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改革的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企业改革论文,企业经营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以来,为了缓解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通贷紧缩的影响,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我国政府在1998年的基础上继续采取了包括增发国债、连续降息、提高工资、调整税收等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大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快了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的步伐。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 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注: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 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 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本次调查样本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表2)。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行业构成农林牧渔业1.9
采掘业3.1
制造业56.2
电力
2.9
建筑业 6.5
交通运动、仓储及邮电通讯业 4.4
批零贸易、餐饮业 10.5
金融、保险业
0.4
房地产业
3.3
社会服务业 2.9
文教体卫广电业 0.7
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
1.0
其他行业
4.6
跨行业 1.6
地区东部地区 55.1
中部地区 27.0
西部地区 17.9
所有制构成 国有企业 45.7
集体企业
7.7
私营企业
3.5
联营企业
0.6
股份合作企业
2.9
股份有限公司 13.9
有限责任公司 17.0
其他内资企业
0.1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8.6
规模构成特大型 2.0
大型33.1
中型47.3
小型
17.6
盈亏盈利企业 50.4
持平企业 20.0
亏损企业 29.6
表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性别 男96.7 现任职务 董事长42.6
女3.3 总经理60.2
年龄 35岁及以下 5.6 厂长 26.8
36~45岁 31.9
党委书记 33.5
46~55岁 47.3
其他 5.6
56岁以上 15.2
文化程度 初中或以下 2.0 所学专业 文史哲法律 6.8
高中
6.2财经
7.7
中专
7.1工商管理
7.9
大专 40.1管理 37.4
大学本科 34.8理工农医 31.4
研究生 9.8其他
8.8
注:由于存在职务兼任,因此现任职务比例合计大于100%。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1999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资金紧张、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一、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本次调查在宏观经济形势方面,向企业经营者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趋势、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未来投资意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效等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国民经济走势平稳,并逐步呈现出回升态势。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1998年相比,199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1999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选择在7%以上的比选择在6%以下的多15.8个百分点, 说明企业经营者的判断与国家提出的1999年经济增长7%的指导性发展目标基本吻合(见表3)。
表3 企业经营者对1999年经济增长速度的判断(%)
6%以下 6%~7% 7%~8% 8%以上
总体
17.848.631.02.6
东部地区
17.347.732.42.6
中部地区
20.048.428.53.1
西部地区
16.251.730.02.1
大型和特大型
13.847.037.31.9
中小型 20.049.327.63.1
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1998年同期调查增加9.3个百分点, 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1998年减少6.0个百分点, 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见表4)。
表4 近几年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过热偏热正常 基本正常 偏冷 过冷 尚难判断
1999 -
-
4.535.148.1
8.5 3.8
1998 -
1.6 - 28.751.5 11.1 7.1
1997 -
-
7.446.737.3
4.6 4.1
1996 -
-
3.338.044.4
7.9 6.4
19952.4 22.325.1 - 36.5
4.4 9.3
注:本表综合了近几年的调查数据。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说明目前我国企业总体经营状况基本平稳,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基本一致。
从企业经济类型看,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居中且差别不大,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较少。由此可见,继续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见表5)。
表5 不同经济类型调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
目前 下期
良好 一般 不佳 好转 不变 恶化
总体30.9 45.9 23.2 37.4 44.6 18.0
国有企业25.1 46.5 28.4 32.4 45.0 22.6
其中:大型
29.4 44.6 26.0 35.7 44.0 20.3
中小型
22.0 47.8 30.2 30.1 45.6 24.3
集体企业29.6 48.9 21.5 39.4 43.9 16.7
私营企业31.5 47.5 21.0 40.1 45.3 14.6
股份合作企业34.7 51.4 13.9 40.0 48.9 11.1
股份有限公司42.2 41.0 16.8 44.4 43.1 12.5
有限责任公司31.9 47.0 21.1 40.0 44.4 15.6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41.0 44.3 14.7 44.8 43.5 11.7
注:表5、表6中“下期”数据的文字分析见下文。
从不同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中、小型企业认为“良好”的相对较少。由此可见,如何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是能否启动经济全面回升的关键。
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小。东部地区经济的回升可望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回升。然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见表6)。
表6 不同规模、地区调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
目前 下期
良好 一般 不佳 好转 不变 恶化
总体30.9 45.9 23.2 37.4 44.6 18.0
大型企业36.4 42.3 21.3 40.8 42.4 16.8
其中:国有
29.4 44.6 26.0 35.7 44.0 20.3
非国有
44.2 39.5 16.3 46.5 40.5 13.0
中型企业28.3 47.5 24.2 36.1 45.3 18.6
小型企业26.2 48.4 25.4 33.9 46.5 19.6
东部地区企业34.2 46.7 19.1 39.1 45.3 15.6
中部地区企业25.7 46.7 27.6 36.5 43.3 20.2
西部地区企业28.5 42.5 29.0 33.6 44.3 22.1
从不同行业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较多的主要是房地产业(47.8%)、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37.4%)、农林牧渔业(36.8%)及制造业中的医药(40.3%)、电子及通信设备(38.7%)、造纸(36.7%)、服装(32.6%)、汽车(32.2%)、电气机械(31.8%)等行业;相反,受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认为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较多的主要是制造业中的有色冶金(37.8%)、橡胶(36.4%)、机械(32.2%)、黑色冶金(31.7%);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及其他各类制造业等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1998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最低,比1998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比1998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1998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 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但仍比1998年减少2.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9年以来,在政府扩大需求、增加投资等政策的影响下,企业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的势头,停产、半停产现象有所缓解(见表7)。
表7 1999年与近几年企业生产状况对比(%)
超负荷生产
调查时间 1999 1998 1997 1996
总体
4.4 3.2 4.7 4.6
东部地区
4.3 3.5 4.5 4.6
中部地区
4.4 1.8 5.0 4.1
西部地区
4.5 4.7 5.0 5.6
大型和特大型
5.3 3.3 5.4 4.6
中小型 3.9 3.1 4.1 4.6
国有企业
3.8 3.4 4.6 4.4
集体企业
4.1 1.8 3.6 4.3
私营企业
1.6 2.3 10.7 6.7
股份合作企业
8.1
股份有限公司
5.0
有限责任公司
3.9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7.3
正常运行
调查时间 1999 1998 1997 1996
总体 75.9 74.5 74.3 70.9
东部地区 80.4 77.0 78.5 75.5
中部地区 69.7 72.6 67.3 64.7
西部地区 71.4 68.3 71.8 65.9
大型和特大型 77.3 77.3 78.3 76.4
中小型74.9 72.9 70.8 66.9
国有企业 71.1 68.7 73.3 68.8
集体企业 76.7 71.9 74.2 71.4
私营企业 82.8 79.9 82.1 73.3
股份合作企业 75.8
股份有限公司 85.3
有限责任公司 78.9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77.1
半停产 停产
调查时间 1999 1998 1999 1998
总体 18.9 21.3 0.8 0.9
东部地区 14.6 18.9 0.7 0.6
中部地区 25.1 24.0 0.8 1.6
西部地区 23.0 25.7 1.1 1.3
大型和特大型 17.1 18.8 0.3 0.6
中小型20.1 22.9 1.1 1.1
国有企业 24.0 26.6 1.1 1.3
集体企业 17.7 25.6 1.5 0.7
私营企业 14.8 16.9 0.8 0.9
股份合作企业 16.2
股份有限公司
9.7
有限责任公司 16.4
0.8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5.3
0.3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生产呈平稳增长的趋势(见表8)。
表8 目前企业生产(服务)量情况(%)
上升 持平 下降
总体 39.1 34.1 26.8
东部地区企业 39.8 35.9 24.3
中部地区企业 39.1 32.0 28.9
西部地区企业 37.2 31.9 30.9
大型和特大型企业 43.0 32.7 24.3
中小型企业37.1 34.7 28.2
国有企业 35.6 34.7 29.7
非国有企业42.2 33.5 24.3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从不同经济类型看, 目前销售状况较好的依次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状况较差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从不同行业看,目前销售状况较好的依次是:冶金、医药、化工、电子、汽车、服装、纺织等行业。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的销售状况总体趋于好转。
关于企业的库存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9 %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本企业库存不足,67.6%认为库存处于正常水平,22.5%认为库存过大,这表明企业的库存基本处于正常范围(见表9)。
表9 目前企业库存情况(%)
较少 正常 过大
总体
9.9 67.6 22.5
东部地区企业
8.2 70.3 21.5
中部地区企业 13.0 65.2 21.8
西部地区企业 10.2 63.1 26.7
大型和特大型企业
7.8 69.2 23.0
中小型企业10.8 66.9 22.3
国有企业 11.1 64.0 24.9
非国有企业 8.6 70.8 20.6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按综合评价值(注:综合评价值=(3×第1位%+2×第2位%+第3位%)÷6×3。 ))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 个百分点, 比1998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10.2个百分点,而1998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1998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之和,虽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高出33.3个百分点,但比1998年降低8.9 个百分点,说明1999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之和达82.2%,比1998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 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见表10)。
表10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调控指标的判断(%)
高 合适
过高偏高小计
货币供应量1999 1.010.911.935.2
1998 0.7 6.0 6.750.6
存贷款利率1999 1.016.617.654.6
1998 0.820.221.065.6
人民币汇率1999 3.922.826.751.6
1998 2.418.821.262.3
出口退税率1999 0.6 7.3 7.950.9
1998 0.3 5.4 5.744.2
财政性税费水平199919.362.982.214.9
199810.661.472.023.4
股市扩容速度 199911.031.342.324.6
低
过低偏低小计
货币供应量1999 7.445.552.9
1998 5.437.342.7
存贷款利率1999 4.223.627.8
1998 1.312.113.4
人民币汇率1999 3.318.421.7
1998 1.714.816.5
出口退税率1999 2.139.141.2
1998 5.344.850.1
财政性税费水平1999 0.2 2.7 2.9
1998 0.4 4.2 4.6
股市扩容速度 1999 3.629.533.1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1998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1999年第3季度我国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 也从一个角度验证了企业经营者的判断(见表11)。
表11 企业经营者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判断(%)
减弱 相同 加重 不清楚
总体 55.9 18.0 21.8
4.3
东部地区企业 57.9 18.4 19.7
4.0
中部地区企业 53.9 18.6 22.4
5.1
西部地区企业 52.7 16.1 27.6
3.6
大型和特大型企业 59.0 17.8 20.7
2.5
中小型企业54.0 18.1 22.7
5.2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另有19.1%认为“尚难判断”。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见表12)。
表12 企业经营者对2000年通货紧缩形势的判断(%)
有所缓解维持原状有所加剧尚难判断
总体
48.119.912.9 19.1
东部地区企业
48.419.713.2 18.7
中部地区企业
49.419.712.3 18.6
西部地区企业
45.420.413.0 21.2
大型和特大型企业
49.819.911.2 19.1
中小型企业 47.020.013.9 19.1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77.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见表13)。
表13 企业经营者对1999年国民经济需求状况的判断(%)
严重不足不足合适较旺很旺
总需求 9.0 77.310.7 2.8 0.2
固定资产投资需求 10.6 56.022.010.6 0.8
居民消费需求 24.1 62.010.1 3.5 0.3
社会集团消费需求
9.8 57.025.1 7.4 0.7
外贸出口需求 19.1 66.9 9.8 3.9 0.3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的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由此可见,目前企业订货不足的现象较明显(见表14)。
表14 调查企业订货情况(%)
高于正常水平 正常 低于正常水平
总体6.7
51.0 42.3
东部地区企业6.9
53.7 39.4
中部地区企业5.3
50.7 44.0
西部地区企业7.9
43.4 48.7
大型和特大型企业6.8
53.3 39.9
中小型企业 6.7
49.5 43.8
国有企业5.3
47.7 47.0
非国有企业 7.8
53.7 38.5
当前需求不足的现象有其多方面的原因,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因素(按综合评价值(注:综合评价值=(3×第1位%+2×第2位%+第3位%)÷6×3。))依次是:资金紧张(53.2%)、亚洲金融危机影响(43.6%)、居民收入增长较慢(34.5%)、下岗人员较多(32.6%)、居民预期住房和教育消费过高(31.8%)、居民预期社会保障支出过高(31.7%)、缺乏好的投资项目(23.3%)、对经济增长缺乏信心(22.1%)及产品不适销对路(10.9%)。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1998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1998年的50.7%略减到1999年的50.4%,亏损面比1998年的29.7%只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1998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1998 年减少1.5个百分点(见表15)。
表15 1999年与近几年企业效益状况对比(%)
盈利
调查时间 1999 1998 1997 1996
总体 50.4 50.7 51.8 51.0
东部地区 55.6 54.0 57.0 55.5
中部地区 42.9 45.9 45.8 45.0
西部地区 46.0 46.5 40.3 45.5
大型和特大型 56.0 56.6 57.5 56.8
中小型47.1 47.6 47.0 46.7
国有企业 41.2 43.0 47.6 46.5
集体企业 49.3 43.7 49.9 53.9
私营企业 46.3 51.3 58.6 53.3
股份合作企业 59.4
22.8
股份有限公司 69.8
14.3
有限责任公司 54.8
19.9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60.1
19.3
持平
调查时间 1999 1998 1997 1996
总体 20.0 19.6 17.1 12.3
东部地区 21.6 19.7 17.0 13.4
中部地区 18.6 20.8 17.0 12.4
西部地区 16.9 17.1 18.1 8.7
大型和特大型 15.8 12.3 13.6 9.9
中小型22.4 23.0 20.2 14.0
国有企业 19.3 16.0 16.8 11.5
集体企业 28.9 28.5 23.7 17.7
私营企业 31.4 33.1 34.5 26.7
股份合作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亏损
调查时间 1999 1998 1997 1996
总体 29.6 29.7 31.1 36.7
东部地区 22.8 26.3 26.0 31.1
中部地区 38.5 33.3 37.2 42.6
西部地区 37.1 36.4 41.6 45.8
大型和特大型 28.2 31.1 28.9 33.3
中小型30.5 29.4 32.8 39.3
国有企业 39.5 41.0 35.6 42.0
集体企业 21.8 27.8 26.4 28.4
私营企业 22.3 15.6 6.9 20.0
股份合作企业 17.8
股份有限公司 15.9
有限责任公司 25.3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20.6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明显低于其他经济类型;从不同行业看,房地产业及化工、医药、电子、服装、仪器仪表等制造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明显好于其他行业。
从企业盈利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企业盈利状况好于正常水平的占7.6%,37.3%的企业目前处于正常水平,55.1 %的企业盈利状况比正常水平差(见表16)。
表16 调查企业的盈利情况(%)
好于正常水平 正常 差于正常水平
总体7.6
37.3 55.1
东部地区企业7.6
40.7 51.7
中部地区企业7.3
32.6 60.1
西部地区企业7.5
34.1 58.4
大型和特大型企业8.3
39.0 52.7
中小型企业 7.2
36.1 56.7
国有企业6.5
34.0 59.5
非国有企业 8.4
40.1 51.5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 %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见表17)。
表17 调查企业资金情况(%)
宽裕 正常 紧张
总体
5.0 28.5 66.5
东部地区企业
6.1 33.1 60.8
中部地区企业
3.2 21.7 75.1
西部地区企业
4.3 24.2 71.5
大型和特大型企业
5.6 28.5 65.9
中小型企业 4.5 28.3 67.2
国有企业
3.1 22.9 74.0
集体企业
6.0 26.2 67.8
私营企业
3.3 33.9 62.8
股份合作企业
5.0 32.7 62.3
股份有限公司
9.7 36.1 54.2
有限责任公司
5.1 29.5 65.4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7.6 41.4 51.0
对于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以上结果说明,虽然国家通过发行国债等措施增加投资,但民间投资因资金紧张等因素未能相应跟进,是造成企业投资需求不足乃至社会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 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企业经营者对交通、能源和农村工业品供求状况的判断差异相对较大,认为其供大于求的比重分别为24.7%、46.6%和50.3%,而认为其供不应求的比重分别为31.9%、10.7%和15.5%,说明这些要素的供求状况处于结构性平衡和不平衡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