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的特色与创新——纪念《图书馆学基础》出版3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新世纪论文,基础理论论文,周年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图书馆学基础》,出版后先后5次加印,印数累积达12万册,并于1988年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文科教材一等奖。1991年,《图书馆学基础》出版修订本,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由过去10章增加到14章,突出了图书馆学的理论色彩,更加强调和注重图书馆管理方面的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疆域大大拓宽。学术研究需要积累和传承,新世纪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的内容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都与《图书馆学基础》一脉相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有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出版情况的梳理,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过去与未来。
1 1949-1999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学教育一直处于低迷状态。1979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国科学讨论会在太原召开,大会明确提出要开展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这是图书馆学复苏的起点,标志着新时期图书馆学研究的兴起。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是为图书馆学教育服务的,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的创新和指导。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图书馆学教学教育点从1978年前的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2个快速发展到80年代末的55个。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基本都在80年代出版,这与80年代图书馆学研究的日益活跃及当时的学术气氛和图书馆事业发展密不可分。
1977年,北京大学与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在教育部组织下联合编写了图书馆学的“统编教材”——《图书馆学基础》,教材于1981年出版,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是60年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延伸与发展,代表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对图书馆学影响巨大。《图书馆学基础》对图书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了较新解释,图书馆现代化的部分研究成果在该书有很好地反映,该书除了论述图书馆学原理,还全面论述了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建设、图书馆业务工作和图书馆现代化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经验图书馆学最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一个代表。1991年出版的修订本增加了“图书馆学的发展”一章,充实了“图书馆管理”方面的内容,理论色彩更加浓厚,特别是结束语“图书馆未来”对图书馆未来的变化——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的预测,在20世纪末和本世纪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和实现。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如1985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桑健编著的《图书馆学概论》,1988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金恩晖主编的《图书馆学引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谢俊贵编著的《图书馆学基础》,1989年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杨筱玉编著的中专教材《图书馆学基础》等,但都影响甚微。这期间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主要有5部,见表1。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吴慰慈教授编著的《图书馆学概论》和黄宗忠教授编著的《图书馆学导论》。前者出版后被全国各地图书馆学本科、专科和在职培训等教学单位选用,是每位踏入图书馆学领域学子的入门书,先后重印10余次,总印数达10万余册,部分章节被译为外文在国外部分图书馆学专业教学中使用。后者5次印刷,获国家教委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全国优秀教材奖,并于1995年由台湾天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中文繁体字本。
表1 1949-1999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代表性教材
除了上述正式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外,还有没公开出版的1983年汪恩来著的《图书馆学概论》。进入90年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进入低迷时期,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图书馆学教育步入低谷,相应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编写也陷入低谷,虽说1996年分别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石呈祥著的《图书馆学概论》和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谭迪昭编著的《图书馆学概论》(1986年曾以《图书馆学基础知识:试用教材》出版),但影响甚微,唯一的亮点是1999年《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徐引篪,霍国庆著)的出版。《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融合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将图书馆学理论构筑在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上,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现代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东西方图书馆学流派和学说、图书馆透析、图书馆类型的理论重组、人类需求的图书馆、信息市场中的图书馆、网络时代的图书馆等内容,较好地反映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时代性特征,推动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发展,为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的特色与创新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摆脱了经验图书馆学和经院式图书馆学,进入到了新的理论研究空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到现代图书馆理念与图书馆职业层面,国内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视野豁然开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图书馆职业理念需要进一步弘扬,作为图书馆学基础的基础理论教材就担任了新世纪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理念的最好注脚。2000年以后,出版了很多内容新颖丰富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其中影响较大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见表2。
表2 新世纪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代表
2.1 《图书馆学概论》
2002年出版的《图书馆学概论》是1985年《图书馆学概论》的修订本,属于“21世纪高等学校核心课程教材”。与1985年的相比,其中部分章节内容进行了修订,内容篇幅有所增加,从过去的8章增加到10章,增加了“信息高速公路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文献数字化工作与电子版权”两章,同时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作为结语,突出反映了进入新世纪后信息技术和网络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深刻影响。该书在修订中注意对原教材的继承,反映了作者长期以来对图书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问题的独立思考,也广泛吸收了国内外图书馆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过去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相比,该书的两个附录更加引人注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和《全民教育中的中小学图书馆——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小学图书馆宣言》。两个宣言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中的首次出现,反映了我国图书馆学界对现代图书馆理念的关注和重视,为以后学界和业界进一步研究和弘扬现代图书馆学理念奠定了基础。2008年的修订二版是在2002年修订版的基础上作的再次修订,总修订字数约10万字左右,其中新形态图书馆部分进行了重写,增加了“复合图书馆”一章。此次修订,既是对原教材的继承也较好地适应了信息社会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该书的修订版和修订二版被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专业指定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科目的指定教材,反映了该书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果。
2.2 《图书馆学导论》
这是国内第一部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内容构建与“图书馆职业理念”联系在一起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方面的专著式教材,该书用整整一章的篇幅讨论“图书馆职业哲学”,包括图书馆职业的使命、图书馆职业价值观及道德规范和图书馆职业的认识论基础。图书馆作为一个职业,有自己的职业理念。这种职业理念表达了图书馆人对这个职业的理解,帮助他们处理图书馆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的图书馆界对于自己的职业理念的表述,集中表现了该国家、地区或行业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水平。该教材突出了图书馆职业的建设问题,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应该重视与图书馆职业有关问题的研究,这是当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创新点。“作者在教材中围绕图书馆职业精神讲述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写法,颠覆了我们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认识”。此后图书馆职业理念成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一个新亮点,突出的表现就是2007年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会议研讨会论文集直接以《构建面向图书馆职业的理论体系》命名。2008年10月28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更是体现了中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职业理念的高度关注,首次以图书馆职业集团的形式向社会宣布了图书馆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另外,该书的编排具有特色,在目录之后正文之前做了“图表目录”,在最后做了正文内容的“索引”,为读者阅读和查找本书正文内容提供了极大便利。
2.3 《图书馆学基础教程》
全书共13章36节27万多字,是一部专著式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和《图书馆学导论》同时在2003年8月出版。该书以“每个人都是知识欠缺者”和“每个人都想获取有用的知识”两个基本假设为出发点,分析了人们“被动获取知识”和“主动获取知识”两种途径,提出图书馆学的宗旨就是“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提供最佳工具和方法”。“好的理论应该是解释性的”,作者以“知识考古者”的精神,梳理了德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的图书馆学发展简史和中国自古以来的图书馆学发展研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图书馆学研究,提出图书馆学的核心概念(研究主题)不同历史时期也应有所不同,认为知识是当代图书馆学的核心概念,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知识集合。作者以知识论为立场,对图书馆学理论问题进行了梳理与研究,提出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客观知识、知识集合、知识受众3个部分,认为应根据客观知识、知识集合、知识受众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建立图书馆学研究体系。除了上述创新之处,该书的编排与以往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相比,也有很大不同。首先是每章之后都有“关键词”、“小结”和“思考题”三个部分,对于读者回顾、理解、思考每章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和提示作用;其次是本书最后的附录“阅读推荐书目”,包括“著作”10本和“论文”10篇,这些都是国内外著名图书馆学家撰写的图书馆学经典文献,对读者学习、认识和阅读图书馆学经典提供了文献来源。
2.4 《图书馆学基础》
2003年4月,“2002-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湘潭大学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建设,会议最终确定图书馆学本科核心课程共有7门。该书是这次会议确定的核心课程之一,200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馆学基础》属于“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在1985年吴慰慈教授的《图书馆学概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吴慰慈教授主编,集刘兹恒、董焱、桑良至、李超平、金胜勇、沙勇忠、牛继舜、张久珍等一批图书馆学界基础理论研究者,对近20年图书馆学的发展进行了权威的解读。该书从信息、知识和文献等基本概念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相关学科、研究方法、体系结构、体系变革、图书馆事业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与电子版权问题、信息社会中的图书馆等,并对虚拟图书馆、图书馆转型的策略与目标及转型后的运作系统、信息资源网络建设、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未来图书馆形态等前沿问题作了深入解析。该书因由多人参加编写,突出的特色是每人负责撰写的各章节都是他们平时教学研究思考的结果,每章之后都有大量的参考文献,基本是个人专著论文的汇总。
2.5 《图书馆学通论》
该书2009年10月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7章31节,约58万字,是笔者目前为止看到的字数最多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作者在前言中提出愿意把此书当做“专著性教材”,其实该书内容就是作者多年对图书馆学研究思考的心血结晶。该书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对现代图书馆理念、图书馆治理和图书馆制度的明确提出,这是新世纪图书馆职业和图书馆事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显著标志。首先,该书从记忆、知识记忆、客观知识等角度理解的图书馆学出发,分析了图书馆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技术原因,提出了平等服务、知识自由、信息公平、民主政治和社会包容五大现代图书馆学理念,同时对这些理念进行了学理上的论证和分析。其次,从公共物品理论的视角,讨论了图书馆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了图书馆治理和图书馆管理的区别,深入论述了图书馆治理单元、主体、目标与原则,明确提出图书馆治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治理中的政府责任,包括法律保障的责任、资源保障的责任和效率保障的责任。第三,是图书馆制度的提出。制度图书馆的思想虽然源于范并思教授,但此书作者蒋永福教授是在期刊上使用这个词的第一人。作者从制度理论出发,阐释了图书馆制度的含义、结构和意义,从社会制度安排意义和职业规范意义两个方面充分论述了图书馆制度,最后分析了图书馆立法。从理念到制度再到立法,从应然到实然,是图书馆学研究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新世纪图书馆学人对现代图书馆理念和职业精神认识不断加深的结果。图书馆学是发展开放性的学科,需要不断吸收和补充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来充实和壮大自己,该书的特色与创新是作者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知识的充分反映,书中大量引用和参考的多学科文献来源就是明显的例证。
3 结语
新世纪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是在1981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基础上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产生与发展”、“图书馆的类型”、“图书馆学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等内容在新世纪出版的教材中基本都有所反映。比起《图书馆学基础》,新世纪出版的教材更加突出了图书馆学的理论色彩。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大部分教材的著作方式由过去的主编成为个人专著,显示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个性化,拓展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空间,特别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两个核心思想,即现代图书馆理念和图书馆职业精神的论述和弘扬。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是图书馆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图书馆学专业的入门课。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课是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入学后接受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学生们对专业学习有没有兴趣,第一门专业课起着导向作用,教材内容对学生专业思想意识的确立和专业学习兴趣的发展极其重要。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图书馆学教育需要图书馆学教材,为图书馆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图书馆学教材需要反映图书馆实践,通过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为图书馆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是联系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教育的枢纽和桥梁。
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发展主要解决了一个问题,即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定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定位问题。一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所在,即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最大价值是什么;二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即中国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的价值判断。显然,这种对学科和学术生命的关怀,只有在把学科或学术真正作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科学,而不仅仅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来冷静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基于对图书馆学本身更深入的把握以及对中国图书馆学和西方图书馆学发展历程的反思,基于对中国经济、社会和制度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图书馆学完成了其价值定位。其一,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所在定位于真正关注中国图书馆事业,研究中国图书馆学的理论构建和提供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知识基础。这种定位不仅符合图书馆学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也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对图书馆学发展的要求。其二,把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定位在现在图书馆理念和图书馆职业精神指引下对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贡献上。提供良好的服务本来就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但是这一取向必须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淀,使人们意识到图书馆学研究必须充分关注社会总体的发展,根据中国社会发展来寻求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动力,从而推动中国图书馆学的学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收稿日期:201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