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吉林 132001
摘要:观察及评价穴位注射联合中药药浴治疗痰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满足条件的患者采用穴位注射辨证选穴,联合中药药浴辨证加减、操作。结果:治疗组症状比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本法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痰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穴位注射;中药药浴;痰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 “痹病”、“尪痹”范畴。祖国医学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上具有明显优势。其中以外治法方便、快捷、疗效确切,广受患者认可。我们采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药浴治疗痰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姿料
1.1一般资料
90例来源于吉林省吉林中西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的病人。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1)晨僵时间大于1小时(2)3个或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3)手关节炎(4)对称性关节炎(5)类风湿结节(6)类风湿因子阳性(7)手、腕关节X线显示骨侵袭或明确骨质脱钙的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改变。满足4条或以上,其中条件(1)-(4)至少持续6周,即可诊断。
1.2.2中医诊断标准
主症:关节肿胀,疼痛。次症:渴不欲饮,阴雨天加重,纳呆,头重如裹,肢体沉重,便溏或大便黏腻。舌脉: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淡,苔白腻,脉弦滑。具备主证及2项以上的次证,加舌、脉即可诊断。
2治疗方法
2.1中药药浴
2.1.1方剂组成
威灵仙、木瓜、千年健、狗脊、地枫、松节、姜黄、五加皮、透骨草、枳椇子、防己、甘松各60g,细辛30g。
2.1.2具体方法
①将药材制成粗粉装入布袋,煎煮取汁。②嘱患者半卧位,将四肢浸泡于药水中,水位控制在胸部第4肋下。③出浴后用干毛巾擦干身体,并发汗。B组及C组患者均每日浸浴1 次,每次30 min,20次为1 疗程。
2.2穴位注射
2.2.1药液配制
复方当归注射液8ml,2%利多卡因2ml,混均备用。
2.2.2穴位选择
上肢取曲池、内关、合谷为主穴,下肢取足三里、膝眼、阴陵泉为主穴,病处酌情加用局部经穴,经外奇穴或阿是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3具体方法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将备好混合药液的注射器,刺入穴位1-1.5寸,当产生酸胀时立即固定针头,抽吸无回血后缓慢注药,每次每穴注射lml,出针后棉球按压。A组及C组患者均隔天注射1次,20日为一疗程,每次5-8个穴位,所选穴位交替使用。
3疗效观察
3.1评分标准
3.1.1 主证
关节疼痛:疼痛轻,可忍受,基本不影响工作(1分);疼痛较重,工作、休息均受影响(2分);疼痛难忍,需服止痛药物(3分)
关节肿胀:皮肤纹理变浅,骨性标志明显(1分);皮纹消失,骨性标志不明显(2分);关节肿甚,骨性标志消失(3分)
关节压痛:患者称有痛(1分);可忍受,但有皱眉不适(2分);痛不可触,拒按(3分)
屈伸不利:关节活动范围减少<1/3(1分);活动范围减少≥1/3(2分);活动范围减少≥1/3,或僵直(3分)
关节作冷:恶风寒,触之不凉(1分);恶风寒,触之凉而喜温(2分);恶风寒明显,加衣保护(3分)
晨僵:<1小时(1分);≥1小时,<2小时(2分);>2小时(3分)
3.1.1 次证
症状有则每项计分2分,无则不计分。
3.2疗效标准[1]
显效:主要症状、整体改善率≥75%;进步:主要症状、整体改善率≥50%;有效:主要症状、整体改善率≥30%;无效:主要症状、整体改善率<30%。
3.3治疗结果
2个疗程后,治愈率为26.7%,总有效率为84.4%,
4讨论
我省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因气温较低,蒸发微弱,从而具有冷湿的特征,同时由于人们生活行为方式、劳动环境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导致人群中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断增多,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
药浴中药物经皮肤吸收,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消肿止痛,濡养全身的作用。大量实验研究也表明,补益肝肾、活血化淤、祛风除湿药物具有促进软骨与骨质的修复,增加骨密度,抑制血管增生、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抗炎镇痛、免疫抑制等作用[3]。方中诸药合用,具有祛风湿、壮筋骨、消肿止痛,改善微循环之功效,既可以增加补肾药的功效,又可以促进关节病变组织的修复生长。穴位注射则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将药物注入穴位内,局部产生压迫,相当于延长了腧穴的刺激时间,能激发穴位潜在作用,同时药物直达病所,能更好的有的放矢,提高疗效[4]。本治疗中大量使用了局部的阿是穴,以痛为腧起到了很好的止痛效果。
结语:
本文通过穴位注射联合中药药浴治疗痰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将药物穴位注射与药浴全身浸泡治疗相配合,针药并用,攻补兼施,避免口服药物的副作用,扩大适宜人群范围[6-7]。两者配合治疗,可以促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的缓解,及关节肿胀的吸收,减少口服药物带来的胃肠道不适及肝肾损伤,降低治疗成本,缩短疗程,明显减轻患者病痛,改善生活质量,对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冬青,沈冲.徐建华,等.类风湿性关节炎危险因素探索[J].中国卫生统计,2001,18(6):334-337.
[2]焦树德.再谈尪痹的辨证论治[J].河北中医,2004,26(11):805-806.
[3]韦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近况[J].吉林中医药,2004,24(12):54-55
[4]谢运发.探讨尪痹诊治新进展--浅述痹证四线排寒疗法[C].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0:55-57.
[5]赵长海,姑再努尔·莫明,王军臣.尪痹治法介绍[J].世界中医药,2012,7(1):68-69.
[6] 陈志煌,沈鹰,黄清春.外治法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7):116-118.
注:课题来源:吉林市科学技术管理局课题编号:201437080
论文作者:梅雪靖,于淼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穴位论文; 关节炎论文; 药浴论文; 类风湿论文; 关节论文; 患者论文; 药物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