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环境分析为主体,以情节分析为主线--我教“七场比赛”_七根火柴论文

以环境分析为主体 以情节剖析为主线——我教《七根火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主体论文,火柴论文,为主线论文,情节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动作神情来塑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这是我国小说创作中所使用的传统技法。《七根火柴》一文不仅继承和运用了这一优良传统,而且还别辟蹊径,尤以环境的巧设和情节的妙布取胜,使平凡的士兵成为伟大的战士,使无名的战士成为被颂扬的英雄。本文中的环境与情节无不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特点无不依靠环境和情节来展示。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执行了以分析环境为主体,以剖析情节为主线的教学设计,这一避主求次,反次为主,以次见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谓是鱼渔双获。具体的实施过程是:

1.教师借助投影仪,一边投放火柴影像,一边请学生数所放火柴根数,至七根止。紧接着问学生:“在你数这七根火柴的时候,你有何感受?”对此问题,一时间多数学生是回答不上来的。于是教师明确:回答不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火柴对生活在像我们今天这样幸福的环境中的人来讲真是太平凡了,平凡到无足轻重的程度,平凡到无需,也从不会去考虑我们自己有何感受的程度。可是生活在与我们今天的环境完全相反的环境中的人,就不会是这样了,他们会如何地对待这普通、平凡的七根火柴呢?课文作了最好的回答。

2.学生朗读课文“天亮的时候……完全湿透了”一段,体会此处环境描写的意义。

提问学生:课文在此处所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待学生讨论后明确: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雨水”。天上下的,地上淌的,身上淋的都是雨水。接下再次提问学生:“描写这雨的环境最主要的是要表现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还是在写火柴?”学生讨论明确:这是在间接地写火柴,即引出需火柴一情节,因为卢进勇“衣湿寒颤需火柴”。而“雨水”这一点困难,比起在长征路上的其他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3.提问学生:课文在描写了暴雨之后,为什么情节一转,转到了生吃干粮上?这一转,前后似是无关,但读后却不感到突然,这是为什么?这一转与火柴又有何联系?

对此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有过的“饥寒交迫”的经历,得出寒与饥常常孪生的结论,归纳出生吃干粮是环境所迫,这是对环境的间接描写,实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生吃干粮没火柴”。

4.请学生集体朗课文“卢进勇蹒跚地跨过……‘同志——同志——’”一段,之后提问学生:小说的情节发展至此,无名战士的形象出现了,此时此处,他的行为动作有何特点?这与所处的环境有何关系?这一行为动作又把情节推向了何处?

在引导学生筛选出“倚着”“半躺”这两个关键词语之后,教师再作进一步的提问:“这两个词语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上有何意义?”引导学生结合环境特点展开讨论,明确:“倚着”,是因为“身子底下的一汪浑浊的污水”这一环境所致,“半躺”则说明了无名战士几乎已经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两个词语共同表现了这样一个现实,即无名战士不仅在与拿枪的敌人作战,而且还在与险恶的环境作战,而促使他做出这一行为动作的原因,除恶劣的环境所迫之外,更因为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崇高使命——护卫火柴,这就自然地把情节推到了“倚树半躺护火柴”上。

5.在学生自读课文“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走,我扶你走吧!’”一段后提问学生:面对几乎倒下了的战友,卢进勇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这一想法与环境,与情节有何关系?在学生找出“一定是饿坏了!”“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等语句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想法与此时此刻此处的环境相互吻合的关系。明确:这正是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若没有这典型的人物便不可能有这典型的想法。而这一典型的想法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发展到“延续生命靠火柴”的境界。

6.课文情节的发展,引导着读者去追寻无名战士之所以呼唤战友的全部的和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如果把无名战士的呼唤仅看作是求生的本能,这就不仅有损于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而且也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过于一般化,所以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便是读者翘首以望的了。于是我便引导学生沿着情节的发展,去感受卢进勇摸出无名战士左腋窝里的纸包是为了取火柴这一情节。

在对这一情节的分析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将前文所描写的无名战士所处的环境与此处摸出纸包的部位联系起来分析,从而明确这一情节的描写实际上突出了无名战士对火柴的珍视已超过了对自己生命的珍视这一细节,呼唤战友的全部目的只在于要战友“摸出纸包取火柴”,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7.提问学生:无名战士为什么会视火柴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依然不能脱离对情节的分析,即摸出纸包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再读课文“那同志一只手……像一簇火焰在跳”一段。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无名战士正是把保护这七根火柴的任务视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因而才将它们珍藏在身体的最温暖最不易被雨淋湿的部位。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揭开党证见火柴”这一情节。

8.正因为无名战士将保护这七根火柴的任务视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视为党交给自己的光荣任务,因而文章的情节便自然地发展到了“小心拨弄数火柴”这一情节。

在分析这一情节时,应注重于分析无名战士“小心拨弄”火柴时所发出的“小声”这一细节,因为这一细节既表现了无名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这一品质,又体现了他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对此同学们刚才在课堂上数火柴的声调,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不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吗?至此故事的情节便发展到了“小心拨弄数火柴”。

9.正当卢进勇为有了火柴而兴奋,为战友的脸色舒展而欣喜的时候,“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并说道:“记准,这,这是,大家的!”之后,“蓦地抽回手去”,由此情节发展到“双手捧擎传火柴”。

10.当卢进勇接过无名战士所交的七根火柴后,情节的发展便急转直下,而此处的情节发展又为环境的描写所推动。卢进勇追赶上部队的时刻,正是天黑的时候。战斗生活的环境,再强烈地呼唤着火,因而这“追赶部队送火柴”的情节,既是前文中“传火柴”情节的自然延续,同时又是在环境推动下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11.在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在无边的暗夜里……”一段之后提问学生:“本自然段内对环境作了怎样的描写?其中有没有对火柴作描写?怎样描写的?本段内的环境描写与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在学生广泛地讨论之后明确:本自然段对火柴作了描写,并且是作了间接描写,而这一描写将情节的发展有力地推到了“簇簇篝火用火柴”阶段。

12.让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特别注意诵读数词“一,二,三,四……”时的声调和自己的感受。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在卢进勇交火柴时之所以用“异样声调”的原因,以及在这“异样”中所包含的深层含意。在学生广泛讨论之后明确:这“异样的声调”发自于异样的环境之中,发自于异样的心境之中。因为此处的环境是欢乐的,是用牺牲换来的;此时的心情是快慰的,是快慰中又饱含忧伤的。因为在这“异样的声调”中饱含着实现了战友遗愿时的快慰,追赶上了部队时的欣喜,共同分享胜利时的欢乐,同时更饱含了对牺牲了战友的怀念,对党的事业尽职尽忠的信念。正因为此,本文的情节才得以自然地,也可以说是必然地发展到了这“异样声调数火柴”的最后阶段。

至此,文章情节终,环境凝,形象全,主题现。这正是本文的匠心独运处,即继承和发扬传统技法,成自家、自章之风格。为此,我在教学中,既注意分析本文所表现出的“大同”,更注重于剖析本文中所呈现出的“小异”,从而,突出了文情相牵,节相联,段相依的结构特点,且以情节结构的特点为主线,以环境描写与情节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为主体,突破了传统教法,收获了新的成果。

【附板书设计】

标签:;  ;  

以环境分析为主体,以情节分析为主线--我教“七场比赛”_七根火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