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_农业论文

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_农业论文

论农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发展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热点

世界各国对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正在日益深化和具体化。农业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热点,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在这里有着一个共同的大背景。

战后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相对的自然资源正日趋下降,地球似乎变得越来越小。尽管世界经济已比战前有了很大发展,但地力减退、水土流失、森林滥伐、生物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等现象并没有消失,甚至在有些地区还变得更为严重。人们惊呼要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所以,持续农业的提出,首先是反映了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资源、环境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人类能够越来越清晰地观察到自己的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中所采用的各项技术,给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人们发现有些促进当前生产发展的措施,会造成对土壤肥力、水质、大气、以及其他环境条件和食品的某种恶化。所以持续农业的提出,也是反映了人们认识到需要对本世纪、特别是战后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进行总结,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采取有效的对策,以保持农业的持续发展。

我国既是一个人多地少、相对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又是一个经济基础落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我国的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正在探讨和完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当国际上持续农业的思潮兴起时,很快地就引起了我们的共鸣。现在,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持续农业对中国的特殊重要性。在我国提倡、研究、实践持续农业的队伍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国际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已正式提出要重视和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问题。

但是,深入地考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国内外对持续农业的理解和拟采取的对策,既有共同点,又存在着重大差别。特别在评价现代农业以及持续农业和现代农业到底是什么关系等问题上,众说纷纭。为了澄清认识,有必要简略回顾持续农业提出的历史过程,从中就可发现观点分歧所在。

二、持续农业的提出与观点上的分歧

20世纪以来,经济发达国家先后逐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力的性质与传统农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重要特征是农业中应用了大量石油、机械、化肥、农药、电力等工业品,与此同时,生物科学发展起来了,以良种、杂交种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的应用,成为现代农业的另一重要特征,而且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这两大方面技术交织在一起,通过农业的社会化,构成了发达的现代农业。但是,这两大类技术,在今后农业的发展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还是相互排斥、或由一方取代的?

30年代前后,英美等国的学者首先阐述了生态系统原理。随后,出现了两种略有差别的学派,一是倡导有机农业,主张农业完全或基本不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等无机技术;二是倡导有机农业,主张不用或少用石油,提倡以沼气为中心的能量网络,组成自然循环系统。这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强调农业生产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和重复利用,并借以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尽管这两种学派的观点中,都有合理的成分,但缺乏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在欧美国家也长期未能得到重视。

到了70年代,情形发生了变化。(1)由于中东战事爆发产生的石油危机,石油产品价格暴涨,引起了对开发新能源的重视。(2)世界人口和工业的增长,给环境带来日益增长的压力,以及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惊呼食品和环境遭到了污染,世界性的环保思潮和环保主义兴起,已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3)发达国家农业普遍陷入长期的生产过剩危机,农业政策的目标,不再是产量的增长,而是要控制产量,甚至要求减产,环保目标的地位日益上升。(4)生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不仅预示着农业将面临新的技术革命,而且有一些技术已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有机农场、生态农场、无公害农业、绿色食品等,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然而,即使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今天,排斥石油、化肥、农药的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也不可能成为普遍的事实。为了把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中有益的、可以操作部分吸收进来,持续农业被提了出来。1985年在美国首先提出了持续农业的主张和有关法规。各经济发达国家也相继呼应。随之,这种思潮也传入了发展中国家。鉴于西方的经验教训和一些国家“绿色革命”取得成就,发展中国家也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环境、生态和持续发展问题,从而在联合国举行的各种有关会议上,普遍接受了持续发展的主张。

在我国,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对农业现代化讨论时,有不少学者就提出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笔者就曾提出要把发达农业、富裕农村、良好环境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三大目标。当时,也有不少学者,强调要走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道路。很快地,中国学者发现完全否定化肥、农药、机械等现代无机技术是不现实的。中国学者已把生态农业的概念加以修改,与西方的生态农业大不相同。中国生存农业已成为可以包括各种现代技术的综合体系。区别在于:它强调要在符合生态原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生物内部的、可再生的物质和能源的循环,以求在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条件下发展农业。因此,中国的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内涵已基本上趋于一致。值得重视的是,在生态学家的倡议和有关方面支持下,生态农场、生态村、生态县如雨后春笋,它们在农业发展中取得了成就。于是,有不少学者主张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就是生态农业的道路。对此,我本人以及不少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被称为生态农业典范的地方,同样采用了许多非生态的无机技术,并从农业生产系统外部输入了大量物质和能量,所以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包括生态农业的内容,但不能用生态农业来概括。

从以上简略的问题,可以看到当人们普遍接受农业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时,存在着理论上和对策上的重大差别。因而使什么叫持续农业的概念上,都难完全取得一致。持续农业的定义,国内外有许多说法。其共同点都是要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要使农业得到持续的发展。其不同点在于:一类是强调要在保护环境与生态的前提下发展农业,另一类是强调要在发展农业的前提下,重视环境与生态保护。这种分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倾向前种观点,而在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比较倾向于后种观点。如果进一步从深层次分析,分歧更主要地来自于对当代现代农业的评价。集中反映在持续农业(包括中国式的生态农业,下同)是替代现代农业的新阶段,还是持续农业是现代农业的补充与完善。

三、现代的持续农业和传统的持续农业

在选择我国农业现代化具体道路和途径时,必须特别重视农业持续发展问题,要吸取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尽可能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但不应把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简单地归结为持续性农业。持续农业是一个新概念,它的基本含义并不始于今天。广义地说,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人类已朴素地意识到农业要持续发展。在我国古代就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等一系列持续发展农业的思想与实践。所以持续农业并不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本质区别,它本身就有现代或传统之分。类似灌溉农业就有传统的灌溉农业和现代的灌溉农业之区别。通常,我们根据生产力重大质的区别,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区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传统农业(实质上是中古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持续农业不是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它存在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尽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持续农业有着重大的差别。应该明确,现代持续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和环境科学技术与大工业技术基础之上,采用先进的手段、材料和方法,以求得农业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传统的持续农业是在农民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技术与手工业基础上,采用人力、手工工具和基本上采用自然形态原材料的农业。明确这一点,不是概念之争,也不是为了贬低持续农业新概念提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而是要强调在发展持续农业时,一是不要把它和别的现代科学技术对立起来,不要夸大其含义用以取代别的现代科学技术;二是不要满足于重新提倡被忽视了的传统持续农业发展的一些措施,不能回到自然主义。应该承认,目前提出的一些保持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如轮作、休闲、秸秆还田、多施有机肥料、采用人工的生物防治等等,尽管在当前实践中并没有丧失其有效性,但毕竟基本上仍属于传统技术的范畴。今天,必须把持续农业的理论与措施,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与手段之上,既要特别重视生物科学技术的进展与运用,也要重视充分吸引大工业的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这样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提出了持续农业的新概念,就必须不断创新和丰富新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所以,不是现代农业之后有个持续性农业发展阶段,也不是未来的现代农业就是持续农业,而是现代农业、以至未来的现代农业,都必须更加重视农业持续发展和采取新的技术。

四、现代的持续农业要有机与无机相结合

持续农业的提出,应该是对本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把持续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之后的农业。来源于一种片面观点,即:把战后在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概括为石油农业,并认为它是造成资源、环境恶化的元凶,惊呼石油农业已走进死胡同,从而主张要用持续农业取代现代农业。

(一)把现代农业概括为石油农业是很不全面的 诚然,广泛地应用石油产品是战后发展起来的高效率农业的一个重大特征,但这只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例如良种的培育和杂交种的广泛应用,就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生物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以及化学的、物理的、机械的诸多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石油产品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石油只不过是一种能源或材料,使各种现代科学技术能并入农业生产力。

(二)今日的科学技术还没有提供一个立即替代石油的新能源 无论从发达国家实践中,还是在提倡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方案中,都不可能排除石油产品作为农业的重要能源。主张抛弃“石油农业”的学者,也没能开出一个行得通的药方。石油资源枯竭了,怎么办?也许再过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这一天总会到来,但我相信人类一定能寻找到新的能源加以取代,例如核能等。生物能源也会有新的发展,但不会取代或排斥非生物能源在农业中的应用。

(三)不能只强调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如果能从农业的外部向农业输入物质与能量,从而促进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不也符合生态农业的原理吗?!我想提醒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当年,正是担忧大量农畜产品进城带走了土壤中的养分而使地力减退,从而根据李比西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发明了化学肥料。所以应该看到,正是石油在农业中的应用,才使农业生态循环中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从封闭、半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才从农业外输入大量的能量和物质,才使土地有今日的高产出,并从总体上看使资源、环境得到改进。也许令人难以相信,但是,只要如实的比较一下,当今世界上地力减退、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现象比较严重的地方,究竟是发达国家的现代石油农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不能得出结论,正是所谓“石油农业”比传统农业在历史上前进了一大步。

(四)当今世界上出现许多资源和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石油农业例如耕地的丧失,地力减退、森林资源被滥伐、生物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扩大等。主要发生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又如水源污染和枯渴、地球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等等,主要是工业发展所造成的工业污染。

(五)石油农业在发展中也确实带来不少严重问题 典型的例子是666、DDT等剧毒农药所带来的危害。凡此种种,促使了发达国家对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等等的反思,出现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等思潮与实践,发展到了持续性农业的提出。在战后初期,人们高兴地看到666、DDT的发明与使用,以病虫害防治起到明显的效果,当时谁也没料到二三十年后发现这些农药残毒的严重后果。类似这种情况,过去有过,今后也不能杜绝。历史证明,人类不可能完全预料到某项技术在长远将来形成的问题。今天我们提倡的生物防治以及各种生物工程,从现有的科技观察是无公害的,但有谁能断言在今后的历史中不会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但我们相信人类会找出新的对付办法。事实如此,今天,高效、低毒、低残留、微量的,甚至无公害的新农药正一代一代地被推出。化学肥料也是如此,新的化肥品种、质量,施用技术都在朝着持久提高土壤肥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当我们强调农业持续发展时,不应得出不用、少用化肥农药石油的结论,而是提倡正确有效的使用和不断地按照持续农业的要求改进。当我们建立适合我国现代农业的科学体系时,既要看到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要特别的予以重视,同时又不应陷入上述片面性,不能片面地提倡有机农业的道路,或者想要跳过石油农业的阶段,而是要把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有机和无机都纳入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中来,在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保持生态与环境的优化。

五、持续农业的发展要遵循经济规律

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措施,要能在农业中得到应用,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它要受价值规律、市场调节的选择和检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农业经营者都要以经济效益作为选择标准。那些投入少、效益大、回收快的持续性农业措施,会不径而走。反之,不可能在农业中推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曾用行政手段推行一些持续性农业措施,但这并不是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因为农民会用各种方法抵制那些不讲经济效益、不顾条件一刀切、追求形式的号召,使那些不切实际的措施推而不开。当然,也可能强行推广,这就造成很大的浪费。例如在大跃进年代追求土壤持久肥力的深翻地运行就是突出的一例。即使在种草种树、农田工程、发展沼气等有益的措施中,也因不重视经济效益,其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行持续农业措施也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有效制约,我们必须讲求投入与产出。特别是一要注意农民有无经济上的承担能力,二要强调给农民在经济上带来多大利益。以简单的措施为例,秸秆还田是保持土壤肥力的好办法,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在我国农村目前条件下,首先要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同时还要解决秸秆还田的具体措施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特别是其耗费能否得到相应的补偿问题。今日在已经解决温饱的农村,已经不再是老农背篓捡粪了,尽管农民也知道光施化肥不是长久之计。但如果不能提高施用有机肥的经济效益,我们的希望只能停留号召上,不会成为亿万农民的行动。

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持续农业带来的效益,不仅是经济效益,而且还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三者关系该如何处理?诚然,持续农业要求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三者的总趋势,在通常情况下是相同和基本相同的,但并不总是一致。在不一致的情况下,该如何判断与选择?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一般地讲,并不因为这是通过保护资源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或是在破坏资源条件下生产的商品,而有所差别。例如,在水土流失的坡耕地生产的玉米和在保持水土的水平梯田上生产玉米,在价格上是一样的;在市场上,不会也不可能辨别这是合理采伐的木材,还是过度采伐的木村。因此,为保护资源、环境,而多付出的投入,虽然形成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得到补偿。除非在商品的质量上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如“绿色食品”,可以从价格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但这在今天的中国,以至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是局部的(预期在城市郊区和创汇农业基地有可能发展)。又例如,粮食的比较利益也很难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但我们必须保持粮食的持续增长,因为保持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具有头等的社会效益。因此,要使农业持续的发展,其形成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必须由社会来补偿。也就是说,主要途径,是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为持续农业开辟道路。特别是涉及面广、投入大、回收期长的投入,更需如此。这就取决于:(1)国家的实力,包括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实力。一般地说经济实力强或发展快可能投入就多,出现良性循环;经济实力弱,发展又迟缓,可能投入就少。容易出现恶性循环。我们要避免出现后一种情况。(2)对农业、特别是对持续农业的重视程度。如果有经济实力,但并不真正认识到农业的重要基础作用,或者只是从眼前利益出发,只看到农业的现实发展,看不到农业的内在隐患,就会出现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倾向,农业难以持续发展。这是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经常发生的弊病。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时,要力求改变。(3)持续农业技术发展。如果持续农业的技术还是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强化下,由社会来负担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需求,就难以被人们深刻认识,持续农业也难以达到新的高度。我们希望这三个方面都能得到不断加强,使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能顺利地、持续地发展。

总之,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坚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既不能重复经济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弯路,搞先污染、后治理;也不能不顾国情的区别,盲目地把经济发达国家当前的环保水平当作中国的现实要求。在本世纪至21世纪初,既要重视生物技术革命,跟踪现代高新尖技术,又要把立足点放在常规现代技术的应用、推广和强化上,才能为13亿、14亿人的大国提供一个可靠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因此个人认为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把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危及后代人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不如修改为“在寻求不断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时,必须不危及后代人的需要”。

标签:;  ;  ;  ;  ;  ;  ;  ;  

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