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统计数据看目标管理_农业论文

从农业统计数据看目标管理_农业论文

从农业统计数据看目标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标管理论文,统计数据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目标管理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和经济实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每年年初,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督查办公室把当年的目标任务(包括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各方面),一级一级的分解下去,到年底,又一级一级进行完成情况督查。目标任务指标,大到财政收支、工农商建的产、销、利、增加值,小到优良工程率、技术改造、劳动、消防,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程度。创建精神文明目标、党建目标、计划生育目标、生产目标、能耗目标、销售目标、招商引资目标……。凡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项目,几乎无一遗漏的纳入了目标管理,这就是现行的目标管理体系。

国家在制定目标管理之初,主要是想通过目标的制定和督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实现预期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数据的取得渠道问题,目标制定的科学合理性问题以及各级受利益趋动因素的影响问题,目标管理已经变得虚有其形,而乏其实。

在现行的目标管理中,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合理现象:

现象一:目标任务数代替政府统计部门的公报数

无论是上级政府对下一级下达的目标任务,还是上一级主管部门对下一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基本上都是以上年的实际上报完成数为基数,粗放的按“规定”百分点来确定当年目标,到年终,目标督查的结果与目标奖金挂钩,因此,为了不影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各级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如果实际完成情况比目标规定的超出许多,为了来年的基数不至于被定得太高,则将实际情况向目标数靠近,或持平,或略有增长;如果实际完成情况没有达到目标要求,则想尽办法“挖潜”。因此,凡纳入目标管理的层层上报的每年实际完成数,完全可以用年初定的目标任务数代替。上一级部门无法取得符合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数据,各级党委、政府等宏观管理部门乃至国家取得的大部份用于指导宏观调控的参考数据资料,实际上都是各级目标任务年初下达,按下达幅度增减后的汇总数,早已失去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活力。

以某市辖区1992年到1996年5年间的生猪出栏数为例。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的深入,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1992年到1996年,该区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共占用耕地7440亩(年鉴显示),使得农村住户减少2479户,农民减少5395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区1996年的出栏生猪却创历史最好水平,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比1992年增加7313头。也就是说,在耕地减少16%,农民数减少12%,青饲料播种面积减少35%的情况下,生猪出栏量却增加了12%。要达到这个增长幅度,该区1996年比1992年必须增加至少4个年出栏肥猪两千头左右的专业养猪场,而该区目前尚无一家年出栏肥猪两千头的专业户。或者,没有农转非的现有农户1996年比1992年每户平均增加年出栏肥猪0.81头,即平均每户96年要比92年多喂将近1头出栏肥猪。实际上,在199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6年的农业普查中,调查人员发现,该城区的城郊农户中,很多已经将猪圈废弃了,该区在五年期间没有建一个成规模的养猪场,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并超额完成目标数,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现象二:目标管理在部门化,细化过程中变了形

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以什么方式进行,都存在某些经济社会现象由于条件变化而产生的暂时停滞或局部的倒退,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都存在与之相应的相对极限。现行的目标管理在部门化、细化执行过程中,大多忽略了条件变化因素,党的政策好,就应该各行各业都大发展,工业企业在搬迁、重建厂房期间,总产值、产量、增加值、利润仍然要在头一年的基础上增长“规定”的百分点,街道工业明明呈萎缩趋势,却要给街道办事处下达持平或增长的指标;农村在耕地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单产水平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增加值、生猪产量等主要农业生产指标仍然要按一定比例逐年增长。

现象三:越是目标不管的数据,越接近实际

长期以来,统计系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越是目标不管的数据,越接近实际。假如按目标管理体系制约统计体系运行的状况,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列入目标管理的指标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国内市场上可供购买的猪肉已经很少了,各级目标和统计报表上的生猪产量可能还在按比例增长;街道工业企业随着经济形式的改变被其他形式的工业集团取代了,各街道工业的目标数和统计报表数还在按比例逐步递增……。

1998年3月某市统计部门公布的1997年农业生产情况可以说明这个问题。1997年,某市小春粮食遭灾减产,平均单产比96年每公顷减少145公斤,大春丰收,平均单产每公顷仅比1996年增产82公斤,1997年粮食平均单产下降,如果1997年与1996年粮食播种面积一致,全市粮食总产量1997年比1996年应该是下降的。但是,粮食产量是定了目标的,因此,1997年全市粮食产量仍然“再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总产量仍突破400万吨。”分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市统计部门的资料认为是1997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2970公顷(即4.4万亩)所致。而一年内要新增4万多亩耕地的播种面积,这在一个市的范围内谈何容易。总之,目标考核粮食产量、粮食产量就可以在既受自然灾害,又受单产下降影响的情况下增产,如果目标同时要考核蔬菜、油料、饲料产量,又该怎么办呢?

造成的原因及后果

统计基础数据失真。由于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陈旧,调查手段单一,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各级政府统计部门隶属同级党委、政府管理,要上报国家统计数据,也要为地方政府服务。除少量报表经费由上级统计部门提供外,人、财、物都由同级政府负担,上报国家的统计数据也要顾及地方利益,要兼顾政绩,就造成了统计数据的严重失真。如1995年到1997年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连年调整基数,1996,1997年连续两年“调整计算口径”,乡镇企业总产值指标压出来的“水份”比自身的体重还重,出现了某区1995年上报乡镇企业总产值20多亿元,1996年“调整计算口径”后1995年基数不足10亿元!

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呆板,不适应形势,缺乏科学性和发展观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在某一特定时期,建筑业大力发展,可能会带动与之相关的行业发展,如建材工业,建材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一些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信息业的发展,也有可能间接带动一些行业发展,如交通运输业、教育、卫生等等行业的发展,但随着农村耕地的被占用,最直接受影响的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农业生产的相对停滞和农产品总产量的阶段性下降,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经济现象。但是,如果为了一味强调发展,不用客观、求实、科学的态度来制定目标,忽略客观条件的变化,忽视发展中的综合、协调与平衡,在没有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短期内创造奇迹,要求农业产量仍然按一定的增长比例增长的目标,本身就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从发展的角度看,农业生产方面的目标制定,既要考虑农产品对社会需求增长的满足程度,也应该促进科学、合理运用现在耕地资源,逐步限制对耕地的掠夺性使用程度,纠正农业经济中的短期行为。

考核目标管理的方法,措施疏于形式,未着眼于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就目标数据简单、机械地考核,缺乏灵活多样的考核现状的办法、措施。导致为完成目标而报的统计数据,领导获得的是与实际脱离的决策依据。以街道办事处的工业经济指标为例,在街道工业纷纷被挤出城区,整个街道工业呈萎缩状况的时候,按一定比例增长的目标要求,逼得各个办事处不得不想“办法”完成目标任务,有的将街道工业办公室管理的三产业产、销、利当工业数上报,有的将技改利息当工业利润数,个别的甚至年报时报一套数据,完成了目标任务,2,3月份办事处领导带着统计人员到统计局更正年报“错误”,将基数调整到次年他们能够承受的位置上。统计年报、目标督查的数据成了书面的数字游戏,失去了严肃性。

几点建议

1.加强目标管理。首先,应要求各级目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掌握相当的社会、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客观、科学的制定各类目标,纠正简单、机械地将完成数按一定增减的目标制定办法。一些质量指标和数量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是有限度的,如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农作物单产、粮食总产量等。如果任现在的目标增长,不仅工业企业无法实现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的无限制增长,即使不让土地有片刻喘息机会也无法实现粮食产量的无限制增长。其次是改变目标督查方法,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督查办法,除了全面督查以外,可以采取重点调查的方式,既可以减小督查工作量,又可以杜绝大面积做假,使目标完成数能真实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本质,正确引导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2.目标管理督查数与国家统计数据不能简单碰头。改变目标督查方法后的目标数,不能简单地与统计局的国家统计数据碰头,使国家统计数据恢复真实反映国情国力现状功能。在督查过程中,如发现弄虚作假,谎报目标完成情况的,可用该单位上报的国家统计数据作参考,视其情节依法进行处理。

3.加大统计法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由于原目标管理数能量化的指标都以国家统计数据为准,为地区、部门的局部利益而将国家统计数据作“技术处理”的已不再是个别,给政府统计部门本身宣传统计法、执行统计法造成了很大的难度。通过改革统计指标体系、目标督查办法,堵死了为完成目标任务而篡改国家统计数据的路子,加大统计法宣传和执行力度,确保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和目标管理的顺利进行,使目标督查真正起到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使统计真正能为党和国家领导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共同为促进国家繁荣、社会进步作贡献。

标签:;  ;  ;  ;  ;  ;  ;  

从农业统计数据看目标管理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