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1-064-01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因为,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从积极意义来说,课堂"教学"正是为了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语文自学能力的形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关键是在课内外阅读中唱好"六步"曲。
一、初读,解决字词障碍
通过认真仔细的阅读,把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解决,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对于比较简单的生词,还可用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深化理解,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再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即读完一段就停下来想想文章先写的是什么,再写的是什么,最后写什么,在此基础之上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意思深奥难于理解的句子、段落或者精彩、重点的句子、段落,可用笔圈出反复阅读。例如《赤壁之战》一文,先交待了战役的起因,接着写了双方做的战斗准备,最后写了火攻的经过和结果。其中在讲火攻经过时,先写黄盖写信给曹操愿意投降,再写黄盖前去曹营假投降,然后写黄盖点燃了曹军的船只,最后写曹军大败。知道了这些,对《赤壁之战》的内容就有了清楚的了解。
三、感读,感受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首先,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阅读只有联系时代背景,才能了解作者所处的环境,感受作者为什么写,感受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小橘灯》一文,只有了解、联系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的白色恐怖、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人民群众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这一时代背景,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对小姑娘的赞颂,对光明就在前头的欣喜之情。
其次,站在作者的一边,设身处地的替作者想,把自己的身心置于文章描绘的情景之中,也会对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更深的体会。如读《开国大典》,当读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时,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感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为有感情的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只有有感情的朗读才能体会作者对总理的怀念、热爱之情。最后,反复读,反复品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思想感情不是一次能体会透彻的,体会之后再读时感情会更真挚,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会更深刻。
四、研读,斟酌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即作者为了达到写作目的采取的方式、方法、技巧等。方法为目的服务,思想感情解决"写什么",表达方法解决"怎样写"。斟酌文章的表达方法通常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结构特点。在阅读中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如:记叙文《跳水》、《月光曲》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写景文《第一场雪》就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解说词《故宫博物院》就是按空间位置转移的顺序写。还有倒叙、插叙、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等,都是结构方面的写法。其次语言特点,即分析文章在语言应用上的特色。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运用到景物的描写上。还有个性化语言的描述,在阅读中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句子分析体会,看其如何表现人物性格,达到写作的目的。
五、悟读,说出自己的感受
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收获感受,给人启发。感受就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善恶标准评价文中内容的是非曲直,把自己喜欢、憎恶、崇拜、向往、同情等感觉说出来。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相同、相似、相对、相反的事例或自己的经历,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因及果把事理或经历联系起来;可以运用联想,举一反三,浮想联翩。
六、成功和激励
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学习动机主要是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其中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保持教师或家长及同学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搞得更好的一种需要。正常的学生有这种需求,学习障碍的学生同样有获得这种认可的需要,而且表现得更为强烈,因为学生可以从这种赞许和认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地位。但这种地位不是由学生本人的成就和能力派生的,而是由学生所追随和效法的人通过不断的赞许或认可来决定的。所以,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取决于不断给予的赞许或认可。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在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中不断得到进步的,在教学中对学习障碍的学生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在每个微小的成功中体验到喜悦,并不断加以激励,让他们看到自己是被认可的,从而增强学习信心,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我提的几乎每个问题都积极举手,对于某些问题的回答显得有条有理,但有时回答的内容和问题的距离很大,或者说了几句话几个字便说不下去了,甚至站起来只字不答,于是遭到同学的嘲笑,而我也逐步减少了给他答题的机会,他举手的次数就越来越少,直至不再举手,学习成绩也下降了。后来我在和他的谈话中了解到,他是由于对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清楚或不确切,所以有时就回答得较含糊有时回答不上来。从中我看到了这个学生要求进步的闪光点。经过思考,我决定采用"左右手举手"的办法,即对问题的答案很肯定是举右手,不清楚、不确定时举左手,这样,当它举右手时就请他回答,并不断地对他得回答加以肯定和表扬,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学生举右手的次数不断增加,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了,他在这方面的学习障碍也得到了改观。
论文作者:苏 霞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学生论文; 感情论文; 作者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文章论文; 的人论文; 方法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