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古建筑群保护研究——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为例论文_高蛤

贵州大学 550025

摘要: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古建筑群为研究对象,具体对文物级梓潼宫正殿、南北厢房、观音堂和戏楼、周氏宗祠等古建筑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楼上村古建筑群面临的保护问题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希望对楼上传统村落古建筑群保护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传统村落;古建筑群保护;楼上村

1.引言

楼上村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自然条件有没,历史悠久,是黔东北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其古建筑群承载着当地历史背景、民族文化、人文宗教等,系统的研究和保护决定着当地历史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下去的关键。2009年,吴育忠以铜仁地区为例,宏观地阐述了喀斯特生态环境对铜仁传统民居在选址、取格、格局及建制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和铜仁传统民居所体现出来的建筑审美思想对现代民居建筑的启迪[1]。2012年,余军从保护历史文化名村方案的角度对楼上村系统地提出相关的理论[2]。2013年,黎颢从地域性营造影响传统民居的因素自然的、文化的、技术的三个方面对黔东北传统民居进行研究,对保护当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具有特色的地域建筑有着长期而重要的现实意义[3]。2015年,宗琮,张斌以石阡县为例,分别对石阡县传统聚落中的传统居住建筑、传统公共建筑和现代建筑进行了描述分析,总结出当地传统聚落建筑景观特征,文中对楼上村梓潼宫进行较细致的描述[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楼上村作一次更为系统详细的阐述研究,将楼上村这一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传承下去。

2.历史沿革

据楼上村《周氏族谱》载,周姓为汝南巨族、原系姬姓,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桥东珠市巷,祠名大本堂。明进士周国照出仕四川威远县,修建江西会馆,于该县洛阳乡大坡里晒金坡居住,后移西蜀潼川乐治县天井坝仁义乡。明弘治六年(1494 年),始祖周伯泉避难图存,贸易入黔,行至寨纪(楼上的古称),安家乐业,繁衍至今。

楼上古称寨纪,后因正楼上某水沟处有一楼房,下有长巷为过道,便称“楼巷”,因“上”与“巷”谐音,久而久之便讹为“楼上”,并沿用至今。

2004 年12 月,楼上村古建筑群被石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 年6 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 年10月3日,楼上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17日,楼上村被住建部、财政部、文化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3年5月3日,楼上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7-1362-3-660,时代为明至民国,类别为古建筑。

3.楼上村古建筑群

楼上村古建筑群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图1、图2),村寨现有明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各类文物建筑200余座,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以来的建筑遗存和聚落环境,是侗寨的优秀实例。古建筑群包括梓潼宫古建筑群(梓潼宫正殿、梓潼宫南北两厢及院落、梓潼宫后殿又称观音堂、戏楼)、周氏祠堂、小屯寺、天福古井、楠桂古石桥、周氏古墓群、古民居、古巷、屯堡遗址及北斗七星古树群等(图3)。

图3 楼上村古建筑保护对象图

3.1主要建筑形式

3.1.1公共建筑

梓潼宫古建筑群:梓潼宫位于龟壳山山顶,由正殿、南北厢房、观音堂四座建筑组成。其中,正殿与南北厢房共同立于毛石垒砌的高台之上,平面形态上采用合院式对称布局,属于梓潼宫的主体区域。观音堂位于正殿中轴线后侧,地势低于正殿2.03 米,单独形成一区。戏楼位于梓潼宫北侧,相距约百米,地势低于梓潼宫正殿20 余米,由戏台和台前广场两部分组成(图4)。2004年和2015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保存现状较好。

梓潼宫正殿: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悬山小青瓦顶建筑,坐东向西,面阔五间,通面阔17.2米,进深15檩,通进深8.3米,建筑面积142.76平方米。正殿较之后殿地坪高出2.5米。梁架明间为抬梁式,采用26柱,其中14柱落地。前檐带廊,明间老檐柱间装隔扇门,两次间老檐柱间正中为对开板门,两侧为槛窗。两稍间廊柱间装板,正中开直棂窗。明间后檐正中对开板门,两侧为槛窗。两次间及两稍间后檐均装板。明间后檐金柱间装板至穿枋,上装走马板,置神龛。两次间梁架装板,两稍间梁架装板并分别开两直棂窗,两山面带披檐。前檐廊间铺墁青石,室内为三合土地坪。两稍间后檐处分别有石梯下至后殿。北次间廊间立有《重修梓潼宫序》石碑一通。屋盖部分在板椽上直接干摆小青瓦,铜钱如意卷草纹饰脊刹,灰塑鸱吻。

梓潼宫南北两厢及院落:南北两厢均面阔二间,通面阔6.15米,进深7檩,通进深3.15米,梁架采用l5柱,其中9柱落地,为穿斗式悬山青瓦顶。东间为过道,三合土地坪,在中柱间置对开板门。西间为地楼板,前檐装槛窗及板门,后檐装板,正中开一直棂窗。梁架间均有木隔断。院落呈长方形,南北长11米,东西宽6.3米,地面青石板铺墁,横向对齐,竖宽不等,间或卵石铺就。院落西侧为一长11米,高2米的照壁,照壁正中有一吞口,内置神像。

梓潼宫后殿(观音堂):为悬山明间起冲楼四角攒尖小青瓦顶建筑,面阔三间,通面阔16米,进深11檩,通进深6.5米,建筑面积104平方米。明间二层。明间共用15柱,其中四柱落地,二层置雷公柱。两次间为穿斗式梁架,共用18柱,其中10柱落地。后殿前檐带廊,两山有披檐。明间一层前檐老檐柱间装格扇门,二层四周装风窗。两次间前檐老檐柱间装槛窗,上装走马板。后檐均装板。两山装板至穿枋。两次间有楼梯上二层。前檐廊间铺青石板,室内铺三合土。明间屋面卷草纹饰屋脊,葫芦宝顶,小青瓦屋面。大梁题记为“皇清光绪八年正月初七汝南族等共修”。

梓潼宫戏楼:戏楼为穿斗抬梁式歇山、硬山混合青瓦顶建筑,坐东向西,结构为左右厢楼带廊,居中突出戏台,面阔三间,通面阔12米,明间进深6.35米,耳房进深2.9米,建筑面积98.70平方米。明间共用16柱,其中8柱落地。两耳房共用8柱,其中6柱落地。二层明间前部为戏台,正面置屏风,两侧各置门洞一个,正面及两侧梁枋下饰卷草纹挂落,檐下装鹤颈椽板。两耳房一层置楼梯上二层。二层前檐、两山及后檐均装板。两山后檐置围墙。一层地面为三合土,有石制柱础。二层置楼板。大梁题记为“民国五年”等字样。

3.1.2民居

村寨中的民居保存了明末清初的风貌,为贵州省内少见。村中民居坐北面南,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古老幽深的明清建筑,比比皆是,全村200余栋民居中,有明代建筑5栋,清代建筑58栋,民国建筑34栋。民居多为四合院、三合院,四合院正房三间,两边各配有干栏式厢房两间,龙门呈八字形状,龙门不正对堂屋,都是歪着开,青石板古巷斜着走“歪门斜道”。三合院,正房三间,两边各配有干栏式厢房两间。民居正房中堂多挂牌匾,窗棂间镶嵌精雕细刻的人物、鸟兽、虫鱼、神鹿、花卉等图案。

周氏宗祠:坐北向南,面阔三间,通面阔15米,进深10米,通进深6.5米,建筑面积97.5平方米。大梁题记为“贵州思石二府新二甲所楼上住居”、“大清光绪拾玖年岁在癸巳仲冬月上旬建立”。西廊间有《轮水石碑记》石碑一通,该建筑及碑刻保存较好。

马槡古宅:始建于明代中期,为马桑木修建,清咸丰十一年(1862年)被苗教烧毁房屋时有幸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古宅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院落座北面南,正房出檐低矮,用材宽厚,手法简洁,与寨内其他建筑迥异,五开间,通面阔24米,通进深8米,两稍间与厢房相连,形成一三合小院,八字龙门位于院落东南侧,六柱落地,登11级台阶可进入小院。

3.2价值评估

3.2.1历史价值

梓潼宫是旧时供奉道教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梓潼帝君的地方,是研究农耕文明时期侗族乡村教育制度与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宗教与教育两种文化相结合的信息,造就了楼上村文化底蕴深厚的气质。戏楼体现了侗族人民对歌舞艺术的热爱,它的出现与侗戏的产生、发展密不可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根基。

楼上村古建筑是楼上村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它们真实见证了村寨所发生的各类重大历史事件,集中体现了楼上村传统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社会风尚,蕴含了丰富而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3.2.2艺术价值

楼上村属于山腰顺势分层筑台型村寨,各建筑的布置与山体坡度相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地形的长处。梓潼宫和戏楼将人工构筑与村口自然地形相结合,各建筑通过一系列的布置、组合,共同构成了参差有致、严整有序、开合分明的村口空间序列。这种空间组合上的特点,体现了当地传统建筑独特的外形美和布局美。

楼上村古建筑群是当地传统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装修风格偏于素雅,装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隔扇、挑枋、翼角、屋脊等部位,它们体现了当地民间匠人高超、精湛而又素朴粗犷的营造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2.3科学价值

楼上村古建筑群作为农耕文明时期遗留下来的一座典型聚落,既是高度适应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产物,也是本地区建筑技艺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体现了当地民众适应环境与就地取材的智慧,为研究本地区建筑形制、法式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古建筑从选址到建筑营造,包含了众多学科知识和信息,在建筑学、民族学、社会学、儒学等众多学科领域都具有珍贵价值。发掘这些更为深沉的内涵性质,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3.2.4社会价值

楼上村古建筑群是乡土文化的综合载体,它代表了特定地域、特定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淀而形成的特有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承载着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乡愁”,这种认同感有利于社会风俗的维护。

楼上村宗族血缘关系紧密,民间文化异彩纷呈,具有浓厚的民族宗教色彩。其现存:汝南堂清明会、汝南堂祭祖法会、楼上古乐、傩堂戏、木偶戏、人大戏、板凳龙、哭嫁、茶灯、毛龙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贵州及其周边地区社会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遗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楼上村古建筑群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的利用是当地文化发展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将给当地社会和侗族村民带来新的契机和效益。

4.保护措施

楼上村古建筑群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措施要求按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包括不能随意改变现状,不得施行日常维护外的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及其它任何有损环境、观瞻的项目。在必须的情况下,对其外貌、内部结构体系、功能布局、内部装修、损坏部分的整修应严格依据原址原样修复,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其它有关法令、法规所要求的程序进行。

楼上村古建筑保护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加固和保护性复原活动,不允许改变这类建筑的外立面原有的特征和基本材料,必须按照原有特征、使用相同材料进行修复,凡露明可见部分均应使用与原有建筑材料相同或相近的材料进行局部的修复,做到修旧如故,并有可识别性,且做好详尽的修缮纪录,防止大拆大建和大面积的更新。对于原有构件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或历史上干预形成的不安全因素,允许调整结构,包括增添、更换少量构件,改善受力状况。凡是有利于古建筑保护的技术和材料均可采用,但具有特殊价值的传统工艺和材料必须保留。修缮应是可逆的,即加建部分、改建部分、构件更换部分都应可以去掉而不损害原有的部分。任何改造措施都必须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批,不得改变建筑外观和院落内的格局。

5.结语

楼上村古建筑群为当地增添了一笔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保护好古建筑群将对当地文化传承起到关键的作用。梓潼宫古建筑群、古民居、古遗址、古井、古墓群和古树群等都应该作为一笔财富保护起来,并展示给人们。楼上村从历史文化名村到中国传统村落再到楼上村古建筑群获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层面的保护工作得以很好发展,但如何使当地人们更加重视和参与到保护活动中,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宣传教育。楼上村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这些非物质文化活动能结合古建筑群保护一起,将会起到活化文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育忠. 贵州喀斯特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研究——以铜仁地区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5):188-189.

[2]余军. 历史古寨保护与发展规划探究——以石阡县国荣乡楼上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方案为例[J]. 城市建筑,2012,(15):2+4.

[3]黎颢. 黔东北传统民居地域性营造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

[4]宗琮,张斌. 黔东北传统聚落民居建筑研究——以石阡县为例[J]. 古建园林技术,2015,(03):5-11.

作者简介:

高蛤(1989—),男,彝,贵州黔西,学生,硕士研究生在读,贵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550025。

论文作者:高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5

标签:;  ;  ;  ;  ;  ;  ;  ;  

传统村落古建筑群保护研究——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为例论文_高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