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党连续执政十七年来的英国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守党论文,英国论文,年来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在战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英国经济走走停停,增长乏力,被称为世界经济中的“英国病”现象。1979年5月保守党赢得大选胜利重新上台后调整了经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其工业结构和整个经济的面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终于摆脱了英国病,经济增长有所恢复,甚至使英国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他西欧国家,为世人瞩目。由于经济上的成就,保守党至今已连续执政达17年之久,为战后以来英国历史上一个党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一次。然而目前英国经济仍存在不少问题。经济情况的好坏将对明年英国的大选产生重大影响。
一、70年代末保守党上台前的经济状况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进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国家,曾有“世界工厂”之称。本世纪初,特别是二战以后,英国背起了“老大帝国”的包袱,创新精神大大不如其他西方国家,二战后日、德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使英国从顶峰上跌落下来。战后英国历届政府没有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对科技成果的商业应用及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重视不够,工业发展进一步滑坡。在战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英国处于高通胀、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的严重不景气状态。工业投资水平较低,投资环境较差,老化的工业结构以及设备更新缓慢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英国经济增长乏力,被称为世界经济中的“英国病”现象,并被认为很难治愈。经济上的衰落,引起英国国内政局动荡,罢工运动此伏彼起。1974年保守党希思政府和1979年工党卡拉汉政府均因对工潮束手无策而下台。1979年5月英国保守党重新上台时,英国经济处于严重滞胀状态。1970年—1979年英国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2%,在主要工业国中最低,而同期内通货膨胀平均年率则达12.5%,在主要工业国中最高。利率居高不下,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失业率不断攀升。1976年英财政赤字曾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紧急贷款39亿美元来弥补,使英被迫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财政监督。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保守党政府采取了经济调整政策,极力制定一种能刺激企业竞争并取得成功的经济发展战略,使英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经济增长也有所恢复。尽管目前英国经济仍存在不少问题,但整个经济面貌与70年代末保守党上台时相比已焕然一新,一改战后以来英国经济长期不振的局面,为世人瞩目。
二、保守党政府的经济政策和主要措施
为扭转经济“滞胀”局面,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上台后,先后摒弃了西方工业国家多年来一直奉行的以扩大政府开支和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转而推行以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为指导的新经济政策。
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不同在于货币主义将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工具,并着重注意控制通货膨胀的增长。货币主义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和经济活动发生变化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并提出,要控制通货膨胀的增长幅度就必须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其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并保持稳定。
供应学派是美国最近20几年来流行起来的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它的主要主张是:全盘否定凯恩斯主义,重新肯定萨伊定律,即供给决定需求。同时,它反对需求管理及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强调市场调节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依据上述理论,针对英国的具体情况,英国保守党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以下经济政策措施:
1.坚持以货币主义为主的紧缩政策,制定并推行“中期财政战略”。
在战后的几十年中,高通货膨胀一直是困扰历届英国政府的难题。撒切尔政府上台之前及执政初期,英国因受国内及国际经济衰退的影响,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1980年5月曾达21.9%。保守党执政后,遵循货币主义经济理论,在1980年的政府预算中提出了“中期财政战略”。其主要内容是:在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同时,努力削减公共部门的借款需求,减少财政开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在中期内争取价格的稳定,为生产和就业的增长创造条件。
2.放松政府管制,鼓励市场机制。
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财政及金融政策,放松或取消国家控制与干预,强调市场机制,鼓励自由竞争,以调动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十几年来,保守党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放松措施,废除了180多项对经济活动的限制规定。如取消了最低固定佣金制度;取消了证券经纪人与证券批发商之间的分工;允许外国公司直接参加市场交易活动;废除了私人企业中工人最高工资的限额及对产品价格和企业持股者红利收入的限制等规定。
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减税措施,以刺激个人、家庭和企业进行投资和参加生产等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保守党政府认为,英国经济之所以衰落,投资不足造成工业不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企图通过减税政策——撒切尔政府所奉行的供给学派经济思想的核心——调动全国各方面的资金,加快投资步伐,更新设备和技术,增加供应,以促进英国经济的复苏。从1979年起,政府先后将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税率从33%逐步降到1996年的24%,最高税率从83%降到40%[①a],并不断提高所得税最高税率的起征点。同时,将个人所得税纳税等级从原来的六档,简化为两个档次。另一方面,政府还特别注意对企业税收的减免,这包括减少企业主应缴纳的国民保险附加税、公司税、资本所得税,并简化税收手续。目前英国的公司税在欧洲仅高于芬兰、挪威和瑞典。除此以外,政府还革除了“福利国家”制度中某些大锅饭的做法,限制福利开支;在就业、工资问题上,强调市场调节,通过立法限制工会以罢工手段强行要求增加工资;鼓励市场力量,企业精神,提出“不劳动,不得食”,提倡个人主义和竞争,以此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3.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
英国在40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中曾出现过两次国有化高潮,并因此成为西方国家中国营企业最多的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英国的国有经济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国有企业既不面临竞争,也不受市场调节的影响,所以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严重,并且国有企业多数为基础工业部门的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和累赘;另一方面,国营企业一般来讲机构重叠庞大,冗员成堆,人浮于事,劳动生产率低下。鉴于国有企业存在着诸多问题,以撒切尔为首的保守党早在1979年大选中就提出了私有化政策: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将国有企业出售给个人经营,使其面对市场竞争,以提高企业效率。撒切尔入主唐宁街以后便开始把私有化作为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加以贯彻。十几年来,英国的私有化措施涉及约50个行业,政府已成功地出售了2/3的国有企业,如英国钢铁公司、英国航空公司、英国货运公司、英国电讯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等,甚至英国铁路也实现了大部分私有化。私有化政策的实施,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首先,政府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企业仍保持25%的控制股份,以拥有决定权。其次,为使私有化的顺利推行,在出售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有影响的大企业之前,一般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先对企业内部进行调整和改革,裁减冗员,关闭其所属的经营不善的工厂,提高效率,扭亏为盈。只有在使国有企业进入了盈利状态,其股份有了市场吸引力之后才开始出售其股票,实现私有化。另一方面,政府在出售将私有化的国有企业的股份前就做一系列的周密安排,通过广告宣传的形式鼓励职工购买股票,以增强企业职工对私有化后的企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4.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
1979年10月,保守党上台不久,就废除了英国执行了40年之久的外汇管制,实行金融管理的自由化,外国资本可以自由进入英国,利润可以自由汇出;英国贸工部专门设有外资局,向国外投资者提供各种咨询;在欧共体国家中,英政府给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最为优惠:一切在英的外国公司企业可享受“国民待遇”,与英国企业同样获得减税、财政补贴、新技术开发补贴等。外加英国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发达、通讯设备先进和政局稳定等有利条件,形成了对外资的巨大吸引力。
5.适当调整政策,走出衰退。
1989年英国经济形势发生逆转,经济增长率由1988年的4.75%下降到2.1%,为西方七国中最低[②a],通货膨胀加剧,倒闭企业增加,国际收支恶化,终于在1990年第三季度陷入周期性经济衰退。加上保守党内在欧洲问题上分歧和斗争加剧,政府在“人头税”问题上受到激烈抨击等原因,撒切尔夫人被迫于1990年11月22日辞去首相职务,从而结束了英国本世首相任职时间最长的“撒切尔时代”。继任的梅杰首相继续奉行前政府的经济政策,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首位。
1990年英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比1989年仅增长0.6%,1991年和1992年的经济增长率则分别为—2%和—0.5%[①b],经过七个季度的负增长之后,英国经济于1992年第二季度开始缓慢回升。为扭转经济衰退,梅杰政府又转而把刺激经济增长作为其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执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在1992年8月起的欧洲金融市场动荡中,暂时退出了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任凭英镑贬值。以至在1992年9月至1993年底仅一年多的时间内,英镑对西方主要货币贬值幅度达15%左右。英镑贬值在抑制进口的同时,也促进了英国的出口。与此同时,英多次大幅度降低利率,基本利率由1992年9月的10%,下调到1993年年底的5.5%,为70年代以来最低,以后基本保持了这一水平。利率下调对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抑制通货膨胀,恢复和增强工商企业的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为了刺激国内需求,英国政府宁愿冒财政恶化的风险,采取了适当增加公共开支的办法。由于措施得力,从1993年开始,英国经济又转入持续增长阶段。在西方世界90年代初的这次周期性危机中,英国经济恢复先于多数主要西方国家。
三、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纵观保守党政府执政17年来的英国经济,可以说取得了不少成绩。具体表现在:
1.经济增长率稳步提高。1981—1989年,英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3.6%,不仅是战后以来最高的,而且也高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平均数。其中,1988年,英国的经济增长率高达4.7%。1993年刚刚复苏的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3%,这在当时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欧洲可谓“一枝独秀”。1994年英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9%,1995年为2.6%。均超过了英政府财政预算报告的估计数[②b]。
2.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在政府货币主义紧缩货币政策的作用下,由1979年的13.4%下降到1988年的4.9%,1996年8月更降到2.1%,不仅低于欧盟2.3%的平均数,而且达到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③b]。
3.私有化及减税等一系列政策刺激了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使英国的劳动生产率得以迅速提高。在私有化的浪潮中,英国国有企业的40%以上实现了私有化,从而使其持股者至90年代中期占英成年人口总数的22%,远高于1979年时的7%,达1000多万人(略高于工会会员人数)[④b]。由于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企业家的才能也得以施展,企业恢复了活力,竞争能力有了明显提高。1980—1990年间,在制造业方面,英人均产值增长4.6%,高于西方其他主要工业国家[⑤b]。同时,宽松的经济政策使中产阶级人数上升,从1979年保守党上台时占总人口的30%增至90年代初的40%[⑥b]。中产阶级人数的扩大,加强了保守党的执政基础。保守党所以能做到历史上少见的四届连任,与此不无关系。
4.在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方面,由于政府措施得力,条件优惠,十几年来,美、日对外投资的40%都投到了英国,韩国、德国、荷兰等国企业也纷纷到英国投资设厂,英国成了欧盟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在英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累计约达1000亿英镑。英国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造船、钢铁、采煤等传统工业部门逐渐衰落的今天,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的流入,成为促进英国传统产业改造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汽车工业为例,据德国汽车联合会的统计,由于英国广泛引进外资和技术,更新设备并大量裁员,其汽车工业成本已低于日、法、德、瑞典等国。90年代初,英国汽车年产量就已达170万辆左右,为此英国贸工大臣曾宣告英汽车工业获得了新生。目前英国年产汽车已近200万辆。十几年来,日、美及其他国家对欧共体国家的投资情况表明,英国是它们最优先考虑的投资场所。甚至在英国经济仍然陷于衰退的1991年底,一项在英外资企业的调查表明,80%在英外资的企业的经营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50%以上的企业认为它们在英所设工厂的经营效益及劳动生产率比在其他国家的高,70%以上的企业打算进一步扩大在英的投资[①c]。目前,英外资企业近500家,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近10万个。
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英国经济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严重问题。
1.财政赤字问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从80年代中期起,英国政府的财政收支已逐年好转。随着经济的发展,税收有所增加,外加紧缩政策减少了公共开支,国有企业私有化既为政府节省了大量对这些企业亏损的补贴和其他费用,又为政府带来可观收入。英政府的财政曾一度由长期赤字转为盈余,其中1987—1988财年政府财政盈余为35亿英镑,1988—1989财年为140亿英镑,1989—1990财年为70亿英镑,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财政扭亏为盈的罕见的范例。但1990—1992年经济衰退后为刺激经济复苏而采取的扩大开支的财政政策又一次将政府推入了赤字财政的境地而难以自拔。1991—1992财年就出现了财政赤字143亿英镑,而1993—1994财政年度赤字更增加到英国内生产总值的7.25%,达460亿英镑之巨[②c]。最近两年赤字虽有下降,但政府提出的在1998—1999财年彻底消除赤字的计划能否实现还令人怀疑。目前,英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在西方七国中仅低于意大利,高于七国的平均数据:
资料来源:经合组织《经济展望》,1995年12月。
2.失业及其他社会问题困扰政府。由于1990—1992年的经济衰退,英失业人数降而复升。走出衰退后,失业人数虽有所回落,失业率已低于法、德、意、比利时等其他欧洲主要国家,但到1996年8月失业率仍在7.5%,失业人数达200余万;并且由于多为结构性失业(占66%)[③c],在目前英国经济低速增长的情况下,大幅度减少失业人数的可能性不大;收入不均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犯罪增加;教育政策、医疗卫生政策接连出现偏差等问题,引起社会普遍不满,政府苦无良策。
3.还存在着一些长期阻碍经济增长的严重问题。投资不足,尤其对新兴产业和新技术领域的开发投资不足;部分私有化后的企业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有严重的短期行为倾向,对职业培训、职工素质的提高缺乏长远打算;科研经费不足,对近期内不能产生效益的基础研究工作有所忽视;人才外流的现象未能得到扭转。
4.国际环境的变化对英国经济的制约。1993年欧共体统一大市场的启动对英国来说是利弊参半:英国虽然在金融服务业方面占据优势,但其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差,劳动力素质、职工培训和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均低于其他欧盟主要国家。因此,形成了的大市场虽会对英国经济起一定的刺激作用,但英国要在竞争中获得较大的收益还需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对外政策上,近年来,围绕着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问题,保守党内外欧洲怀疑派与亲欧派分歧严重,梅杰政府因此也摇摆不定,一会儿要“处在欧洲中心”,一会儿又主张“多速欧洲”。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政府内部意见不一,首相屡屡改组内阁,更换大臣,均未取得明显效果。
综上所述,与保守党上台之初相比,英国经济实力特别是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相对低的通货膨胀率,私有化使一些部门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初步调整,尤其是甩掉了“英国病”的帽子,扭转了战后英国经济长期不振的局面。经合组织发表的统计表明,70年代末英保守党执政以来,在发达工业国家的七国集团中,英国的经济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在此期间,英国的生产增长居第二位,创造的就业机会居第一位,而在提高生产率方面也走在前面[④c],目前,其经济发展速度在西欧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别扩大,财政赤字难以扭转,这对保守党的执政地位将产生巨大影响。明年大选,工党能否击败保守党在时隔18年以后重新上台执政,是人们关注的大问题。
注释:
①a Country Report,Economic Intellengence Unit,Ist Quarter,1996.p.18.
②a 《世界经济年鉴》,1994年版,第214页.
①b Country Report,Economic Intellengence Unit,Ist Quarter,1996.p.18.
②b Country Report,Economic Intellengence Unit,Ist Quarter,1996.p.18.
③b 《人民日报》,1996年10月3日.
④b Britain 1995,An Official Handbook.Central Office of Information,London:HMSO,P.33.
⑤b Britain 1995,An Official Handbook.Central Office of Information,London:HMSO,P.147.
⑥b 《外交与四化》,1992年第2期.
①c 《外交与四化》,1992年第2期.
②c Britain 1995.An Official Handbook.Central Office of Information,London:HMSO,P.154.
③c Economist.Sept.28th—Oct.4th,1996,p.142.
④c Times.Sept.18th,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