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露 孙静玲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诊护理中采取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急诊科就诊的200例患者,并将其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分诊管理模式,观察组则采取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将两组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做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前者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中行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急诊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价值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174-01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具有病种繁多、病情重、进展快以及抢救紧迫等特点,若是处理的不得当或是不及时,就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1]。在医院诸多科室中急诊科是风险最高的科室,这也使得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是具有挑战与高要求的。在临床急诊科日常护理工作中,急诊分诊既是医院急诊的起始点,也是重要的前沿阵地,只有确保预检分诊工作的顺利完成,才能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2]。但由于急诊需要面对都是突发事件,患者流动性大,使得护理人员常难预测风险事件的发生。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急诊科就诊的200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后分别实施不同分诊管理模式,旨在为降低护理风险与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提供宝贵依据,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急诊科就诊的200例患者,并将其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男57例,女43例;年龄为21-70岁,平均(51.30±4.77)岁。观察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为22-74岁,平均(52.07±4.25)岁。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意识障碍及沟通障碍者。经核实,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分诊管理模式,观察组则采取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①改善分诊环境:对急诊区域进行明确划分,同时做好明显标识。将就诊告知书、分诊流程图置于醒目位置,内容应尽量简洁明了,以便于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理解。对急诊分诊布局的不合理点进行持续性的改进。
②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开展相关学习讲座、培训,邀请专家为护理人员详细讲解在分诊工作当中的相关高危因素,可采取现场演示与图文教学的方式加深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意识,以及正确了解到护理风险事故的重要性、危险性。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并熟练掌握本科抢救技能。
③强化感染防控工作:急诊科患者的病情繁杂,且其中少数有传染性,在就诊此类患者时一定要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尤其是对外院转入同时携带着较多管道的患者,要避免对其分泌物的直接接触。在接诊前应穿戴口罩、手套及帽子等,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应穿好隔离衣。
④落实核心制度:确保首诊责任制度的开展,在接诊患者有苦难或是资源受到限制的时候,护理人员要及时反映护士长,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充分做到不推脱患者,认真完成分诊工作。
⑤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和语言:护理人员在和患者交流沟通时,一定要做到规范自身的语言,严格执行告知义务。与患者的沟通要有效准确,要防止因误解而引起的护理纠纷。在进行分诊工作期间,护理人员若需要接听电话应做好耐心的解释。
⑥加强监控管理:在急诊科中安装多角度且全放位的监控,及时将问题发现,采取处理措施。设置意见箱或意见栏,收集患者对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建议和问题,行持续性改进。加强对潜在安全隐患的排查,在不断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自制护理质量评分表,总分以100分计,得分越高则代表护理质量越佳。同时自行拟定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总分以100分计,其中得分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SPSS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经护理质量评分表评价,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93.24±4.16)、(81.48±3.22),比较发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问卷调查,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改革速度的加快,社会对于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3]。急诊科是医院组成的重要部分,因为其特殊性常导致护理风险事件与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通过分析能够得知除了护理人员的个人因素以外,还包括环境与患者因素[4]。上述潜在因素给临床护理工作引来了许多困难,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安全问题。
本次研究中,通过实施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从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与急诊室环境的管理方面着手,对细节进行管理,在持续强化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同时,使急诊环境得到改善,让急诊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就诊,加强监管力度,避免了护理安全时间的出现。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行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急诊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芳意.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9):1784-1785,1788.
[2]徐亭亭.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8,5(6):148-149.
[3]秦蕾,魏丽莉.急诊护理中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价值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8,(2):268.
[4]杨琪.急诊护理中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实际价值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7,(32):266.
论文作者:俞露,孙静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1
标签:急诊论文; 患者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质量论文; 急诊科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论文;