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理论中的最高价值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共同富裕论文,理念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巨大的思想理论宝库。在这个思想理论宝库中有没有一个光辉的顶点——最高价值理念?如果有,那么这个最高价值理念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学术界问津的人并不多。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邓小平理论中“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的提出、确立及提升过程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念的提出和确立有一个历史过程。早在1978年12月,邓小平就提出富裕的思想。他说:“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P152)邓小平认为:“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2](P10)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落后,国家贫穷,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面对“穷”,邓小平认为必须要消灭它。在邓小平消灭贫穷的思想中就隐含着对“富裕”的期望。没有贫穷的社会现实,就没有对“富裕”的期望;没有对“富裕”的期望,就没有消灭贫穷的意志。“穷”的社会现实是邓小平提出“富裕”思想的历史前提。
1984年6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2](P63—64)邓小平把贫穷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既有批判的思想,又有创新的思想。批判是对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鼓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这种谬论的批判,同时也隐含着富裕与社会主义具有同一性的新思想。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2](P64)在这里,邓小平已经指出,社会主义的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下的富裕,这是用否定的形式来对社会主义的富裕进行定义。虽然没有用肯定的形式,但其实质上已经说出了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共同富裕”,这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一次价值提升。
1985年3月,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P111)此后,邓小平多次反复强调这两个原则。在此之前,邓小平只讲到“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不是对立的,具有同一性,但是没有明确地提出,而在这里,邓小平十分明确地提出“共同富裕”这个概念,并且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确定下来。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P373)邓小平又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定位“共同富裕”的价值,这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又一次价值飞跃。
二、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
在邓小平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有关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一些基本思想,如“发展才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键是发展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这些思想归根到底就是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为什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探讨这一原因的时候,有人从中国国情出发来研究,有人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理论依据,有人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方面来论证,有人从时代主题着手。这些研究都有道理,这些方面在逻辑上都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命题有着密切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联系。因此,讲事物间存在的许多联系、许多原因,并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就必须从众多的联系中寻找最根本的联系,只有最根本的联系才对问题的解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根本的联系,既不可能是纯粹地从理论到理论的联系,也不可能是简单地从历史到历史的联系,而是逻辑与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联系,是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后,我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党的十三大,邓小平认真分析了我国的国情,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进而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中国国情的土壤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出发点。
但是发展生产力的出发点并不能代替发展生产力的归宿点。归宿点就是最终的目的、目标。那么,发展生产力最终为什么服务?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目标是什么?在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思想观点中,我们发现邓小平多次将发展生产力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说:“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P10)“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1](P251)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这样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
但是,发展生产力还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多次讲过,我们的致富是人民群众的致富,“社会主义特征是搞集体富裕。”[1](P236)虽然邓小平提倡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这仅仅是一种策略,一种走向共同富裕的途径,而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但是,发展生产力不能直接导致“共同富裕”的结果。发展生产力,还必须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作保证,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在分配上就实现不了公平。所以,邓小平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他说:“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2](P208)“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P357)
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前提、条件,实现“共同富裕”是目的、目标,目的、目标的价值层次要高于前提、条件的价值层次。
三、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高目的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上,虽然邓小平很重视后者,但更重视前者。从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上来看,前者是关于目标和方向性的问题,对后者起着指导作用;后者是行动的问题,行动要依赖于目标的指引。从20世纪中国和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来看,不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就会犯错误。邓小平在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时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2](P139)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时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P137)不搞清楚这个首要基本的理论问题,要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去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是历史交给的最大课题,也是邓小平人生信念的最高要求。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邓小平经历了十几年的思考和探索。先用排除法,以“不是什么”等否定的方式来表述社会主义应有的本义;后来又用“原则”的方式来揭示社会主义所应该具有的内涵;最后从“本质”的高度来回答。社会主义是一个整体,有着丰富的内涵,一般来讲它应该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基本制度,二是特征,三是本质。基本制度与特征属于事物的外在规定性,而本质属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内在的规定性对外在的规定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抓住了本质,就是抓住了事物的实质和核心。
邓小平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来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五层含义,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共同富裕”中的“富裕”问题,“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解决“共同富裕”中的“共同”问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或终极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从它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关系来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一种动态,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而“共同富裕”是在“最终”意义上的显现,具有最高的价值。
具有最高价值的理念,必须体现人的价值,并且把人的价值当作唯一的价值。“共同富裕”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始终以人为最高的目的。在邓小平的思想中,始终把提高生活水平与人民群众这一主体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人民群众作为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分为生命、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文化、政治等需要。对于还处在贫穷落后状态中的人来说,物质的需要比其它的需要来得更紧迫、更必要。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这就决定了人民群众有着改善物质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人民群众在需要上的一种时代特征。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正反映了人民群众在需要上的这种时代特征。“共同富裕”虽然属于未来,是一个理想,但是有着浓厚的现实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