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中国社会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的各方面,都已被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作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对不可逆的国际化趋势,理性理解教育的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满足市场、产品、服务与贸易需求,利用信息传媒技术,明晰现代高职教育的新逻辑,探索和实践高等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的新平台、新模式和新方法,成为新背景下高职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素质培养背景分析
1.国内市场需求新认识
不同行业、企业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职业规范和标准,但经过分析调研,除去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背景外,不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通识能力有着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中国教育报》发布的中国教育部高教司调研报告指出,用人单位认为中国高校毕业生最需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为我们务实有效开展学生职业素养指明了方向。
2.政策背景新举措
2015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面对新挑战,积极应对新背景下职场素质培养
1.实现学生主体的新视角。
应试教育下激烈的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使竞争中的失败者——即所谓的“差生”,迫于竞争压力,很自然的产生厌学情绪。而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大多是这些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用传统本科院校理论型管理教育模式显然与如此的生源间难以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将教育将内生动力与外生压力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改变已有的填鸭式教育模式的新的基本逻辑和思路。
2.培养组织的新流程。
在高等职业院校,如果固守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在现实中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弱化,教书育人成为“伪命题”,如此的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形式冲突,高职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简单叠加。科学、成熟的教育组织已形成以学生发展(建设)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形态。
三、北京农职院对于高职学生职场素质培养的新探索和新实践。
近年来,我院结合三农特色,在学生职场素质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促学生铸“诚信务实 敬业协作 争先创新”的农职精神,实施“三三一”学生素质培养工程,收到了较好的育人成效:
1.学工队伍“三个坚持”。
坚持一体化思维,围绕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的时间维度来统筹、布局,通过为学生举办“成人礼”等活动,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得到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做好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时诊断和改进共性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学生中的突发事件,研究并解决学生工作中常见、易见的问题。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坐标,使其成为创新工作的未来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此基础上,充分激活学生主体,鼓励其参与校内各项活动,发扬和展示自己的特长,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学生工作“三个打造”,为素质培养打造三个工作平台:
打造组织平台。学院建立“学生素质教育指导中心”,避免体制的分割、分工、分家造成的各自为政,在校内不同部门中达成共识、共建、共享,形成同向的合力。学院通过推出《学风建设意见》、《六育人评优》、《领导干部三个一方案》、《一日行为养成规范》(以课堂无手机等系列活动为切入点)和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等,较好的在校内形成以学生素质培养和提高为工作核心的统一认识,师生受益良多。
打造活动平台。学院“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成为学生展示才艺、提升综合素质的大舞台。学院在激活系部、学生两个主体,开展个性化、有效性的自主活动等方面积极探索,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受益面:有多项创新的运动会;走红毯的五四表彰;穿毕业服的毕业典礼;泪水、感动、憧憬、掌声的成人仪式;主动、热情的兰花、学农教育志愿服务,每项活动都呈现出新亮点,成为每位见证者难忘的永久回忆,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同学们关注的焦点,对培育学生自信、自立和自强等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打造工具平台。信息化思维与管理创新对打破现有素质培养瓶颈有着积极意义。信息化既是技术,又是资源,更是思维方式。“麦可斯”指出“没有测量,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不能缺少精确的数据支撑,信息化建设则能带来较为准确的量化指标,为决策定位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学院科研立项,开发出“素质培养量化测评”系统和智能化管理架构,建立校内智能化学生管理架构,素质培养由此进入信息化的快车道。
3.学生素质培养积极应对,与国际接轨。
2015年9月,学院与中国思德国际教育公司(ASDAN)合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生活能力。经过与“思德国际”的深入交流、探讨和合作,树立起“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支持学生职业实践教育,自主学习和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学习新模式,帮助学生规划和积累职场能力与工作技能,将职场素质培养分为“基本能力训练、职场素质养成、岗位能力实践、创业能力培养和就业能力锻炼”五个模块。
学院与“思德国际”合作后,在学生培养机制与模式上有六方面的创新:
(1)以学生为核心,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区别于传统课程:没有老师授课环节,学生主导完成,课程设计如一位导师在不断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2)基于学生差异性、个性化自我培养过程,注重学生对自我性格,能力和经历的反思,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所有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引导,使学生们跃出传统教育简单区分“对错“的思维藩篱;
(3)注重课外和就业实践能力培养导向,绝大多教学内容都需要同学走出课堂,引导同学走入实践、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与校内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实习、行业人士访谈等结合,避免学生出现过于功利化的学习目的导向;
(4)以互相评价为关键,促进学习的巩固与交流。这种评价方式的优势在于:评价别人学习成果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巩固学习,评价规则与流程提供了同学另外一种学习视角,互评也为老师提供了多角度的学习成果;
(5)所有教学内容在线平台完成,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时间,提供线上辅助课程、学生互评系统和素质教育评估报告,让学生适应全时学习,不被时间、场地限制,接受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
(6)基于量化数据的教育效果评价:将“计划、实践、反思”类的主观问答题进行“量化打分”的“互评”,得出数据型素质量化分析结果,形成实证性的效果评价机制。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和方式也应随之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坚持以学生为导向,创新工作模式,引进国际先进培养理念,与学校实际相融合,方有望开创出职业素质培养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杨松(1984年8月—),男,汉族,北京市人,当前职务为学生办公室主任,当前职称为研究实习员,学历为大学,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文作者:杨松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学生论文; 素质论文; 能力论文; 职场论文; 评价论文; 工作论文; 校内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