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及美国史再解读——评《美国现代化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史论文,美国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纷纷寻求通向现代化之路。为此,许多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向发达国家,希冀从西方的经历中寻求通往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在中国,研究现代化的著作不断涌现,由李庆余、周桂银等著、199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方面市的《美国现代化道路》是其中的一部力作,它融汇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口统计学和未来学等诸学科知识于一体,充分展现了美国现代化发展之路及美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一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共35万字。第一部分(第1—5章)论述了美国现代化的历程,是本书的重点。作者指出:“美国经济现代化的母体是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第1页)建国之初, 这个农业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是抓住机会,谋求发展,永不停息,即通常所说“美国梦”。“美国梦”是美国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它使美国人具有活力,充满朝气。美国现代化正是美国梦的展现。“美国梦明确地向世界宣告,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是要提高民族素质,使民族充满活力,并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不断产生活力的环境。”(第11页)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美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者认为:美国现代化发端于工业化,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现代工业体系在美国初步形成,工业新秩序也建立起来,作者将美国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归于美国存在着“充分竞争的环境、广阔的市场、完善的市场机制、具有竞争与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精神。”(第76页)城市化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完成的。美国城市化发展的主线是:“城市化扩散使市郊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主体,郊区的崛起和蔓延产生了巨大的多中心的都市地区,都市地区间互相交错导致集合城市的出现。”(第130页)
面对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社会各阶层作出了不同的反应。作者在深入分析后,认为:美国农场主接受工业化现实,但主张控制垄断资本,实行较平等的财富与权力的分配;劳工选择了工联主义;百万富翁为财富和垄断辩护;中产阶级代表了全社会的利益,他们对美国现代化的前景充满希望,同时,试图通过改革来铲除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导致的弊病,从而维护私有财产,实现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工业中产阶级的愿望通过进步主义运动与新政而付诸实践,最终形成了美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作者写道,“从限权政府(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管理人),再到福利国家(保证人),这是一条美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第214页)
第二部分(第6—8章)考察美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权力问题、价值观念及社会生活、外交等,对工业化、城市化对美国政治、社会生活与外交发生的影响、新政的变化分别加以阐释。
第三部分(第9章)考察美国现代化的走向。作者指出, 自本世纪70年代起,美国进入所谓“后工业社会”。新政以来长期实行的现代自由主义陷入困境,现代保守主义兴起。两者的较量将决定美国未来走向。
二
在论述以上内容过程中,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1)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地研究美国现代化的专著。 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开拓性地以中产阶级为主轴,以财富的创造与分配为中心,以三次大辩论所带来美国现代化道路上的三次转折而展开对美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在美国,中产阶级始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20世纪美国的改革包括扩大公民参与、保持市场竞争、寻求社会公正,无不体现着中产阶级的价值、利益与愿望。正是工业化时代形成的工业中产阶级及其改革形成了现代美国。
美国现代化道路上的三次大辩论与美国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息息相关。建国之初,美国现代化的第一次辩论在托马斯·杰斐逊和汉密尔顿之间发生。双方的辩论围绕着美国是保持农业社会还是发展为工业化国家而展开。最终确立了工业化道路。第二次大辩论主要发生在1932年总统大选期间。进步主义是这次辩论的思想基础。国家干预经这次辩论最终确立并取代现代化开始以来奉行的自由放任,从而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管理资本主义的转变。第三次辩论发生在本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主要论题是对新政以来的福利国家进行改革。198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的胜利使现代保守主义取代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现代自由主义,而克林顿的上台又重新带回现代自由主义,但试图结合现代保守主义的有用成份来解决国内问题。克林顿政府提出了以工作代福利的方案,它将把美国现代化引向何处,世人拭目以待。
(2)作者开辟了一条重新解读美国史的新途径。 该书首次在分析美国史时强调了两种价值相互较量,相互协调。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是美国的基本价值,美国建国之初,国父们制订宪法的指导思想是这两种价值,从此,它们对立统一地贯穿于整个美国史。第一次大辩论实际上是两种价值间的争论,一方强调私有财产,一方强调个人自由。工业化道路确定以后,美国在私有价值的指导下,完成了高度发达的经济现代化。当垄断占据支配地位,而威胁到个人自由时,中产阶级限制垄断的呼声增强。美国现代化的第二次大辩论即围绕限制财产的高度集中和保证人民的个人自由而展开,新政的实施使两种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平衡,资本主义制度得以保持,美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得以继续。本书作者也以这两个价值的平衡来解释当前的美国社会运动。一般来说,共和党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更强调扩大私有财产,民主党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较多的考虑到维护个人自由。
(3)该书的写作极具现实意义, 充分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社会价值。作者在序言中总结出美国现代化的经验,即:第一,美国的经济现代化主要是通过科技上的发明创造而得以实现的,其成功的衡量标准主要是效益,而不是产量与指标。作者在书中具体分析美国现代化过程时所得出的结论同样值得引起重视。如:“美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始终是在观念不断更新的历程中进行的。”在技术革命时代,“开放的头脑比熟练的双手更为宝贵。”“耽于旧传统,懒于新发明,以引进外国陈旧技术为荣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第35页)第二,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美国及时地通过改革来调整社会各阶级间的关系,从而使一度由财富两级分化加剧导致的社会分裂得以缓和,社会恢复了凝聚力。书中阐述了在美国工业化与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曾发生过激烈的社会动荡与阶级斗争,但经过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新政、二战后的改革,美国社会趋于稳定与繁荣。这表明,改革不仅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必需,也是现代化运动中实现社会稳定,建立新社会秩序的正确有效的途径。作者还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作用。认为,“人民反对官倒与以权谋私是为了争取以民主方式实现本国的现代化与社会稳定。”(第77页)第三,中产阶级社会对美国多数人来说是现实的。建立一个中产阶级社会,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素质是美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这些经验及散见于文中的诸多观点对于任何一个意欲走向现代化的国家而言,都值得重视和借鉴。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固然可以从美国与西方其他各国吸取经济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先进经验,但我们更需要从宏观的高度了解这些国家现代化历程,吸取经验教训,形成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美国现代化道路》一书对美国发展的研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三
我们感到该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第一,该书未对妇女在美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变化及影响加以分析。美国妇女在西进运动及工业化过程中曾作出过重要贡献。妇女们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在现代化中认识到了自身的力量并努力为实现男女在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平等而斗争。女权运动是60年代民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正逐渐摆脱对男性的依附,走向社会,并渐渐融入美国经济和政治生活之中。这一点在书中没有体现。第二,该书对现代化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问题未给予重视。与西方其他国家一样,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以破坏自然环境,滥用自然资源来实现工业化的。为此,他们已经并仍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这方面,如果书中能有必要的阐述,对发展中的中国与世界不啻是敲起响亮的警钟。我们希望,该书作者与我国的现代化问题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对诸如妇女问题、环保及生态问题给予足够重视。
总之,《美国现代化道路》是一部探讨美国现代化之路的专著,也是重新解读美国史的佳作。它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极具现实意义。它的出版是中国学者研究美国现代化和美国史的一大进步。
标签:美国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