消费不足背后的种种差异的实质原因正是因为经济结构的二元格局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过程中的不合理等因素的存在而导致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重大差异的结果。因此解决问题的出路就不能仅仅靠扩大投资、启动消费等政策而忽视经济结构调整这一根本性的症结。因此我们认为,和我国低层次的买方市场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相联系,经济运行也呈明显的相对过剩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当前的过剩经济的条件下,面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如果不能顺应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关系校正阶段已经结束的现实要求,经济结构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需求增长的约束机制,作为改变市场关系的基本诱因,经济紧缩的产生就具有某种必然性,其表象就总是表现为总需求不足。)但本文认为:我国的经济结构的矛盾是影响买方市场的重要原因。分析如下:

1978—1997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校正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扭曲,同时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是从体制方面有力地对这一校正活动给予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居民消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原来比较弱小的消费工业则经历了补课型的快速扩张,并由此推动了加工工业的迅速发展,拉动了与之相关的基础工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最终使工业发展的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在此过程中,尤其是近年来,与生活服务和市场发育相关的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扩张,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大大加快了城市化步伐,从而引起了供给与需求的巨大增长,这一现实使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经常性的消费、投资经济总量供不应求,以及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

这种工业发展膨胀性的产业结构,其投资旺盛的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低层次的建设问题在国内巨大的需求市场的掩盖下并未明显地凸显出来,并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经济结构小规模的调整中得以发展。

随着国内需求市场的日趋饱和,买方市场的出现,使得这种第一、第二产业产出比重升幅过大,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比重过大的产业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其弊病逐渐暴露出来,第三产业本来就在产业比重中较低的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后期比重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些通过我国的三次产业占GDP 结构变动和三次产业构成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来(见表一、二)。

表一 我国三次产业GDP结构变动(%)

(注:括号内数字为1990年不变价格)

而我国三次产业构成本身也发生了这种变化,从1978年至1996年,基本上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具体如表二所示:

表二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和《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

由此可知,1978年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增长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但是农业的比重则迅速下降。事实上,农业本身生产条件远未得到改善,发展后劲不足,且粮食价格的下降,农民收入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虽有发展,但是仍然严重滞后。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第三产业处于较低水平,从业人数偏少,尚不足从业总劳动力的1/4,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3,远低于低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

2.内部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低水平的工业比重过高,工业产品结构水平较低,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不足,结构单一,市场的单一化生产严重,工业布局趋同,同时金融、信息、交通等基础产业发展滞后。

3.城乡、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城市化水平太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低;东部和西部发展差距过大,产业布局不合理,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发展总体上落后于东部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小康目标的基本实现为标志,我国经济发展发生阶段性转变,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转变,从而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两个根本性的错位,其一,现有收入水平与高价格产品的错位,其二,现有收入水平与现有产业结构的错位。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经济阶段的变化和相应的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其中经济发展方面的变化则既包含了市场化条件下推动供给迅速增长机制的形成,又包含了经济转轨过程中需求的急剧膨胀导致的需求增长机制的形成和与之相联系的需求约束机制的出现。尽管这种约束机制不具有刚性,但是在这种供给增长和约束的需求之间,必然会形成买方市场的总量关系状态。因此,由于经济结构的发展滞后以及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供给增长的无限膨胀在短缺条件下的数量型的扩张使得这种供给在买方市场到来后不具有“有效供给”优势;另一方面,第二产业内部,尤其是工业经济内部的结构和发展的外在条件,不具有良好的过剩生产能力的淘汰机制和促进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机制,使各企业创新意识和技术换代受到很大的限制,决定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在很长的时间内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与之相适应,会引起包括经济增长缓慢、失业增加、收入下降、市场萧条、消费者购买预期低迷的恶性循环。加之中国城乡的封闭的生产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农民的收入下降,农村市场萎缩又加剧了这一矛盾。可见,我国内需不振,经济低迷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最根本的仍然是缺乏产业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的结构调整,缺乏带动消费活动的主导产业。因此,制定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适时推进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技术改造,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保持经济改革和社会的稳定,才是根本的选择。

三、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它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和供求结构。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是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总量平衡以及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我国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1.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综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几乎都与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有关联。社会市场体系的五大支柱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企业缺乏良好的外部竞争市场,信息不畅通,市场的淘汰功能不能得到切实的贯彻,无法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社会保障基础差,居民危机感加重,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地区分割、条块分割严重,妨碍了经济的有序运行;政策的宏观调控力不从心,启动经济的政策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卖方向买方市场转变的情况下,市场实现的外在压力迫使企业自觉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结构调整主要解决产品的市场问题,这其中市场推动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依靠市场机制在现有的产业结构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以培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提高优势产品的市场集中度,淘汰缺乏竞争力的产品;依靠市场的推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对现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形成新的高科技产业;依靠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推进企业结构调整,通过破产、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途径扶优汰劣;改革现行的融资制度,尽快启动具有技术筛选和“催生”功能的创业资本市场,以保证技术创新的“风险退出”得以顺利进行,缩短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链条。只有企业投资这一环节搞好了,整个经济的启动才会从根本上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建立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2.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在当前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各国的势力集中表现为以科技力和经济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当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和消费空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提高三次产业水平,改善三次产业内在素质,通过结构调整,以达到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技术高级化、产品经济市场化、生产协作专业化的良好效果。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培植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地区的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时要注意:一要产品创新,产品要面向市场中的消费者,要适销对路;二是注意产品差别,适合消费者偏好,防止单一化;三是注意优势产品的规模效应,提高优势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推进资本经营,通过企业并购等途径来推进资本向具有优势的产品集中。要采取灵活的营销战略,提倡适度竞争,开辟新的产业领域;要通过加强农业、交通运输、能源、通讯等基础产业,振兴机电、汽车、建筑、石化等支柱产业来克服市场的结构性“瓶颈”,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市场中各行业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互间的投入产出联系中,某个行业的严重滞后就会成为其它行业产品的瓶颈,特别是关联度交高的产业更是如此。

3.开拓农村市场,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变二元格局。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结构的空间调整,一些低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如农村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文化教育结构等只有以城市为依托才能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将彻底打破许多商品和服务低水平的供求均衡,城市化引发的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都将向合理化、集约化的方向进行。

就我国目前而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工业化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行,在我国农村单个家庭生产形式成本比较高的情况下,使得农产品价格低下,加之农村的各种集资和摊派等的存在,农民收入近年来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在于让农民通过调整自己的种植结构来提高自己的收入,这在我国农业劳动力已经严重过剩的条件下,无论农业内部怎样调整,农民生产窝工现象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必须想办法来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而城镇化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这已经为西方国家的实践所证实。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城乡之间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对立,从而在城乡之间形成工农互为市场的格局。当然,城镇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有思想上的准备,还要有大的制度上的重建。因此当前农村市场的开拓,必须打破自给性的生产方式,在人口适当转移的同时,提高生产的商品化和专业化,生产面向市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市场才会从根本上得到开拓。

4.认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均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凭借自身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之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然而,在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西部地区则滞后于东部地区。西部落后的经济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国当前的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过剩经济的出现,是东部地区的过剩,是城市的过剩。从全国范围的经济结构来看,中国的资源现在主要分布在西部,大部分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而这些资料是中国新世纪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沿海生产要素向西部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即是控制未来的原材料,靠拢未来的市场;另外一方面,西部的资源也在主动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寻找市场和发展机会。从这个意义上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不会削弱沿海地区,反而使东部面临发展的新机遇。开发西部将使中国经济在未来呈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态势,是一个双赢的战略。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助于缓解当前经济结构中的过剩现象,提升产业结构和地区产业布局。

另外,“入世”之后的中国经济将处于世界贸易的体系中,那么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就必须结合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将纳入WTO的框架中来考虑,而不是单纯的以国内为中心。譬如, 要让农业尽快适应WTO规则;在第二产业中加快调整和改组步伐, 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来适应WTO体系的竞争; 按照市场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有步骤、有计划的开放服务市场等。

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其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也为经济结构的调整确立了方向。当前,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滞缩”已经有所缓解,经济增长的速度仍在加快,但经济结构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因此,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顺利实现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使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标签:;  ;  ;  ;  ;  ;  ;  ;  ;  

买方市场条件下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透视_买方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