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上涨与利润增长并存”之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谜论文,利润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成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自2002年以来,包括原材料、劳动力在内的中国制造业成本出现快速、持续上涨。与此同时,制造业的产出价格虽然也有所上涨,但是增幅明显低于成本上涨,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的成本上涨压力。然而,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状况并没有因此出现恶化,相反,制造业各行业不仅利润总额大幅度增加,而且利润率明显提高。
建立在自然资源和非技术与半技术工人等初级生产要素之上的低成本是中国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Ceglowski和Golub(2007)的研究表明,2002年,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比)大约是美国的25%~40%,也比欧盟、日本、墨西哥、韩国和大多数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要低。2004年,Business Week在一篇名为《中国价格》的文章中指出,“中国价格”是最让美国工业界恐慌的词之一,它意味着比在美国所能达到的价格低30%~50%(Engardio et al.,2004)。然而近10年来,随着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快速上涨,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受到严峻挑战。魏杰和董进(2005)较早地注意到中国制造业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他们认为,企业面临的成本可以分为不可控的外部成本和可以控制的内部成本,中国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主要是指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成本总体相对较低,但是能源短缺、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劳工荒的出现、政府对土地管理规范化、环境保护的加强、国际贸易环境日益严峻等因素使成本大幅度上涨。在外部成本逐渐变高的情况下,企业应尽快降低自身的内部成本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多数对成本上涨的研究关注于工资的上涨。蔡昉和王美艳(2007)指出,中国人口转变到达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刘易斯转折点,引起工资水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Li等(2012)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改革与人口转型改变了劳动力的充足供应,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低估趋于结束。工资的增速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速,特别是在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
中国工业的利润率变化也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目光。蒋云资和任若恩(2004)利用Feldstein方法估计1998~2000年中国工业的资本收益率,发现其基本稳定在6%左右。樊潇彦(2004)使用“函数法”和“指标法”测算中国工业资本的收益率,发现工业资本收益率在行业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国家资本占比中等行业的资本收益率明显低于国资比高的行业和国资比低的行业。CCER“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2007)厘清了9种资本收益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发现这9种指标的变化趋势是类似的,并对中国1978~2006年资本收益率进行了估算。他们发现高投资增长并不一定是低效率增长,体制转型背景下资本收益率呈现先降后升走势,并且中国工业资本收益率胜过日本,逼近美国。单豪杰等(2008)同样发现中国工业部门资本收益率在1978~2006年总体上呈现U形的变动模式。白重恩等(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资本收益率一直明显高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和很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郑玉歆等(2007)对1998~2005年中国工业企业的新增利润来源从生产率增长、产出价格、投入价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认为最近一轮工业增长中,新增利润主要分布在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是利润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舒元等(2010)发现,1999~2007年间中国工业资本收益率在大幅度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也有所提高,工业资本收益率高的行业多是资源垄断性行业或者国有经济比例高的行业。
然而,国内外对于中国工业或制造业成本上涨与利润之间关系的关注却很少,只有Kim和Kuijs(2007)注意并研究了中国工业成本上涨与利润变化的关系。他们利用2002年投入—产出表进行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核心制造业,自2002年以来中间投入使用的技术效率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是抵消投入价格和工资增长的因素;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的行业做出了更多抵消成本压力的努力①。该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它只使用了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因此忽略了投入结构的变化。中国的投入产出表每5年编制一次,最近的两次分别是2002年与2007年,这一时期正好也是中国制造业原材料成本和工资上涨最快的时期,因此,我们可以使用2002年与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来解答,为什么在2002~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会出现“成本上涨与利润增长并存”之谜。
二、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上涨与利润增长并存”之谜
1.成本上涨情况
近10年来,中国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快速上涨,给制造业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从表1可以看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和实际工资指数自2000年以来均在100以上;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在2003~2008年间在100以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2009年下降后又很快恢复上涨,反映出制造业成本持续上涨的趋势。尽管2003~2008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也在100以上,但明显低于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出投入价格上涨快于产出价格上涨。
从原材料价格来看,2007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是2002年的1.4倍,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仅是2002年的1.2倍,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速度明显快于制成品价格的上涨。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中,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明显快于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中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明显快于加工工业。
从土地价格来看,工业高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对土地需求的快速增长,但同时由于土地供应有限,土地价格上涨明显。2007年的土地交易价格是2002年的1.5倍,其中工业用地价格是2002年的1.2倍,商业、旅游、娱乐用地价格是2002年的1.5倍,居民住宅用地价格是2002年的1.7倍。
从劳动者报酬来看,受生活成本提高、人口红利逐渐衰减以及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工资水平出现大幅度持续上涨。2007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4932元,是2002年的2.0倍,扣除物价变动后的实际工资是2002年的1.8倍。中国劳动力的小时平均成本在2000年已经超过周边的印度、印度尼西亚,2004年超过菲律宾,2009年超过泰国以及北美洲的墨西哥(见表2)。
从具体的二位数制造业行业来看,2007年平均劳动报酬处于2002年的1.5倍~2.2倍之间(见表3),其中烟草制品、化学、黑色金属、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超过2倍。2007年制造业各行业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处于2002年的0.8倍~1.9倍之间,只有交通运输设备、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的出厂价格出现下降。除石油加工、有色金属两个行业外,其他其他行业的平均劳动报酬增速显著快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增速,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的劳动报酬增速超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增速的2倍。
2.利润增长情况
尽管中国制造业面临成本持续上涨的巨大压力,并且成本上涨幅度超过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但是利润仍保持增长。与2002年相比,中国二位数制造业行业的利润总额大幅度增长,增长幅度在124.0%~1341.2%之间。由于统计数据包括的是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因此随着企业的成长,统计数据所覆盖的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都会有所增加,从而对行业利润总额的增长做出贡献。相比之下,利润率的变化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产业的赢利状况。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制造业分行业的资本存量能够得到资产总计、固定资产净值、所有者权益数据,但是利润指标仅能获得利润总额数据,因此我们用利润总额/资产总计(用ROA表示)、利润总额/固定资产净值(用ROF表示)、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用ROE表示)等描述制造业分行业的资本收益率。从表4可见,与2002年相比,我国二位数制造业行业的利润率均有显著提高。以ROA为例,制造业(28个行业合计)2007年的ROA是2002年的1.9倍,其中有色金属行业达到4.3倍,非金属矿物、木材加工、农副食品3个行业超过3倍,化学、化学纤维、黑色金属、专用设备、饮料制造、通用设备、食品制造、橡胶制品、仪器仪表、纺织业10个行业超过2倍。
三、中国制造业如何响应成本的变化
如何解释2002~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成本上涨与利润增长并存”之谜?Kim和Kuijs(2007)利用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下文将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制造业各部门如何对投入成本和工资上涨做出反应,以及投入成本和工资上涨对利润造成怎样的影响。
1.研究方法
对于产业来说,我们可以利用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求解出产品价格、投入价格和投入结构(效率)对利润的影响。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如表5所示。
直接消耗系数是投入产出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t=0时,1单位数量产出的利润:
式(12)与式(21)相加可以得到投入、工资与产出价格变化对利润影响的净价格效应(net price effect,NPE)表示:
RL反映了1单位产出中所需劳动力投入数量的变化。RL>1,说明单位产出中所需劳动投入增加;RL<1,说明单位产出中所需劳动投入减少。
2.数据来源
价格指数用分行业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212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表示,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并换算为以2002年为基年。工资数据来自2003年与200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直接消耗系数根据《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与《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有关数据计算。由于《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122部门表包括81个工业部门,《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135部门表包括89个工业部门,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行业分类并不统一,因此我们先将《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122部门基本流量表与《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135部门基本流量表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40个部门或39个部门)进行归类合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表。
我们将价格指数、工资、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代入上文推导出的公式,分别计算出投入价格、产出价格、工资以及投入结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由于目前的统计数据仅给出了按工业行业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而没有农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产品价格指数,因此我们仅分析了工业投入品价格变化对制造业各行业利润的影响。对于制造业,主要的投入是大宗商品,如原材料、能源和中间产品,如设备、半成品等(安永,2012)②,因此我们单独考察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并计算了原材料部门价格变化的价格效应(price effect of material,PEM)。原材料部门包括工业内部除制造业外的采掘工业和公用事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内部的石油加工、化学、非金属矿物、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5个行业。
3.计算结果与分析
表6显示了投入价格、产出价格、工资及其投入结构变化对行业利润的影响。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除电子设备、仪器仪表以外的其他制造业行业投入的价格效应PEI为负,说明投入价格的上涨使大部分行业的利润减少。电子设备、仪器仪表两个行业PEI为正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行业的投入品中本行业产品占相当大比重,而这两个行业的出厂价格指数出现了下降。原材料工业的价格效应PEM对轻工业部门以外的制造业行业PEI的贡献达到一半以上,说明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影响行业利润下降的最主要投入因素。一半左右的制造业行业投入的结构效应SEI为正,说明这些行业通过投入结构的调整和投入使用效率的提高促进利润的增加,反映出单位数量产出的物质投入结构得到优化。除电子设备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投入总效应TEI为负,说明即使企业在对投入价格的变化做出调整后,投入价格上涨的总效果仍然是使利润减少。
第二,所有行业的劳动价格效应PEL为负,说明工资的上涨使所有行业的利润减少。除烟草制品业外,其他行业的劳动结构效应SEL为正,说明这些行业通过对劳动投入结构的调整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促使利润增加。烟草制品业的垄断程度和市场集中度很高,直到2011年,在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占比均为99.3%,因此缺乏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动力。事实上,除烟草制品、石油加工两个行业外,其他行业的单位数量产出的劳动投入比RL均小于1,并且其中绝大部分行业的劳动投入比小于0.5,说明单位产出所需劳动投入的减少。除农副食品、烟草制品、石油加工、有色金属4个行业外,其他行业的劳动总效应TEL为正,说明通过对工资上涨做出反应和调整后,工资上涨的总效果是使利润增加。
第三,所有行业的总价格效应TPE均为负,说明投入价格和工资变化的总影响是使行业的利润减少。印刷、医药、交通运输设备、电子设备、仪器仪表5个行业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出现了下降,特别是电子设备行业2007年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仅相当于2002年的79.9%,因此这5个行业的产出价格效应PEO为负。除此之外的其他制造业行业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均比2002年提高,产出价格效应PEO为正。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行业,产出价格的上涨部分抵消了成本的上涨。
总之,投入(特别是原材料)价格与工资上涨的效应是造成制造业利润的减少。制造业企业会通过提高产出的价格以及调整投入的结构、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对投入价格与工资的上涨做出反应。无论是提高产出价格,还是调整投入的结构、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都无法完全弥补成本上涨造成的制造业利润减少,但二者综合作用的效果是维持了制造业总利润及利润率的增长。
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进一步证据
随着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会发生改变,要素相对价格的改变会推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改变原有的生产函数,用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替代丧失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以维持企业的利润。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会促使企业不断进行创新以获得经济租,不断推进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应对生产成本上涨调整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率的过程就是产业升级的过程。产业升级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技术水平、生产率的提高,在宏观上表现为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往往表现为用机器替代劳动,即人均占有物质资本量的变化,因此可以用资本劳动比来衡量;生产率通常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指标来衡量,其中全要素生产率是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Kohli,2004)③。
1.资本劳动比的变化
资本劳动比是每个劳动者平均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反映某一产业的资本密集度,是衡量资本深化的合适指标(陈勇和唐朱昌,2006),其计算公式为:
从表7可以看到,除木材加工、电子设备两个行业之外,2007年其他制造业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相对于2002年均有明显的增长,造纸、化学、医药制造、非金属矿物、有色金属、专用装备等产业的增长幅度超过50%。资本劳动比的提高意味着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即单位数量产出的劳动投入比RL的提高,这是企业应对工资快速增长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例如,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富士康就提出“百万机器人”计划用以替代生产线上的工人。
2.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其计算公式为:
为了对各年间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我们利用以2002年为基年的可比价工业增加值。2002~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均有较快增长。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年增速达到16.26%,其中增长速度排在前列的行业是非金属矿物、黑色金属、通用设备、烟草制品、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化学、造纸、交通运输设备、有色金属、饮料制造、食品制造、化学纤维等行业(见表8)。与表7对照可以发现,这些行业多属于资本密集度较高的行业。
3.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本文采用Fre等(1992)提出的基于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的Malmquist指数测度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姚战琪,2009)。Malmqtlist指数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TEC)与技术前沿变化(frontier shift,FS)两部分。前者相对于效率前沿从第t期到t+1期的改变,后者衡量效率前沿从第t期到t+1期的移动。本文利用DEAP软件计算Malmquist指数,产出用工业增加值表示,投入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表示,投入和产出数据均换算为以2002年为基年,结果如表9所示。其中tfpch表示TFP增长,tfpch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effch)和技术(前沿)变化(techch);而技术效率变化(effch)又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可以看到,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普遍有所增长。2002~2007年制造业技术效率变化系数和技术变化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943和1.148,除木材加工、通用设备、仪器仪表等少数几个行业,制造业的技术效率变化系数均小于1而技术变化系数大于1,说明我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更多地由于技术变化而非技术效率的提升,这与陈勇和唐朱昌(2006)对中国工业1999~2003年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中国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的资本劳动比、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了显著提高,这是近年来虽然生产成本快速、持续上涨,但制造业仍然保持利润增长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也印证了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升和技术进步是企业应对工资上涨的重要手段。例如,都阳和曲玥(2009)用单位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报酬除以劳动生产率)来度量劳动力成本优势情况,发现虽然中国制造业在2000~2007年经历了劳动报酬的快速增长,但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所以劳动力成本并没有提高。王燕武等(2011)发现,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在过去10年里快速上升,超过了小时报酬的增长幅度,因此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实际上是逐年下降的。李平等(2011)指出,工资上涨迫使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技术进步引致效应)及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引致效应)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冲击;工资上涨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逐渐增强,工资上涨借助技术进步引致效应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
五、结论与展望
2002年以来,受国际原油、矿石等大宗投入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以及国内新《劳动合同法》出台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业的物质投入价格和工资上涨非常明显。本文利用2002年和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测算了2002~2007年投入价格、产出价格、工资上涨对单位数量产出利润的影响以及企业对此做出的应对。企业的成本优势和赢利状况不仅取决于投入与劳动力的绝对价格,而且取决于生产效率的高低。本文的研究表明,为了化解成本上涨压力,除提高产品出厂价格外,中国制造业企业一方面利用资本替代劳动(表现为资本劳动比的提高),另一方面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表现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保持利润增长的同时推动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也就是说,虽然投入价格与工资上涨会削弱中国制造业的绝对成本优势,但是也会刺激企业提高生产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并维持中国制造业的低价格优势。
尽管我们的分析显示,2002~2007年间,制造业通过改变投入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成功化解了成本与工资的快速、持续上涨,但是化解成本上涨的空间总是有限的。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成本上涨、环境管制更加严格、运费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正在被削弱,近年来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已经出现向周边国家转移的现象。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2011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5年内中国沿海城市的总生产成本只会比位于美国一些地区(如南卡拉罗那、阿拉巴马、田纳西)的工厂的成本低10%~15%,对于以北美为目标的产品来说,外包到中国与在美国生产的成本差距将会很小。特别是对于那些劳动在全部成本中比重小且中等数量的产品,如汽车零部件、建筑设备和机械等,将会从中国转移到美国低成本的州。尽管中国可以投资于自动化以解决生产率较低的问题从而应对劳动力价格上涨,但是自动化会减少劳动在产品中的比重,从而削减中国在制造业中的主要竞争优势——低劳动成本。AliXPartners(2011)预测,如果人民币汇率和运费每年增长5%并且工资每年增加30%,到2015年在美国制造的成本就与在中国制造的成本加运费一样便宜。
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对保持创新能力、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纷纷提出重振本国制造业的计划及配套扶持政策,并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可以说,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正面临着周边成本更低的发展中邻国从低端与发达国家从高端的双重挤压,如果不能顺利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会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因此,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一方面继续提高生产率、增强产品的精致化程度,实现产业内升级;另一方面要将增长的动力从依靠低成本和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上来,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间升级。
注释:
①Kim S.,Kuijs L.,2007,Raw Material Prices,Wages and Profitability in China's Industry:How was Profitability Maintained When Input Prices and Wages Increased so Fast?[EB/OL],世界银行网站。
②安永:《势在必行:提高中国生产率》[EB/OL],2012年,http://www.ey.com/CN/zh/Services/Advisory/China-productivity imperative.
③Kohli U.,2004,Labor Productivity vs.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EB/OL],www.unige.ch/ses/ecopo/kohli/ifc0401N.pdf.
标签:劳动生产率论文; 中国制造业论文; 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投入产出表论文; 工资结构论文; 利润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单位成本论文; 生产效率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