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雕塑的现实问题批判_雕塑论文

城市景观雕塑的现实问题批判_雕塑论文

城市景观雕塑的现实问题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雕塑论文,景观论文,现实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0)01-0089-04

进入21世纪,城市景观形象已不局限于代表一个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而是衡量一个城市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在城市景观形象塑造中,雕塑又是景观形象极具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对象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景观雕塑正出现一种繁荣的局面,并在未来城市景观塑造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然而,由于从业人员的复杂性和经济利益的驱使,时下我国城市景观雕塑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其表现特征可以归纳为:一是城市景观雕塑缺乏对景观环境的认识,出现雕塑与景观环境极不协调的状况;二是城市景观雕塑表现方式过于单调,出现千城一面,甚至雷同化的“商品陈列”局面;三是城市景观雕塑不讲究艺术性,趋于简单的符号化演义,距离城市景观雕塑设置原意越来越远。本文以较具典型性的城市景观雕塑为考察的线索,探究造成城市景观雕塑不适应城市景观塑造的根源。

一、城市景观雕塑缺乏对景观环境的协调认识

城市景观雕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无论是从城市景观布局,还是从雕塑安放位置来说,都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近30年来我国城市景观雕塑创作实践来看,大致有五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考虑:一是雕塑与建筑之间的互借景致,使景观雕塑具有建筑感;二是依托水体环境安置雕塑,增加情趣;三是景观雕塑以植物为背景,通过植物的陪衬不断在视觉上产生许多新的感觉,使雕塑造型更好地与大自然融合;四是,雕塑作品通过灯光照明,产生特殊效果,成为城市之夜的视觉焦点与形象标志,点缀、美化城市环境;五是景观雕塑确定合理的环境尺度,进而达到空间体量的比例尺度与空间环境艺术的合理布局。其实,抛开雕塑而言,有关景观与环境的协调认识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明代造园匠师计成在《园冶》中就提到造园要“巧于因借,精于体宜”。应该说,城市景观雕塑同样适合并应遵循这个原则。城市景观雕塑是被放置在公共环境当中,它本身自然有一个与环境产生协调的关系,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从创作者角度来说,城市景观雕塑要统筹考虑,做好整体布局,使环境空间因加入雕塑后变得更和谐,从城市规划角度说,这是依据美学原则,作出的城市设计的定位。

然而,我们所说的城市景观雕塑与景观环境的协调认识,在现实中常常出现问题。比如,各地较为普遍的“形象工程”,想借艺术来塑造城市形象,而从雕塑着眼,似乎更符合城市景观艺术价值的体现。于是,出现一种说法,“成功的城市景观雕塑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精神的承载者,如自由女神之于纽约,如撒尿小英雄之于布鲁塞尔”。[1]的确,城市雕塑实际上就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的物质化再现,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在我国,提起城市雕塑,人们同样会想起广州的“五羊石雕”、珠海的“珠海渔女”、深圳的“邓小平像”、兰州的“黄河母亲”等,这些雕塑无疑也成为所在城市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的标志。

不过,我们若从深层次上加以透视,这些举世闻名的城市雕塑,不仅选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而且也是雕塑家的精心之作,塑造的是城市的历史象征,并历经数十载的审美积淀,成为所在城市“市民灵魂的凝聚体”。但目前的状况是,在国内像这样的城市雕塑仅为少数,大多数往往并非出自城市景观艺术的营造需要,更谈不上是雕塑家的精心之作。比如,一些城市的景观雕塑并不考虑地方特色,往往因循某些领导的好恶而一时兴起。加之城市景观雕塑的审美价值多掌握在出资方的金钱操控之下,雕塑创作的自由度十分的脆弱。而城市雕塑从来就不仅仅是艺术创造,这样一来,领导与出资方为伍,不仅限制了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还限制了雕塑制作的工期。如一个十几米高的雕塑通常会被要求在短短的半年甚至几个月内完工,这时艺术价值往往会被“面子工程”所取代。更让人担忧的是,城市景观雕塑还是利益争夺的焦点,存在着多种远非艺术价值可以衡量的标准在左右雕塑最后的面貌。因而,面对一些莫名其妙的粗制滥造的城市雕塑,我们不禁要问,如此制作的城市景观雕塑要想留下绝非易事。

例如,杭州西湖边的“美人凤”雕塑,早些年被当作西湖的标志性雕塑而设立。从此前的资料显示,“美人凤”高12米,青铜浇铸而成,重达20余吨。“美人凤”搬迁的原因是由于西湖湖滨隧道的开口就在她脚下,所以将她搬走。据当时报道,她取材于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吸收飞天造型,把美人西子与“百鸟之王”凤凰融合成一个人身凤尾的形象。但是“美人凤”雕塑现身后,却是争论不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曾成钢评论:“雕塑形象像章鱼一样张牙舞爪,没有表达出西湖的恬静之美。”中国美院韦天瑜教授认为:“‘美人凤’取材于神话,将女性的美人头接于雄性的凤之尾缺乏相关的渊源,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作为一个主要景观,‘美人凤’和西湖没有足够的关联,加之尺寸较大,显得突兀,有点喧宾夺主,破坏了西湖的美感”。[2]

然而,当“美人凤”淡出杭州人的视线的时候,西湖边知名的雕塑仿佛一下子没了“主心骨”。据浙江《钱江晚报》2009年6月16日报道,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范伟民在考察杭州西湖沿线景观时直感叹:有亮点的雕塑太少。同行的浙江铜雕博物馆馆长朱炳仁一语道破杭州的窘境,指出:杭州的自然风光太出色,历史人文积淀太深厚,要做出能为这山水、这人文增色的雕塑谈何容易,杭州现在可算是宁缺毋滥啊。一句话引起了一同考察的各位专家的共鸣。来自澳大利亚的Roger是通过翻译与大家交流的,他为西湖风光所折服,但他觉得杭州的雕塑只能作为自然风光的补充,决不能让人工的雕琢占了主导。他说“如果让我来为杭州设计一件作品,我只能以抽象的方式来表现。比如,雕一个自然相框,游客可以通过它来透视西湖的真山真水。”而来自意大利的Dionisio先生没有正面为西湖设计作品,但他的话无疑给大家另一种启示。他认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质,罗马是一种,北京是一种,上海又是一种,杭州肯定与这些地方都不一样。“现在,我嗅到一种危险,有些地方仅是对别的地方的雕塑进行复制移植。杭州不该这样。”Dionisio先生用了一个时下非常时髦的词“模式”来注解,特别强调“杭州在雕塑领域也应该开发出一种杭州模式,让全世界都来看、都来领悟这个城市独有的味道。”

《钱江晚报》的报道,实际上打开了我国城市景观雕塑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何让游客通过雕塑来领悟城市,特别是那对于创作作品的雕塑家来说,要求是相当高的。从雕塑艺术的创作规律来说,首先必须“吃”透城市的精神本质,即“吃”透这个城市的古今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正像报道中提到的82岁高龄的钱绍武先生直白坦言,“你要问我西湖怎么办?雕塑怎么办?做出什么样的作品能让西湖从此焕然一新与众不同了?想来想去,这种回答是不可能有的”。钱绍武先生的意见是:“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座城雕存在合理的基础,即使暂时不被理解,也会渐渐被人接受。如果真的不合理,大多会被淘汰。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既为人懂,又有个性,是最好的状态。”

关于艺术,也许永远没有定论,每位雕塑家都有自己对雕塑对城市环境的理解,而事实上,城市景观雕塑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栖居地,它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创作丰富耐看的景观,以满足观者审美心理的需要。在城市景观发展史上,雕塑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雕塑是一种环境艺术,介于建筑和环境之间,它的表现需要衬托和依附。在传统景观中雕塑大多是以装饰的角色出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雕塑不再仅仅是环境的装饰与点缀,而是与现代城市景观融合在一起,其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景观”,是环境内在的“形态”,是城市艺术的视觉中心及点睛之笔。

优秀的城市景观雕塑应该标识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承载起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对接,描绘出一个城市的时代追求,凝聚起一个城市的精神,展示出一个城市的品位。更明确地说,每一个城市的景观雕塑,对于任何一位外来者都应该能够从中读解出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品味出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世态民风,并将这种印象深深地留在脑海里。所以说,城市需要的是这样的雕塑,人们呼唤这样的雕塑能够更多的出现在自己的身边。

二、城市景观雕塑表现方式过于单调,千城一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楼大厦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城市景观雕塑同样也具备成为城市标志的可能,当你走进大城市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不是那些近乎雷同而又毫无地域性可言的高楼,也不会是那些近乎一个模式的绿地草坪,而应是那些停留在公园、广场、或街头绿地中的具有地域符号的雕塑。好的雕塑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解读一座城市的特征,更好地让人们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因此,无论是学界还是普通市民都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就是城市景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人们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灵魂,看到这座城市的成长历程,看到这个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城市中好的景观雕塑实在太少了,现实中有更多的城市景观雕塑仍然是一些近乎幼稚的作品,尤其是那些粗糙的让人们看不惯的雕塑,以及大量用于撑面子工程而塑造出来的“雕塑景观”问题实在太多。报载,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著名雕塑家曾成钢忧心忡忡地指出:“眼下大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小到县城乡镇,到处都在做城雕,仿佛一夜之间要把所有空间都填满,但精品少、败笔多,九成以上的城市雕塑不仅没有起到美化城市形象的作用,反而成为无法抹去的新的视觉垃圾”。[3]

比如,当你走过西北许多大中城市,最为显眼的城市雕塑便是牵着骆驼、向西而行的丝路驼队,或是翩然起舞的唐代宫女,再有就是飘逸潇洒、醉酒咏诗的诗人李白,以及马背上打马球的仕女……这些采用钢筋水泥定制的城市雕塑,是典型的雷同化的“商品陈列”。以西安城市雕塑为例,新华社记者在所作的专题调查中就特别指出,“目前西安的城市雕塑数量还太少,发展较为滞后。现有的城市雕塑偏重历史特色,风格较为单一,缺乏有现代气息和现代感的作品出现,与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不相匹配,应加强这类作品的创作和设计,给其生长空间。据统计,西安城市雕塑中优秀作品只占20%;另有10%属劣质作品;70%作品水平平庸。最关键的是缺乏精品力作和大手笔,没有出现能代表西安千年古城和国际大都市形象的城市雕塑精品和标志性雕塑”。[4]其实,就西安城市雕塑而言,要抛开“千城一面”的造型模式,就要沿袭传统文化脉络,使城市雕塑的特色得以彰显。西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源泉,是一座有文化特色和品位的城市,凸现西安古都文化,营造现代城市精神,不仅要通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入手,更要在城市景观雕塑的创作中挖掘城市的历史内涵,通过实践打破城市景观雕塑表现方式过于单调,趋于雷同化的“商品陈列”的局面,使西安的城市雕塑真正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

又比如,江南名城苏州,原本应该是突出姑苏人家、园林景致的小巧型城市雕塑。诸如通过园林景观的层次设计,将雕塑融合于山水树木、花草鱼鸟的布局当中,甚至可以采取以砖石木雕、题匾楹联的装饰雕刻,将苏州的历史文化演绎在丰富多彩的城市雕塑之中。可是,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苏州的许多城市雕塑却出现与上海、南京等地无太多差别的雕塑,如采用不锈钢的超大体量制作的雕塑,还有任意安放在旅游景点的所谓历史名人雕像。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是“千人一面”的雕塑工厂的加工制品,造成的环境效果就是那种短视的、应景的、“快餐式”的垃圾之作。并且这与苏州城市特定环境没有形成有机的协调,只能是对城市建筑与园林景观的一种无形的破坏。事实上,要保持苏州的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仅靠保留一批古建筑是不够的。能否将传统历史文化与城市景观雕塑和谐结合,将苏州文化及园林的特点和雕塑的营造完美嫁接,也是能否更好继承的关键。

三、城市景观雕塑距设置原意越来越远

城市景观雕塑具有的多方面功能,诸如,传承历史文明、定格记录当时思想、宣扬城市历史、代言城市理念。而如今阐述城市功能理念的公共雕塑需要挖掘并记录城市历史、用雕塑表达城市精神,以完成传承城市文明使命的功能大多消解。城市景观雕塑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概括起来说是不讲究艺术性,趋于简单的符号化演义,距离城市景观雕塑设置原意越来越远。当各大中小城市竞相热衷于景观雕塑时,从写实到抽象,从几米到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大小不等的各类各形质的雕塑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拔地而起,城市景观雕塑便在趋利影响下,趋于简单的符号化演义,距离城市景观雕塑设置原意越来越远。

例如,从重庆街头雕塑可以看出,以塑造美女各色形姿的雕塑比比皆是。据说这是重庆以美女和火锅打头的十大名片的前两位。话说回来,美女的确是与城市景色密不可分,没有美女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然而,重庆城市景观雕塑多以美女为主题,将美女塑造成为像法国巴黎由美女和香水构成的世界时尚之都,或是像意大利米兰因美女与时装成为世界时装之都,再者像巴西因美女和足球成为世界旅游天堂。而事实上,重庆以美女和火锅当作名片,且不说这只是像花坛摆设装点的景致给旅游者一些视线和记忆,实际效应恰恰相反,美丽经济已不是太新鲜的词,满大街上泛滥的整容与整形广告,已经使这个看起来很美的词跟牛皮癣广告上的溢美之词没什么两样。尤其是对重庆来说,早已名声在外的并不是美女,而是有着巴蜀文化所具有的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而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产生的深刻久远的影响。这些其实才是真正亟待深度开发和利用的城市文化资源。仅以重庆过度渲染的美女雕塑而言,可以揭露在任何时代都惊人一致的深层想法,或者说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至少,符号化和标志化的重庆美女背后,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探究和发现的秘密。

又例如,2006年初兰州市张掖路改造推出的十组供市民评选的景观雕塑方案,在社会各界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根据报道归纳的市民意见是,雕塑的选材应既有特色,又具有代表性和时尚性,尤其是兰州市张掖路打造的景观雕塑,应该让更多的外地游客一看就能感受到甘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兰州独特的民俗文化,不能是简单的符号化演义。而这批公开的评选雕塑作品虽然有一些能让人称道的作品,但整体缺乏特色和代表性。比如此次公开的“飞天神韵”的雕塑,整个造型与底座不协调,与整个街道的文化背景也不能相融。还有“兰州牛肉面”的雕塑,由于造型过于夸张,让人觉得假象重重,而“刻葫芦”的造型也没有什么特色,所以都不太具有代表性。兰州《西部商报》就报道说:“铁路职工张先生认为:作为年轻市民他更喜欢张掖路布满时尚气息,因为兰州市张掖路究竟是商业步行街,外地人要从这条街感受到兰州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希望这些景观雕塑能增加一些时尚元素。虽然‘刻葫芦’、‘牛肉面’这些代表兰州民俗文化的雕塑也很好,但放在步行街似乎不太适宜,比如放在五泉山、黄河边更合适。像在西关十字设计的‘热冬果’的雕塑,张先生和他的朋友每次路过看到都觉得非常陈旧,反映的是很久以前的兰州风貌,看不到兰州的新变化”。[5]试想这样重大的城市雕塑,假如能邀请地方文史专家和知名雕塑家共同参与,不仅可以提高作品的水平和档次,也能提升兰州的整体城市形象。事后,兰州张掖路上的雕塑作品在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下,并未立即实施。否则,这些不具地域特色和代表性的城市景观雕塑不适宜地放在张掖路上,与十多年前就摆放在北京、天津、西安等城市的步行街上的各种景观雕塑没有太大的区别。

话说回来,城市景观雕塑的艺术价值终究要得到创作追根溯源的挖掘与提炼。面对一些不讲究艺术性,趋于简单的符号化演义,距离城市景观雕塑设置原意越来越远,甚至是莫名其妙的雕塑“产品”,我们不禁要问,城市景观雕塑的创作者们用心去创作了吗?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已要求从业者具备相关资质,但问题是许多地区的城市景观雕塑往往并不按照这些规定执行与实施。

俗话说,城市景观雕塑是城市的名片,代言城市文明,展现城市精神,凸现城市风貌,更是城市的一个剪影,通过固化城市的瞬间,截取城市曾经存在的片段向外人、后人不断地传递城市的特征和标志。正因为如此,在传承历史文明过程中,城市的历史文物纪念场所的雕塑就要是传承历史文化,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而作为记录当代思想和时尚的城市雕塑,无不代表城市不同时期的观念与风貌。显示出雕塑与当代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生活状态的发展和变化紧密相连,而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又决定了它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包容文化的艺术品,是一种直接介入、贴近公众的艺术,反映当地社会历史与时尚文化,属于城市大众的艺术。

标签:;  ;  ;  ;  ;  ;  

城市景观雕塑的现实问题批判_雕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