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娟 五大连池市龙镇学校 164135
摘要 我用爱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的心去相信每一位学生,做到了用爱激励,使他们向阳而生。
关键词 育人 爱心 激励
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多年的教育者,我用爱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的心去相信每一位学生,做到了用爱激励,使他们向阳而生。
我班上有这样一名男生,从一年级新生报到的那天起,我就特别关注他。他虽个子高但瘦瘦的,看起来就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没过多久他的一些毛病就出现了,上课回答问题总是想说就说,从不举手,破坏了课堂纪律;上课时东张西望的,还经常与旁边的学生交头接耳,老师批评他时,他总是能虚心接受,但坚决不改。下课时,动不动就和同学动手打架,经常会有家长与我告状,我教育他时,他还一副不服气的模样。为此,我经常电访以及家访,家长也经常被我请到学校来谈话。现在上五年级了,科任老师会经常跟我反应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对他都束手无策。
家中情况:
家访中得知其实孩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中表现都差不多,不听家长的话,不服管教,甚至有些叛逆。他家中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妈妈就去外地打工了,爸爸患有癫痫病,偶尔会发作,他是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孩子。因为孩子的原因,他四年级时妈妈回来了,在老家找了份工作,目的是陪陪孩子,不能让他放弃学习。孩子却对妈妈有抵触心里,从心底怨恨妈妈。他妈妈跟我沟通时,哭诉着说出了她的无奈。
我找了一处安静的地方,与孩子进行了一次长谈,就我们两个人,我让他把我当成他最好的好朋友,让他把心里想说的话说给我听。孩子刚开始有些胆怯不敢开口,我便先跟他聊聊我家孩子的一些事情,让他慢慢的对我放松了警惕,于是他便打开了话匣子。
孩子的心声:
我知道自己从一年级开始在老师们的眼中,就是一个“坏”学生,不遵守学校的纪律、总是调皮捣蛋、甚至在课堂上不服从老师们的管理。在家里面,我更是让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感到头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家都觉得我性子太顽劣、太叛逆,其实我的心里是很自卑的,我多么希望身边的亲人们都能爱我呀!
小的时候,当我看见别的小孩都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上下学接他们,带他们去广场玩,我羡慕极了。而我的身边却只有爷爷奶奶,还有生病的爸爸,我就觉得妈妈不爱我了,我就恨妈妈。恨她为什么不在家陪我,照顾生病的爸爸。我慢慢的长大了,妈妈每年都会回来几趟看看我们,我却跟她说的话越来越少,甚至讨厌她。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孤单,心里话不知跟谁说,每次看到别的同学跟妈妈在一起时,我都觉得自己是妈妈不要的孩子,心里难过极了。所以现在我愿意跟一些家庭离异的孩子在一起玩,因为我们有共同语言。妈妈现在回来了,她关心我的学习,我偏偏不好好学,故意气她,我小的时候不管我,现在管我,晚了,我心里是这样想的。
老师点评:
我想对这位家长说:如果您抱怨是孩子不愿意跟您说心里话,请你们先反思一下你们平时是否充当好了父母的角色。你们给予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可就是因为家庭的原因,你们给孩子的爱太少了,在他最需要爱和呵护的小小年纪,没有陪在他的身边,让他有了孤独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可这么简单的爱你们都没有给孩子。你们错过了教育他的最好时间段,良好习惯的养成正是在他刚刚上学的这几年,然而妈妈的离开,还有爸爸的身体情况,对孩子关心与管教肯定不够,你们跟孩子之间还缺少有效地沟通。可是不知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放松了对他的教育,也就是你们在关爱孩子的同时,并没有尽到父母的教育之责。你们应该克服生活上的压力,勇敢地对这个孩子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我想对这个孩子说:孩子,真的是你错了。第一、你错在认为爸爸妈妈不爱你。第二、孩子你还错在用犯错误的方法报复父母。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爸爸妈妈,他们也有自己的无奈,他们也不想忽略你,都是生活所迫,你应该理解他们,而不是怨恨。我还觉得你这个孩子是有上进心的,只是一些不良的习惯难以一时改正,可是老师相信你,现在有父母对你的爱,有老师和同学们对你的帮助,如果你自己有决心,你肯定会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孩子的。
作为教育者,我要给这些迷失方向的孩子们引路,在他们的心里画下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一定要时刻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就是这个孩子”,“假如这个孩子是我的”。有了这样的情感,会使我们对孩子们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 家长们把他们的“宝贝儿”交给我们来培养,这就是对我们极大的信任。我们怎么可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我们一定能以一片至诚至爱的心去感动每一位可爱的学生。就让我们用爱来激励他们,让他们向阳而生吧!
论文作者:刘丽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孩子论文; 妈妈论文; 爸爸论文; 让他论文; 每一位论文; 学生论文; 我就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