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言”的翅膀,发现更好的“文”论文_李慧

乘着“言”的翅膀,发现更好的“文”论文_李慧

山东省青岛平度市实验中学 266700

“文”者,文学,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言”者,语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言”是构建“文”的基础,但“文”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现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却广泛存在“重言轻文”的现象: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文言词汇的解释归类、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式的判断解析和原文的背诵上,很少甚至根本不去引导学生赏析内容。

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中考指挥棒所致。文言词汇的解释、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式的判断和原文的默写是中考的必考内容,而对文言文内容的赏析却涉及不多,这叫考什么教什么。二是教这些语言知识比赏析文本轻松省事。教了十几遍了,都装在脑子里,可以信手拈来,不行还有参考书呢。

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讲语言当然没错。但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其思想、情感与为文技巧是现代人学习的典范。每一篇选入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仅仅教语言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这就好像面对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好菜,食客把其中的每一种食材辨识得很清楚,产地、选材方法、初加工的方法、烹饪的步骤……但就是不把它吃下去,使舌尖尽享其美味,让这道好菜的营养化为己有。这难道不太可惜了吗?

重“言”轻“文”实在要不得。它既折磨学生的心志,扼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浪费文化资源,使学生丧失对于文章之美的鉴赏能力,进而丧失人文素养的积累。学习文言文应像学习现代文一样,要归纳其主题思想、分析其写作技巧、思考其深刻影响。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积累,更是“文化”的积累。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要立足在“言”的基础上,更侧重对文章内容的发掘,把个别字词放在文章整体中去把握。如何乘着“言”的翅膀,来发现更好的“文”呢?

首先可以通过诵读“言”来带活“文”。诵读就是培养语感。文章的含义在诵读中逐步清晰,古今的距离在诵读中逐步缩小。如《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仅仅解释“卿、当涂、掌事”就显得平淡无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先让学生诵读孙权的这句话,体会其语气,进而思考孙权为什么用“不可不”这么重的语气。孙权是一国之君,虽是明君,但君主的位置摆在那里。“卿”是尊重,“不可不”是君威,这么说才符合他的性格身份。这样把语言与人物的身份、性情结合起来,枯燥的文言词汇也就有了活力,“文”也有了生气。再如《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中的“其”是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借助这个“其”字,让学生逐渐加重语气反复读这句。随着语气的加强,老师追问一句:秦王为什么用这种语气对安陵君说话?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秦王伪善之后的虎狼之心昭然若揭。诵读是学“文”的起点,思维的打开要靠读来发动,妙文的理解要靠读来体现。离开了读,“文”的魅力便几近丧失殆尽。

其次可以借助品析“言”来领悟“文”的内涵。比如《狼》: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缀”字: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如果追问一句内容:从“缀”字你能体会出狼的什么特点?为了一点点口粮,这两只狼紧紧跟随,一步不舍,足见其贪婪。这样,学生是不是更容易记住这个“缀”字的解释呢?分析“投以骨”这个倒装和省略结合的句式时,可以问一句:屠户把骨头扔给狼,这是不是显得太软弱了呢?有的学生说“是”,也有的不同意,说在自己处于下风时“示弱”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策略,“示弱”的背后恰恰体现了屠户宁弯不折的智慧。这么一争论,比只去空口白话地讲“以骨投之”要有趣、有效、有意义得多。

另外也可以通过补“言”、改“言”来体会“文”的精妙。如《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前一句是个省略句,省去了主语“月色”,最后一句中的“盖”是个发语词。老师可以把它补改为: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学生反复比较着读原句和改句,很自然地体会到:补改后的句子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地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这样一比较,作者行文用笔的精妙跃然而出。

总之,学“言”是解“文”的渠道, 解“文”是学“言”的终极目的。乘着“言”的翅膀,发现更好的“文”,这才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金光大道。

论文作者:李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  ;  ;  ;  ;  ;  ;  ;  

乘着“言”的翅膀,发现更好的“文”论文_李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