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安县妇幼保健院 152400
摘要: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住院分娩、无精神病史且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60例孕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孕产期保健和护理,观察组给予产前、产时、产后1~6周的全程护理干预,由经过问卷调查培训的产科护士用抑郁量表(SDS)于产妇出院前测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复评,观察比较两组孕产妇的产后抑郁发生率。结果:两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前,孕期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孕产期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干预;心理护理;孕产期
产后抑郁症是发生于产褥期的抑郁,是介于产后精神病和产后忧郁之间的一种精神疾患,是产妇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影响婴儿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对家庭和社会均有不利影响[1]。产后抑郁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而内分泌改变对其影响较小[2]。因此减少其发病的关键是及早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本研究对本院130例孕产妇采取孕产期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在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住院分娩、无精神病史且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60例孕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130例孕产妇中,平均25.8岁,本科7例,大专9例,高中46例,初中68例;观察组130例孕产妇中,平均26.7岁,本科7例,大专8例,高中42例,初中73例。两组孕产妇在年龄、文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对照组在入院后给予常规孕产期保健与护理,进入产程后由当班助产士例行检查及接生,未做系统心理辅导和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自孕妇在本院门诊登记产检时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孕产期危险因素比较 有研究报道孕产妇年龄、孕次、异常妊娠史等是产后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3],而本研究中两组孕产妇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前,孕期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危险因素发生产后抑郁症的比较 通过自编调查问卷,通过对夫妻关系差、非常恐惧分娩过程、急性剖宫产、婴儿不健康、非常担心产后影响夫妻关系等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其他危险因素干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观察组经过全程护理干预,SDS筛查阳性率为12.31%,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仅为3.85%,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与下列护理干预措施有关:社康服务点对产后抑郁症知识的普及宣教,提高了孕妇和家庭的重视程度,降低了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社会因素;电脑信息化管理、建立孕妇档案使孕产期保健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持续化;护理人员8 h在班孕期保健宣教和指导,24 h负责的接受电话咨询和指导等多样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了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护理人员在孕妇每次门诊产检时的回顾性宣教、评估后的个性化跟进指导,系统化的孕期护理管理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孕妇产检和接受指导的依从性,有利于孕妇的身心健康。产时医护人员全程陪伴、亲人陪伴待产、无痛分娩等措施,使其减少了对分娩的恐惧;产后丈夫和家人的协助,使产妇很快适应生活变化,社康服务点护理人员的跟踪访视和电话随访,使产妇在专业指导下恢复体力和照顾婴儿,安全感和自信感增强;家属的积极参与和关注,有利于产妇适应母亲角色和及时发现产妇产后抑郁的一些表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自编产妇调查问卷情况统计分析显示,不同原因的剖宫产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明显关系,计划性剖宫产,产妇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产妇影响不大;而急性剖宫产则多为难产、胎儿宫内窘迫等原因紧急情况下实施,产妇无心理准备,加之手术创伤、术后疼痛等导致的躯体不适,造成心理失衡,促进产后抑郁的发生;而夫妻关系差、产后担心影响夫妻关系也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来自家庭的支持有助于产妇获得知识、提高自信、减缓压力,家庭支持最大的来源是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分娩的恐惧和婴儿健康状况不佳也是诱发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护理人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孕妇的个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及时疏导孕产妇的不良心理,协助其获得家人的支持和关心,有利于产妇增强自信和处理问题的信心,从而有效地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1-262.
[2]艾维颖,高山凤,牛玉梅.产后抑郁的防治研究进展[J].首都医药,2010,17(4):28-29.
[3]彭敏,陈燕桢.孕期抑郁症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16-17.
论文作者:周秀春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产后论文; 抑郁症论文; 产妇论文; 因素论文; 发生率论文; 抑郁论文; 措施论文; 《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