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量化评价案例研究_大学论文

大学量化评价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案例论文,评价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自1976年从事科技管理工作以来,时常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我校在大陆高校中的位置如何?当社会不能提供公开发表的具有权威性、连续性、可比性的统计数据之前,这是一种空想!幸运的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项工作开始走上计量统计的轨道,市场经济法则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科学计量研究正在我国起步。所有这些为我们开展“我校在大陆高校中的位置”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此,我们开始收集能反映我校在大陆高校中位次的信息。经过20多年的积累,我们掌握了足以研究这个问题的资料。现在,我们把研究结果公布于世。

一、指标体系的确定

一个学校在大陆高校系统中的位置研究,其实质就是对我国大陆所有高校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评价研究。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在进行“位置”研究之前,我们曾做了两项试探性的工作,一是在1994年《有色金属高教研究》十周年优秀论文征文时,我们撰写的《“211工程”中研究型大学合理布局设计的探讨》(1994年第4期)一文中,将研究型大学设计指标分为:①具备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②拥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③有足够的科研经费,④拥有较多的处于全国领先的研究成果,⑤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我们撰写的另一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效益指标体系的探讨”论文,发表在《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年第4期上, 其指标体系的产出指标为:①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②高层次人才,③科技成果,④当年获得的研究与发展经费。由此可见,我们对高校评价的学术观点被社会认同。因此,我们在进行“位置”研究时,采用此文的指标体系,见下表。

我校在大陆高校中的位置探讨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指标体系中的四个一级指标,其权重如何分配呢?按理说,这四项一极指标平均分配权重是可以的。因为这四项一级指标可以互为因果关系,相互包涵。申报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时,就包括了人才、成果、研究经费这些内容;高层次人才必须拥有一流的科技成果和较多的研究经费,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当然的学术带头人;科技成果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研究与发展经费、研究人员取得效益的综合反映;研究与发展经费是进行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取得成果的基础。但是鉴于目前许多学校不太重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不花大力气去培养高层次人才,而是满足于取得几项所谓科技成果,不把研究经费用在科学研究上,而是去改善生活,急于拔苗助长,只伐不栽。因此,在分配权重时,必须加大前两项的权重,即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均为0.33,科技成果和当年获得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均为0.16。而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基本上都是平均分配。

二、研究路线的探讨

对一个学校整体的、综合的评价,毕竟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确实使人望而生畏。但是总得有人迈出这一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不同的指标体系,不同的加权方法的排序非常吻合。例如,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以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上的论文数为评价指标,对中国大学(含台湾、不含香港)进行了排序,并于1989年公布在《瞭望》周刊第8 期上。其方法是自然数列法,时间跨度是1985~1987年。我校在大陆理工科院校排序中居第5位,在大陆所有高校排序中居第12位。 湖南大学张英等人,以国家教委科技司主编的《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提供的科技专著数、学术论文数、在国外及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专利数、鉴定成果数、获奖成果数、获国家级成果数、技术转让收入为评价指标体系,对大陆86所重点高校科技活动进行评价,其结果公布在1992 年第4期《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上。其方法是公式法,时间跨度是1985~1989年。我校在大陆86所重点高校中居第11位。又如,1997 年5月30日的《高教研究》周报转载刊在《星期天》上的“我国(大陆)重点大学前50名排行榜”中,我校居第34位;1997年7 期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公布的“中国(大陆)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所列前100 名大学中,我校居32位。前者未公布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后者选用了31个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再如,笔者对我校获得国家(自然、发明、进步)三大奖用自然数列法和年度位次算术平均法进行排序,其结果是:用自然数列法, 我校在大陆高校中居第16 位; (注:蔡言厚.1979—1996年全国高校获得国家级三大奖励成果前50名排序,湖南省研究生教育,1997(4))用年度位次算术平均法是,我校在大陆高校中居17.12。(注:1979~1996, 中南工业大学在各年度的位次是:7、18、32、8、37、10、16、12、23、22、7、11、22、23、19、13、11。其中1994年国家未评奖。将上述数据代入公式

)时间跨度都是1979~1996年。12与11,34与32,16与17.12, 这些数字这样吻合难道不能证明在“位置”研究中,方法问题不是主要的吗?因为,同一的方法的误差,对任何一个学校都是机会均等的。只要选取的指标能作为一个评价的科学计量指标,就像人体中的细胞一样,都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当然,重要部位的器官细胞更为重要。

尽管方法问题在“位置”研究中不是主要的,但是否有一条正确的研究路线是至关重要的。路线不对,这项研究就难于进行。在本研究中,笔者运用金字塔原理和新闻洞理论。这就保证了“位置”研究的可比性、可靠性、易操作性、公正性、导向性、先进性。用金字塔原理来选取二级或三级、四级评价指标,以保证本研究的可靠性、可比性、易操作性。例如,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这个指标体系中,应该包括专业、硕士点,本研究把它们剔除了。高校的主要“产品”是出人才,按理说“人才”这一指标体系应该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中级以上职称人员,特别是高级职称人员,而本研究以“高层次人才”加以代替。“高层次人才”主要选取: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两院院士和“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的人员。科技成果这一指标体系应该包括所有的论文、所有的科技成果,凡是鉴定了的或获得过奖励的,都应列入;而本研究中只选取了国家(自然、发明、进步)三大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中国科技信息所提供的中文科技期刊统计论文,美国三大引文刊物(《SCI》《EI》《ISTP》)收录论文,国际引用论文。 当年获得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强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运用金字塔原理选取指标的理论依据是数学中的相似原理,而在应用上具有可比性和易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选用的指标,其原始数据出自同一的权威机构,具有权威性。通过这种高标准的筛选,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就简单方便多了。这样做,就像一个人检查身体一样,只要对关键部位检查,就没有必要对全身每个部位都作仔细的检查了。金字塔原理符合在复杂的事物中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哲学思想。

用新闻洞理论来保证评价指标的公正性、导向性、先进性。要保证评价指标的公正性的前提条件是评价指标的连续性。一个事物只在特定的场合出现一次时,这样的事物就不能作为评价指标。因为这是一种偶然性,是一种非稳定状态,一旦失误以后,无法补救,因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只有在固定的场合连续出现的事物,才能使事物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样的连续事物就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就能作为评价的指标。例如,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综合实力评价中,博士点是其中权重很大的核心指标。该事物自1981年在社会上露面以后,以法定的形式每两年出现一次。这种连续出现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也就是说,有规范化的申报条件,严格的评审程序。如果一个学校某学科的实力是客观存在的,即使由于某种原因在某一年度未能评上,以后还有补救的机会。这样的评价指标才是公正的。本研究的评价指标都遵循这一原则。二是确保导向性。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信息时代了,在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是要关注未来,而不像农业社会只注重过去,工业社会只关心现在。本研究中“人才”这一指标中的“百、千、万”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当1987年国家教委设立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香港爱国人士霍英东设立霍英东基金,同时在社会上出现时,我们就抓住了它们,并把它们作为评价高校的指标之一。这三项基金指标最初的宗旨是为了尽快解决“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才断层”问题,而实施的结果,使三项基金成为我国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百、千、万”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指标可以预示着一个学校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选用这样的指标就具有导向性,引导各个学校注重未来。三是具有先进性。中国曾在1000多年的历史里处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地位,但从15世纪以来,就失去了这种地位。近200 年来,由于闭关自守,大大地落伍了。经过100多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东亚病夫”康复了,以巨人的姿态站立在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方面都在与世界接轨。在科技界,就是以美国三大引文刊物收录的论文数来评价一个单位、地区、国家学术水平的所谓“学术榜”,于1987年在我国问世了。这是一项具有国际水平的指标,保证了评价指标的先进性。我们又及时抓住了它,并把它作为评价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之一。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正确的。这项所谓“学术榜”的工作,最早由民营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进行的,以后改为由国家科委委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一年公布一次,成为我国一致公认的评价指标。

综上所述,对“位置”的研究路线是正确的,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公正性。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

本研究所采集的数据,尽可能包括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计量科学工作者对高校排序的研究成果。现将他们对高校排序的研究成果,关系到我校的部分排列于后。其中综合位次数据5个, 即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综合实力(37)、86所重点高校科技活动评价(11)、科研水平与实力(31)、中国大学评价——1991·研究发展(19)、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32),高层次人才位次数据9个(16、14、28、35、27、 67、6、55、33),科技成果位次数据40个(16、35、49、35、47、 39、34、33、24、23、32、36、39、34、44、80、41、45、42、45、55、57、75、15、2、25、22、43、27、37、30、22、55、45、76、65、 22、60、23、36),当年获得的研究与发展经费位次数据28个(37、39、33、36、36、32、35、34、33、34、31、33、33、26、21、39、55、80、77、32、49、66、54、43、77、81、59、57)。

根据上表对各指标所给的权重和上述位次数据,按照公式

个拟求算术平均数的位次数值。

Z为算术平均数。

其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先将高层次人才位次数据、科技成果位次数据、当年获得的研究与发展经费位次数据和上表所给的权重,按公式(1 )求出我校在大陆高校中的阶段平均位次为34.3。

2.将综合位次数值代入(1), 求出我校在大陆高校中的阶段平均位次为23.25。

3.将34.3和23.25代入公式(1),求出我校在大陆高校中的综合平均位次为28.78。

从研究结果来看,我校在我国大陆高校中的位次居第28位前后。这个结论是否可信呢?能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呢?在目前来说,这个结论是可信的。其一,本研究采集的数据量面广,涵盖了一个学校的主要方面,共82个位次数据。其二,可以从“211 工程”计划的评审立项得到证实。众所周知,“211工程”计划是一个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计划。 据国家教委统计资料表明, 1993年国内高校总数已达1075所。因此,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高校有幸入选,其竞争相当激烈。由于我国的财力有限,这个计划只能分步实施。显然,实施“211工程”计划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对一个学校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评价过程。而进入“211工程”计划实施立项的顺序, 可以看作是对一个学校整体、综合实力评价的排序。我校是第27个通过立项的学校(全国通过立项的学校共61个)。我校在“位置”研究中居大陆高校28位前后,在“211工程”计划实施立项的顺序为27, 这应该说是一种必然。

标签:;  ;  ;  

高校量化评价案例研究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