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两个问题_经济学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两个问题_经济学论文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两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经济学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有一部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经济学。它应该是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经济学,是一部中国的致富论。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把市场经济体制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构建一部反映这一伟大实践运动的理论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

一、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出发,进行内容和体系的创新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理论经济学要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根本之点,就是紧密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特别是联系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运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使理论经济学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所揭示的经济规律,不仅能科学地剖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能在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基础上,用符合实际的新观点新理论去修改和代替原来理论中某些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和因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失去效力的原理,从理论上作出新概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因此,我们不能固守过去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体系和某些内容,必须大胆创新。

1.研究内容应随着经济运动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更新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理论研究直接发端于前苏联的理论模式,核心是论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而对我国经济实际情况的考察,在相当的时期内没有得到重视。经济学教科书中提到的一些特征和规律并不是从现实中归纳得出来的,一些本应作为研究结果的结论实际上在研究之前已经被先验地确定了。但是,当我们依据现实对理论加以考察时,就能看出它所做的或暗含的许多假设明显地与经验事实不符。一般地讲,五十年代初从前苏联移植到我国,后来又被泛化了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都基于这样的前提,即公有制的建立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领域具有与以前经济形态完全不同的特征和内在规律,那些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中的不稳定因此和阻碍发展的力量,以及由它们决定的规律和趋势,会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同时立即消失;它们的对立面自然是新制度的特征和规律;诸如最大限度满足需要的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地平衡发展、自觉的劳动态度和充分就业、产供需衔接、物价通货稳定、采用新技术的主动性等等。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与公有制共生共存的规律,只需加以说明,就能构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如果固守过去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框架,只作定性分析,而不揭示实际经济过程、经济运行,研究内容还是停留在当年马克思科学设想的阶段上,不能够说明现实经济问题,理论经济学就失去了生命力。

2.研究方法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是历史上产生过的商品经济的一个发展,既不是产品经济,也不是简单商品经济,而是公有制基础上,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现代化商品经济。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这种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运行机制和调控管理的研究,比我们要深入得多,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所不同的是,他们研究的市场经济规律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而我们研究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在所有制结构上、分配结构上、宏观调控上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因而也具有资本主义不可能有的优势。以前我国经济学的弊端是从定义出发,从苏联的本本出发,只作抽象的价值判断和本质分析,难以深刻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甚至把经济学当成了单纯为政策辩护的工具,而不是把它当成指导政策制定和客观评价政策的指导。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尽管在实践中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在当时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它处处有“立论”的根据。这种严重背离现实的理论,当然对社会主义建设不会起任何积极作用。

3.在分析经济规律的具体实现中构建新体系

作为经济运动过程的理论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应当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不能也不应当否定理论体系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本身还发展得很不充分,各种经济矛盾和规律还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刚形成一个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一个目标模式,不成熟的经济关系还不可能形成完全科学的经济学体系。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尚未成熟的今天,企图建立一种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及其各个历史阶段的一般经济学似乎还为时尚早。与其靠前人的假说和逻辑推理去演绎体系,不如深入地观察现实,以概括出各种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特征。当前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客观描述和说明传统体制下中国经济运行的理论模式,并探讨其在改革中的一系列变化。如果把某种现成体系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加以套用,显然是不行的。而象有的同志主张的那样全盘推翻原有体系并急于建立一个新体系,也未免失之偏颇。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因此,新经济学的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机制有深刻认识与分析。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运行过程各个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具体方式。它是比经济本质和经济规律较为具体的范畴,是经济现象同经济本质相联系的中间环节。它所要揭示的是在一个或几个经济规律共同作用下,经济运行的机理,即经济究竟是怎样运转起来的,以及如何运转等等。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不研究表层的经济运行,而企图直接说明经济的本质,于是它抽象掉供求效用的影响,或者说,在供求平衡的假定下研究问题,所以它实际上是一种认为经济活动总是在平衡与和谐的状态中进行的均衡理论。当然,对经济运动的分析,既不是作抽象的纯理论探讨,也不是单纯对经济现象作肤浅的描述,而是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与现实出发,根据调查研究所积累的经验和各种分门别类的调查材料,对我国经济运行机理加以描述和说明。如果只是依照没有事实依据的先验规定来迫使现实削足适履,这样建立起来的所谓理论体系也是不科学的。

二、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审视和借鉴发展着的西方经济学

1.走出西学研究的误区

应该说,这些年来,我们在使外来学说中国化和创立发展我们自己的经济学中取得了进步。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托,在所有制、经济运行、收入分配、总量平衡、宏观调控等方面,探索、借鉴,逐步形成了一些条理化的认识。重视研究西方经济理论是我国经济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冲破了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状况,展示了全球范围内理论研究的进展和成就。与此同时,对这些理论也出现了不顾背景全盘照搬的作法,似乎这些理论的有效性来自它们引人注目的新形式新方法,并把注意力放在其抽象模式和理论框架上,借以分析中国问题。事实上,这些理论取得成效的原因,是它们能依据当时新出现的普遍而重要的经济现象和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构造其理论体系。无论形式上怎样抽象,都面对实际。然而其中的许多假设如完备的市场,自由竞争,生产要素的灵活流动,较好的供需弹性等等,即使同西方国家的实况也难以完全相符合,更何况我国同西方国家之间在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不能不加考察地照搬套用。

2.应该注意的三个特点

纵观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特点应予注意。

第一,现代西方经济学都重视所谓纯粹经济行为和纯粹经济关系的分析,而把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从经济分析中抽象掉。因为它们都试图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最具有科学性的学说加以强调以区别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它们从不分析所有制问题,因为他们把财产私有制当成是天然合理的。但是,所有制毕竟是经济关系中最根本的东西。如不考虑这些而照搬到我们的经济分析中来,把西方国家中的市场机制、竞争等等看成是万试万灵的,必然脱离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的实际。我们在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时候,不能抛开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抛开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单纯进行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这种研究不能客观地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也不能正确地刻划我国经济的运行,因而也产生不出有价值的经济学理论。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诸如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一部分人先富与共同富裕的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中国市场运行机制问题等等,都应结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结合我国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点予以分析。从而揭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创造出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

第二,现代西方经济学重视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的研究。如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形成与发展,“预期革命”等等,都把过去对价格等问题的纯客观分析,注入了人们的心理因素的分析。过去我们把这些一概斥之为资产阶级主观唯心主义。但这些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确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经济活动中人是主体,人的心理因素会影响经济活动,以往不进行这种心理因素分析,使我们不能全面揭示经济过程的各个变量因素,因而使我们的理论经济学不能据此提出有效的经济对策,缺乏前瞻性。

第三,现代西方经济学比较重视经济对策的研究,因而它们都注意分析短期经济过程,并作出具体描绘。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古典经济学分析的是长期经济过程,而长期经济过程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变量因素的影响,难以精确化。故他们都重视对诸如投资行为、消费行为,交换行为的短期分析和预测,从而对经济过程能够作较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具体的经济政策。我们传统经济学的弱点是忽视短期问题和微观分析。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越来越显出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而弄清各种经济当事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有助于增强改革措施的针对性,降低改革“成本”,保证改革顺利进行。我们以往只分析诸如生产目的一般、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长期经济过程,而对长期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各个方面以及诸多经济变量缺少研究。使人们感到距离现实很远,不能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理论显得抽象而空洞。因此,构建我们的新经济学,使之成为致用之学,应注意在这方面下功夫。

3.立足于中国现实,为我所用

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部分,必须对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系统的认识和分析,否则食洋不化,又会把教条主义推向另一个极端。构建中国经济学吸收些什么?怎样吸收,怎样转化利用,只有建立在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现状、经济结构、运行过程、经济发展动态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切合我国经济生活的实际,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产生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对策。

对西方经济学的吸收和借鉴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才能有深刻的认识。这种深度应包括两个方面,即系统性和全面性。所谓系统性就是要对西方经济理论的历史发展线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今天的理论是过去理论的演化和发展。这种演化不仅包含着继承,而且包含着多次突破和“革命”。这种突破和“革命”又与现实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领域革命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我国目前存在的经济问题有些是古典经济学家所遇到的问题,如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税收问题,有些是新古典经济学家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价格、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问题,反垄断问题;还有些是当代经济学家正在研究和试图解决的问题,如通货膨胀问题、宏观调节问题、结构性失业问题、经济波动问题等。正因如此,我们对西方经济理论的吸收就不能只限于某一历史时期的理论,而应该在其整个经济思想的历史长河中,发掘有用的东西。所谓全面性,就是要对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分支,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不仅要重视主流经济学派的理论(西方流行的宏观、微观经济学),也要注意研究非主流学派的理论。我们判断其中的某一理论重要与否,不仅要看它在经济思想史上的作用如何,在西方社会影响大小,更重要的是看它拿到中国以后的适用程度。评判我们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所取得成绩的大小,也应坚持实践标准。

标签:;  ;  ;  ;  ;  ;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两个问题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