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跨时分析_无差异曲线论文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跨时期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行为论文,中国论文,居民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0)12-0098-03

一、理论模型

考察一个生活于现在和未来两个时期的消费者,两时期的产出流分别为Q[,1]、Q[,2]。假定消费者在第一时期期初没有过去遗留的资产,在第二时期结束也无任何资产保留。

如图1所示,跨时期消费模型由跨时期消费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构成。跨时期消费可能性曲线反映在Q[,1]、Q[,2]不变时消费者两时期消费支出(C[,1],C[,2])的各种组合,它构成消费者跨时期的预算约束,是一条负斜率的直线,可用公式表示为:

C[,2]Q[,2]

C[,1]+─────=Q[,1]+────── (1)

1+r1+r

跨时期消费无差异曲线是由效用相同的消费组合点所形成的轨迹,它是一簇凸向原点的负斜率曲线。A点是消费者跨时期的消费选择,它是消费可能性曲线与最高一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在A点,C[,1]>Q[,1],消费者是净借方,C[,2]<Q[,2],消费者偿还第一时期的债务。消费者选择这一消费组合,效用最大。

消费组合A点位置的确定,与消费可能性曲线及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有关。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从分析无差异曲线入手研究了消费者的跨时期消费行为。该理论首先引入了持久收入概念。对于一个具有波动收入流的消费者,持久收入Y[,p]被定义为不变的收入水平,这种水平带给消费者的跨时期预算约束与(1)式相同。用Y[,p]代替(1)式中C[,1]、C[,2],可求得:

 

1+r

Q[,2]

 Y[,p]=─────(Q[,1]+────) (2)

  2+r 1+r

在图2中,450线与消费可能性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产出水平便是持久收入。该理论又假定消费者偏好平稳消费,消费无差异曲线是一组具有等弹性效用函数的曲线,其函数形式为:

1

U(C[,1],C[,2])=lnC[,1]+──────lnC[,2](3)

1+δ

其中δ被称为跨时期贴现率(在这里δ=γ)。在满足跨时期预算约束(1)的条件下,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可求得使效用函数U(C[,1],C[,2])达到最大的消费组合(C[,1],C[,2]):

1+rQ[,2]

C[,1]=C[,2]=─────(Q[,1]+────)(4)

2+r 1+r

比较(2)(4)两式可得:C[,1]=C[,2]=Y[,p]。由此可见,在弗里德曼的理论中,消费者将根据其持久收入,维持稳定的消费路径,使每个时期的消费支出相等。

虽然持久收入模型从持久收入和平稳消费的角度对跨时期消费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运用该模型来分析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仍然是不够全面的。不仅因为消费者事实上存在对现期或未来消费的偏好从而使消费无差异曲线与持久收入模型有所不同,而且还存在诸多影响消费可能性曲线的经济因素(如收入、利率等),从而使现实的跨时期消费决策变得极为复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影响跨时期消费决策的经济因素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

二、影响跨时期消费决策的经济因素

(一)消费偏好

在持久收入理论中,消费者不存在对现期与未来消费的偏好,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相符。然而对于经济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消费结构的升级、流动性约束及防范风险的需要,使消费者产生对未来消费的偏好,其消费无差异曲线会向左上方偏移(如图2所示),与消费可能性曲线的切点从A点移至A[′]点,消费者将减少现期消费,增加未来消费。在满足跨时期预算约束(1)的条件下,可求得使(3)式效用函数达到最大的消费组合(C[′,1],C[′,2]):

   1+δ Q[,2] 1+δ

 C[′,1]=────(Q[,1]+────) C[′,2]=────(Q[,1]

2+δ

1+r  2+δ

Q[,2]

+─────) (5)

1+r

由于对未来消费存在偏好,现期消费C[′,1]将小于弗里德曼理论中的现期消费,未来消费C[′,2]大于弗里德曼理论中的未来消费,消费者将减少现期消费增加未来消费。

(二)收入变动

收入变动主要通过消费可能性曲线的移动对消费发挥作用,区分收入的暂时变动和持久变动的不同影响是很有益处的。

1.收入的暂时变动。若现期收入增加,预期收入不变,则消费可能性曲线将向右上方平移,在与无差异曲线的新切点处,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都将增加。然而该结论是从两时期模型得出的,在这里现期收入与未来收入共同对跨时期预算约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现期收入的增加足以使消费可能性曲线右移。如果考察一个多时期模型,跨时期预算约束则变为:

 

C[,2] C[,n] Q[,2]

Q[,n]

C[,1]+────+…+─────=Q[,1]+────+…+───── (6)

 

1+r(1+r)[n] 1+r (1+r)[n]

相对于众多不变的未来收入Q[,2],Q[,3],…,Q[,n],现期收入Q[,1]的增加对跨时期预算约束的影响已变得微不足道,在一个n维空间中,消费可能性曲线几乎将不会发生移动,消费者的跨时期消费决策几乎不受影响,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都维持不变,消费者不改变其跨时期消费决策。2.收入的持久变动。若现期收入Q[,1]和预期收入Q[,2]都增加△Q,则无论对于两时期还是多时期模型,消费可能性曲线都向右上方移动(如图3所示),消费者的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都将增加。根据(5)式可求得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增量:

 (1+δ)(2+r) 2+r

 △C[,1]=────────△Q△C[,2]=──────△Q

 

(2+δ)(1+r) 2+δ

(7)

当时δ=γ,有△C[,1]<△Q<△C[,2],即:现期消费的增量不仅小于未来消费的增量,还小于现期收入的增量,现期收入增量超过现期消费增量的部分构成储蓄增加,以保证未来消费的增加大于未来收入的增加,收入的持久增加虽使现期消费增加,但也使储蓄增加,这与弗里德曼的结论不同,在持久收入理论中,由于消费者不存在对现期与未来消费的偏好,持久收入将与现期消费同步增加,储蓄几乎不变。而在这里,由于存在对未来消费的偏好,在预期收入出现大幅增加之前,面对现期收入的增加,消费者不会完全消费掉,而是增加一部分储蓄以满足未来消费的更大增加。

(三)利率变动

如图4所示,考察一个具有既定产出流的消费者,其跨时期消费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经过点Q(Q[,1],Q[,2])、斜率为-(1+r)的直线。当利率降低后,该曲线将围绕Q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与消费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从最初的A点移到A[′]点,在这里包含替代和收入两种效应:

1.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在初始无差异曲线上,由于利率变动引起的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变动。反映在图4中,替代效应就是由A点沿初始的无差异曲线向A[′]点移动。由于降低利率会减少现期消费的机会成本,使现期消费相对于未来消费变得便宜了,消费者必然会以现期消费替代未来消费,因此,替代效应总会使现期消费增加。

2.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动导致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对其现期与未来消费所产生的影响。分析收入效应对消费的影响,显然与消费偏好有关。对于一个偏好未来消费的消费者,在期初的消费较少,拥有的储蓄较多,利率降低使其利息收入下降,消费者必然就会减少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从图4的A[″]点到A[′]点)。因此,如果一个消费者偏好于未来消费,降低利率不仅不能使其现期消费增加,反而会减少。

把降低利率的总体效应作一概括,对于一个偏好未来消费的消费者,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现期消费,收入效应倾向于减少现期消费,因此,要通过降低利率来启动现期消费,必须要求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或改变消费偏好,使消费者偏好现期消费。

三、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

运用以上的理论模型来研究如何启动我国消费需求的问题,显然具有重大意义。近些年来,面对持续不振的消费需求,虽然中央银行连续降息,但居民的储蓄率依然较高,降息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运用跨时期消费理论进行分析,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居民存在对未来消费的强烈偏好和对未来收入不稳定的预期。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大规模制度变迁时期,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提供的住房、医疗等保障,逐步转由个人承担,从而使预期的未来消费显著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下岗职工增多,使人们产生收入不稳定或下降的预期。在此种情况下,降低利率所引起的现期消费对未来消费的替代是次要的,预期收入不稳定所导致的储蓄增加和现期消费减少是主要的,事实还不仅仅如此,当利率下降后,由于存款人所得利息收入大幅下降,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未来收入下降的预期,致使降低利率的收入效应明显超过替代效应,进而使现期消费进一步下降。由此可见,降低利率对刺激现期消费的作用并不大,改变消费偏好和增强对未来收入的稳定性预期才是问题的关键。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培育居民对现期消费的偏好。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养老、医疗等的改革应尽快到位。改革拖得越长,人们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充满不确定性,必然会减少现期消费。反之,改革越是彻底,且具有充分透明度,才能使居民产生对未来支出的理性预期,在储蓄与消费中做出理性选择,以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现期消费。

2.增加居民收入并形成稳定预期。首先要提高下岗工人等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水平;其次要引导企事业单位适当增加工资且形成工资制度化增长的机制;第三要全面实行货币化工资制度,将住房、医疗等纳入货币化工资,以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长。

3.积极发展消费信贷。流动性约束是影响现期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运用消费信贷,可放宽流动性约束,提高当期消费水平。为了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一方面,要引导居民改变“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实现从无债消费到适度负债消费的转变,以带动现期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拓宽消费信贷的领域,提供优质服务,以刺激消费增长。

4.调整供给结构。刺激消费需求,除了以上的三点措施外,还应从供给方面努力。从供给角度看,我国目前出现的生产过剩主要是结构性过剩,是由于产品供给结构不能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而造成的。因此,生产经营部门应认真研究消费的变动趋势,不断捕捉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并与消费结构的转换和升级相适应,才能促进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收稿日期]2000-11-05

标签:;  ;  ;  ;  ;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跨时分析_无差异曲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