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神经外科 3550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104例作为分析对象,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分配52例。其中对照组通过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实验组通过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用于脑出血的治疗过程中,可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脑出血;临床疗效;骨瓣开颅术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在神经内科有较高发生率,主要以中老年人为高发群体,与高血压疾病息息相关。有研究证明[1],患者发病后应及早处理血肿,以便于改善预后。我院研究分析了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104例作为分析对象,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分配5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31例;年轮46-79岁,平均年龄(60.4±4.8)岁;出血量26-75ml,平均出血量(58.3±4.0)ml。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30例;年轮47-79岁,平均年龄(60.5±4.7)岁;出血量26-77ml,平均出血量(58.4±4.1)ml。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出血量等基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可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通过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选择仰卧位,全麻,实施脱水和降颅内压等基础治疗,在CT扫描条件下观察出血位置,开颅位置选择额颞部,彻底清除血肿,以通过电凝止血法来止血,术毕。
实验组通过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前完成抗感染和降颅内压等常规治疗,全麻,在CT扫描条件下观察出血位置,实施颅骨钻孔环节,通过铣刀扩大骨窗直径至3cm,充分显露硬脑膜,将穿刺针刺入,在显微镜条件下随穿刺切口进入到血肿腔,彻底吸收血肿并进行电凝止血;颅内血肿区通过生理盐水冲洗,随后将引流管置入实施持续引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常规进行抗感染和降颅内压治疗。
1.3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其中常见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和脑水肿等。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文中两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x2进行检测,以%表达;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测,以(`x±s)表达;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对比分析(`x±s)
2.2 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实验组患者中总计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85%;对照组患者中总计10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9.23%。可见,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6.029,p=0.014)。
3、讨论
脑出血主要是因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而诱发的出血,在所有脑卒中的比例为15%左右,急性期死亡率达到35%左右[2]。从近几年形式来看,我国人口逐渐呈现老龄化趋势,脑出血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其致残率和致死率不容小觑。防止深静脉血栓生成、营养支持、缓解血肿扩张、监控血压和降低颅内压等均为脑出血的药物保守治疗方式,但其临床疗效却不够明显,患者恢复情况不够理想;并且个别药物对神经元有一定损伤作用,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3]。手术治疗方式可快速缓解脑出血患者的血肿症状,有效减少脑疝事件,临床疗效甚佳;因此,手术方案是如今脑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针对脑出血患者而言,手术治疗的宗旨在于避免并发症出现、帮助神经元恢复正常功能、使颅内压下降和清理血肿[4]。脑出血的发病原因、疾病类型和发病位置均具有多样化,因此临床治疗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例如:微创介入栓塞、动脉瘤微创手术夹闭、微创穿刺引流术、血肿清除结合去骨瓣减压术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等[5]。
以往治疗脑出血普遍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但由于该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且存在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在临床上的运用受到局限。有大量临床研究证明[6],给予脑出血患者使用传统骨瓣开颅术,术后死亡事件较多,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患者术后预后情况较差。脑出血患者通常发病较急、发展快,出血半小时内可损伤脑组织,以及危害到一些重要器官和功能;因此在脑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时间和血肿处理的要求较高,对术式安全便捷和血肿定位等有助于手术效率的细节也有较高要求。随着微创技术的深入研究和进步,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在临床上使用率越来越高,其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对组织无明显损伤,可排除颅骨修复环节,血肿处理彻底,有效缓解患者脑部压迫情况,恢复患者脑部微循环功能,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7]。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可改善患者脑水肿症状,防止运动神经纤维受损,提高预后,减少死亡和残废事件出现。近几年来,大多数学者研究均提到,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在处理血肿过程中不仅迅速精准,对患者无明显损伤,进一步减少了手术操作时间,且预后情况甚佳,住院时间明显减少[8]。
在我院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在脑出血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与以上学者的研究报告相似。同时,我院研究还证明,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弥补了传统骨瓣开颅术并发症较多的缺点,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通常适合轻度昏迷、血肿量偏低的患者,针对严重昏迷、血肿量高的患者应选择常规骨瓣开颅术,及早清除血肿,防止出现严重后果[9]。
综上所述,将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用于脑出血的治疗过程中,可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强,李胜林.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照研究[J].医学综述,2012,18(21):3702-3704.
[2]刘家胜,史锡文.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3):165-167.
[3]张贤鹏.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5):58-59,62.
[4]肖仕和,刘仲海,陈晓光等.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创血肿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5,31(11):1014-1017.
[5]贾作.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应用和效果对比[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5):43-44.
[6]宋凯,高楠.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和传统开颅术治疗36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J].医药前沿,2016,6(17):87-88.
[7]杨少峰,王宝华,王中等.CT定位下微创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短期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6,22(12):2034-2036.
[8]夏咏本,李爱民,颜士卫等.侧裂-岛叶入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J].山东医药,2011,51(26):62-63.
[9]孙政,卞上,王家文等.细孔钻颅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J].安徽医学,2016,37(8):957-961.
论文作者:彭演国,李微微,周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9
标签:血肿论文; 脑出血论文; 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实验组论文; 时间论文; 发生率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